摘要:指出了干旱區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在改善目標與原始生態本底、資源需求與可供給水之間存在較多矛盾與問題,從資源節約方面提出了若干解決技術,對緩解資源緊缺矛盾,解決該類關鍵技術問題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干旱區;控制干預;生態廊道;生境創建;客土;節水降耗
收稿日期:20140604
作者簡介:仲堅(1961—),甘肅隴南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與園林工程咨詢、規劃、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圖分類號:TU9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0402
1項目概述
克拉瑪依市為典型資源型城市,是世界級油氣富集區,經過數十年建設發展,成就了雄厚的石油工業基礎,可以為我國及周邊國家提供整備油氣產業技術、裝備、產品乃至管理服務。為順利推進城市發展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克拉瑪依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設新疆北疆區域經濟中心、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目標。而后又提出了打造克拉瑪依——白堿灘城鎮組群為“世界石油城市”發展目標。
由此發展目標引導,新一輪城市設計在城市綠地體系方面大尺度勾畫12條生態廊道于克白城鎮組群間,主旨為構建城鎮組群區域生態網絡體系,強化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功能,大幅度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態休閑場所,并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強化城鎮組群間的聯系,促進城鎮組群一體化建設,為建設城市綠道和慢行廊道系統構建本底條件,進一步擴展城市綠地的復合性功能,在干旱區實現生態宜居型城市建設(圖1)。
2問題、矛盾與目標修訂
克拉瑪依——白堿灘城鎮組群區域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為典型干旱區城市,降水量多年平均約120mm,降水稀少,城鎮組群近域除過瑪納斯河早年已干涸斷流外,幾無河流分布,域內沖溝一般處于干涸狀態,僅在持續較大量降水條件下才有地表徑流,但都流程短,流量小,集匯于金龍鎮至白堿灘一帶附近呈團斑狀,均為咸化濕地,且由于原始集匯水坡面被城市建設不斷切分,已呈現迅速退化狀態,無法作為灌溉水源利用。
近年來城市發展建設所用水資源均由白楊河等外域調入,各類產業水資源耗用量與現狀可供資源量接近平衡,在如此大規模發展將使得水資源供給與需求關系出現嚴重問題。對此克拉瑪依政府并未動搖決心,擬以調度產業結構,增加供水工程中間儲匯功能以及城市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增供城市綠化用水。
對應生態廊道專項設計,確定以節水為核心的若干人工控制干預技術成為此項矛盾與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也由此提出對人們一般認識意義上的綠地目標在綠地結構構成方面做出技術上的調整,在保障主體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目標不致過多減弱影響的前提下,較大幅度地實現節水降耗目標。
對此,生態廊道設計區劃不同對應城市用地區段為城市綠地區段與城市外緣綠地區段,分別不同區段設計不同人工干預水平的綠地結構形態,也使得不同區段及其綠地結構滿足城市用地對應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也同時使得外緣綠地在景觀形態方面滿足城市綠洲景觀向周邊旱生荒漠景觀的有機過度。
3控制干預技術
在本項設計中所涉及控制干預技術具體分為植物配置技術、基礎生境創建技術與節水灌溉技術。例如:在微空間域使用旱生灌木與中生喬木及灌木在不同人工創建生境和不同干預水平條件下組合配置使用,實現中生植物配置空間滴灌灌溉,間配的旱生植物空間免灌溉,兩者比例由設計目標調控。
在生境創建技術方面,采用間帶及間段狀客土方式以及客土于植物根系有效分布層,其上部覆蓋粗礫以起到切斷地表土壤毛細現象,以減少水分蒸失,同時還能起到增加植穴土體配重防止喬木風倒的作用,滴灌管穿埋于粗礫間可以保護其不受紫外線照射延長使用壽命,并且粗礫還能保護滴頭不致發生在負壓狀態下有泥漿水倒吸而導致的滴頭堵塞問題。在間帶及間段狀客土條件下,灌溉與客土均實現了人工調控比例下的干預量值,從面積規模角度而言,干預比例可分別不同綠地標準從30%~70%間選擇,在上述手法復合式應用情況下,可期望實現45%~85%的植被覆蓋度,以及0.5~0.9的郁閉度。換言之即就是用一般滴灌用水定額30%~70%的耗水量即可達到上述目標。
在山前傾斜沖蝕地貌區利用小規模地表徑流使用格賓網箱裝填粗礫橫切置擺,分段品字型布局,形成微型透水堰壩,使其過流集土、滯流積土,促進適生植物自然落種萌生,并隨著水土保持效應漸進發展,植被發生正向演進,蓋度水平最終與該法所創建的生境水平相平衡。
諸如此類,還有魚鱗型集流溝技術、人工沙田技術、生態袋客土及微地形集土技術等生境創建技術,分別對應解決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植被重建。
植物分空間選擇配置,城市內域以喬木為主,以實現較大綠量和較高郁閉度,發揮較高的生態功能效應和景觀功能效應;城市外緣遞減過度至以旱生灌木為主,且逐漸降低灌溉干預及客土干預水平,直至免灌溉水平(圖2~5)。
依上述方法,綠地景觀形態依配置結構不同,可呈現各種城市綠地景觀形態、河谷次生林景觀形態、荒漠河岸林景觀形態以及荒漠灌木林景觀形態。
5結語
應用上述技術,克拉瑪依市已實施部分生態廊道建設,成效效應正在不斷顯現,對緩解用水緊張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上述技術原理簡單,集成應用的工藝難度也較低,易于使用。同時較傳統綠地造價經濟,運行維護亦較傳統綠地簡潔宜行。
此項技術支持下的問題是部分綠地將是非全態綠地,減少了部分中生草本植物成分或是未能支持使用該類植物作整體綠地地被,綠地的使用性狀與景觀多樣性水平受到一些影響。
與克拉瑪依市相類似,多數干旱區城市原始生態本底均為荒漠半荒漠生態類生境,與人類所期望的宜居生境存在巨大反差,因而干旱區城市的建設決策者有著對城市綠地建設目標的更迫切的希求,在城市規劃決策行為方面多會有超越性行為。充分應用上述以水資源節約為核心的干旱區綠地營造集成技術,以求得在受限資源量水平下實現較大規模綠地建設,以滿足各類城市綠地建設需求,實現宜居城市建設,從而保障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意義重大。當然,城市規劃若能以受限資源為先決因子,控制規劃城市規模、城市形態以及綠地規模與尺度于科學合理范疇內,將是城市建設首要之舉。
參考文獻:
[1] 黃培祐.干旱區生境特征及其農業發展的對策[J].中國農業,2003(11).
[2] 黃培祐,倪萍.干旱區的城市圣經特征與綠洲化對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4(6).2014年9月1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9期陳曉楠:簡析石羊河流域林業建設與水系改善自然與生態
摘要:指出了干旱區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在改善目標與原始生態本底、資源需求與可供給水之間存在較多矛盾與問題,從資源節約方面提出了若干解決技術,對緩解資源緊缺矛盾,解決該類關鍵技術問題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干旱區;控制干預;生態廊道;生境創建;客土;節水降耗
收稿日期:20140604
作者簡介:仲堅(1961—),甘肅隴南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與園林工程咨詢、規劃、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圖分類號:TU9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0402
1項目概述
克拉瑪依市為典型資源型城市,是世界級油氣富集區,經過數十年建設發展,成就了雄厚的石油工業基礎,可以為我國及周邊國家提供整備油氣產業技術、裝備、產品乃至管理服務。為順利推進城市發展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克拉瑪依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設新疆北疆區域經濟中心、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目標。而后又提出了打造克拉瑪依——白堿灘城鎮組群為“世界石油城市”發展目標。
由此發展目標引導,新一輪城市設計在城市綠地體系方面大尺度勾畫12條生態廊道于克白城鎮組群間,主旨為構建城鎮組群區域生態網絡體系,強化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功能,大幅度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態休閑場所,并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強化城鎮組群間的聯系,促進城鎮組群一體化建設,為建設城市綠道和慢行廊道系統構建本底條件,進一步擴展城市綠地的復合性功能,在干旱區實現生態宜居型城市建設(圖1)。
2問題、矛盾與目標修訂
克拉瑪依——白堿灘城鎮組群區域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為典型干旱區城市,降水量多年平均約120mm,降水稀少,城鎮組群近域除過瑪納斯河早年已干涸斷流外,幾無河流分布,域內沖溝一般處于干涸狀態,僅在持續較大量降水條件下才有地表徑流,但都流程短,流量小,集匯于金龍鎮至白堿灘一帶附近呈團斑狀,均為咸化濕地,且由于原始集匯水坡面被城市建設不斷切分,已呈現迅速退化狀態,無法作為灌溉水源利用。
近年來城市發展建設所用水資源均由白楊河等外域調入,各類產業水資源耗用量與現狀可供資源量接近平衡,在如此大規模發展將使得水資源供給與需求關系出現嚴重問題。對此克拉瑪依政府并未動搖決心,擬以調度產業結構,增加供水工程中間儲匯功能以及城市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增供城市綠化用水。
對應生態廊道專項設計,確定以節水為核心的若干人工控制干預技術成為此項矛盾與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也由此提出對人們一般認識意義上的綠地目標在綠地結構構成方面做出技術上的調整,在保障主體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目標不致過多減弱影響的前提下,較大幅度地實現節水降耗目標。
對此,生態廊道設計區劃不同對應城市用地區段為城市綠地區段與城市外緣綠地區段,分別不同區段設計不同人工干預水平的綠地結構形態,也使得不同區段及其綠地結構滿足城市用地對應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也同時使得外緣綠地在景觀形態方面滿足城市綠洲景觀向周邊旱生荒漠景觀的有機過度。
3控制干預技術
在本項設計中所涉及控制干預技術具體分為植物配置技術、基礎生境創建技術與節水灌溉技術。例如:在微空間域使用旱生灌木與中生喬木及灌木在不同人工創建生境和不同干預水平條件下組合配置使用,實現中生植物配置空間滴灌灌溉,間配的旱生植物空間免灌溉,兩者比例由設計目標調控。
在生境創建技術方面,采用間帶及間段狀客土方式以及客土于植物根系有效分布層,其上部覆蓋粗礫以起到切斷地表土壤毛細現象,以減少水分蒸失,同時還能起到增加植穴土體配重防止喬木風倒的作用,滴灌管穿埋于粗礫間可以保護其不受紫外線照射延長使用壽命,并且粗礫還能保護滴頭不致發生在負壓狀態下有泥漿水倒吸而導致的滴頭堵塞問題。在間帶及間段狀客土條件下,灌溉與客土均實現了人工調控比例下的干預量值,從面積規模角度而言,干預比例可分別不同綠地標準從30%~70%間選擇,在上述手法復合式應用情況下,可期望實現45%~85%的植被覆蓋度,以及0.5~0.9的郁閉度。換言之即就是用一般滴灌用水定額30%~70%的耗水量即可達到上述目標。
在山前傾斜沖蝕地貌區利用小規模地表徑流使用格賓網箱裝填粗礫橫切置擺,分段品字型布局,形成微型透水堰壩,使其過流集土、滯流積土,促進適生植物自然落種萌生,并隨著水土保持效應漸進發展,植被發生正向演進,蓋度水平最終與該法所創建的生境水平相平衡。
諸如此類,還有魚鱗型集流溝技術、人工沙田技術、生態袋客土及微地形集土技術等生境創建技術,分別對應解決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植被重建。
植物分空間選擇配置,城市內域以喬木為主,以實現較大綠量和較高郁閉度,發揮較高的生態功能效應和景觀功能效應;城市外緣遞減過度至以旱生灌木為主,且逐漸降低灌溉干預及客土干預水平,直至免灌溉水平(圖2~5)。
依上述方法,綠地景觀形態依配置結構不同,可呈現各種城市綠地景觀形態、河谷次生林景觀形態、荒漠河岸林景觀形態以及荒漠灌木林景觀形態。
5結語
應用上述技術,克拉瑪依市已實施部分生態廊道建設,成效效應正在不斷顯現,對緩解用水緊張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上述技術原理簡單,集成應用的工藝難度也較低,易于使用。同時較傳統綠地造價經濟,運行維護亦較傳統綠地簡潔宜行。
此項技術支持下的問題是部分綠地將是非全態綠地,減少了部分中生草本植物成分或是未能支持使用該類植物作整體綠地地被,綠地的使用性狀與景觀多樣性水平受到一些影響。
與克拉瑪依市相類似,多數干旱區城市原始生態本底均為荒漠半荒漠生態類生境,與人類所期望的宜居生境存在巨大反差,因而干旱區城市的建設決策者有著對城市綠地建設目標的更迫切的希求,在城市規劃決策行為方面多會有超越性行為。充分應用上述以水資源節約為核心的干旱區綠地營造集成技術,以求得在受限資源量水平下實現較大規模綠地建設,以滿足各類城市綠地建設需求,實現宜居城市建設,從而保障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意義重大。當然,城市規劃若能以受限資源為先決因子,控制規劃城市規模、城市形態以及綠地規模與尺度于科學合理范疇內,將是城市建設首要之舉。
參考文獻:
[1] 黃培祐.干旱區生境特征及其農業發展的對策[J].中國農業,2003(11).
[2] 黃培祐,倪萍.干旱區的城市圣經特征與綠洲化對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4(6).2014年9月1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9期陳曉楠:簡析石羊河流域林業建設與水系改善自然與生態
摘要:指出了干旱區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在改善目標與原始生態本底、資源需求與可供給水之間存在較多矛盾與問題,從資源節約方面提出了若干解決技術,對緩解資源緊缺矛盾,解決該類關鍵技術問題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干旱區;控制干預;生態廊道;生境創建;客土;節水降耗
收稿日期:20140604
作者簡介:仲堅(1961—),甘肅隴南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與園林工程咨詢、規劃、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圖分類號:TU9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0402
1項目概述
克拉瑪依市為典型資源型城市,是世界級油氣富集區,經過數十年建設發展,成就了雄厚的石油工業基礎,可以為我國及周邊國家提供整備油氣產業技術、裝備、產品乃至管理服務。為順利推進城市發展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克拉瑪依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設新疆北疆區域經濟中心、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目標。而后又提出了打造克拉瑪依——白堿灘城鎮組群為“世界石油城市”發展目標。
由此發展目標引導,新一輪城市設計在城市綠地體系方面大尺度勾畫12條生態廊道于克白城鎮組群間,主旨為構建城鎮組群區域生態網絡體系,強化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功能,大幅度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態休閑場所,并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強化城鎮組群間的聯系,促進城鎮組群一體化建設,為建設城市綠道和慢行廊道系統構建本底條件,進一步擴展城市綠地的復合性功能,在干旱區實現生態宜居型城市建設(圖1)。
2問題、矛盾與目標修訂
克拉瑪依——白堿灘城鎮組群區域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為典型干旱區城市,降水量多年平均約120mm,降水稀少,城鎮組群近域除過瑪納斯河早年已干涸斷流外,幾無河流分布,域內沖溝一般處于干涸狀態,僅在持續較大量降水條件下才有地表徑流,但都流程短,流量小,集匯于金龍鎮至白堿灘一帶附近呈團斑狀,均為咸化濕地,且由于原始集匯水坡面被城市建設不斷切分,已呈現迅速退化狀態,無法作為灌溉水源利用。
近年來城市發展建設所用水資源均由白楊河等外域調入,各類產業水資源耗用量與現狀可供資源量接近平衡,在如此大規模發展將使得水資源供給與需求關系出現嚴重問題。對此克拉瑪依政府并未動搖決心,擬以調度產業結構,增加供水工程中間儲匯功能以及城市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增供城市綠化用水。
對應生態廊道專項設計,確定以節水為核心的若干人工控制干預技術成為此項矛盾與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也由此提出對人們一般認識意義上的綠地目標在綠地結構構成方面做出技術上的調整,在保障主體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目標不致過多減弱影響的前提下,較大幅度地實現節水降耗目標。
對此,生態廊道設計區劃不同對應城市用地區段為城市綠地區段與城市外緣綠地區段,分別不同區段設計不同人工干預水平的綠地結構形態,也使得不同區段及其綠地結構滿足城市用地對應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也同時使得外緣綠地在景觀形態方面滿足城市綠洲景觀向周邊旱生荒漠景觀的有機過度。
3控制干預技術
在本項設計中所涉及控制干預技術具體分為植物配置技術、基礎生境創建技術與節水灌溉技術。例如:在微空間域使用旱生灌木與中生喬木及灌木在不同人工創建生境和不同干預水平條件下組合配置使用,實現中生植物配置空間滴灌灌溉,間配的旱生植物空間免灌溉,兩者比例由設計目標調控。
在生境創建技術方面,采用間帶及間段狀客土方式以及客土于植物根系有效分布層,其上部覆蓋粗礫以起到切斷地表土壤毛細現象,以減少水分蒸失,同時還能起到增加植穴土體配重防止喬木風倒的作用,滴灌管穿埋于粗礫間可以保護其不受紫外線照射延長使用壽命,并且粗礫還能保護滴頭不致發生在負壓狀態下有泥漿水倒吸而導致的滴頭堵塞問題。在間帶及間段狀客土條件下,灌溉與客土均實現了人工調控比例下的干預量值,從面積規模角度而言,干預比例可分別不同綠地標準從30%~70%間選擇,在上述手法復合式應用情況下,可期望實現45%~85%的植被覆蓋度,以及0.5~0.9的郁閉度。換言之即就是用一般滴灌用水定額30%~70%的耗水量即可達到上述目標。
在山前傾斜沖蝕地貌區利用小規模地表徑流使用格賓網箱裝填粗礫橫切置擺,分段品字型布局,形成微型透水堰壩,使其過流集土、滯流積土,促進適生植物自然落種萌生,并隨著水土保持效應漸進發展,植被發生正向演進,蓋度水平最終與該法所創建的生境水平相平衡。
諸如此類,還有魚鱗型集流溝技術、人工沙田技術、生態袋客土及微地形集土技術等生境創建技術,分別對應解決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植被重建。
植物分空間選擇配置,城市內域以喬木為主,以實現較大綠量和較高郁閉度,發揮較高的生態功能效應和景觀功能效應;城市外緣遞減過度至以旱生灌木為主,且逐漸降低灌溉干預及客土干預水平,直至免灌溉水平(圖2~5)。
依上述方法,綠地景觀形態依配置結構不同,可呈現各種城市綠地景觀形態、河谷次生林景觀形態、荒漠河岸林景觀形態以及荒漠灌木林景觀形態。
5結語
應用上述技術,克拉瑪依市已實施部分生態廊道建設,成效效應正在不斷顯現,對緩解用水緊張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上述技術原理簡單,集成應用的工藝難度也較低,易于使用。同時較傳統綠地造價經濟,運行維護亦較傳統綠地簡潔宜行。
此項技術支持下的問題是部分綠地將是非全態綠地,減少了部分中生草本植物成分或是未能支持使用該類植物作整體綠地地被,綠地的使用性狀與景觀多樣性水平受到一些影響。
與克拉瑪依市相類似,多數干旱區城市原始生態本底均為荒漠半荒漠生態類生境,與人類所期望的宜居生境存在巨大反差,因而干旱區城市的建設決策者有著對城市綠地建設目標的更迫切的希求,在城市規劃決策行為方面多會有超越性行為。充分應用上述以水資源節約為核心的干旱區綠地營造集成技術,以求得在受限資源量水平下實現較大規模綠地建設,以滿足各類城市綠地建設需求,實現宜居城市建設,從而保障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意義重大。當然,城市規劃若能以受限資源為先決因子,控制規劃城市規模、城市形態以及綠地規模與尺度于科學合理范疇內,將是城市建設首要之舉。
參考文獻:
[1] 黃培祐.干旱區生境特征及其農業發展的對策[J].中國農業,2003(11).
[2] 黃培祐,倪萍.干旱區的城市圣經特征與綠洲化對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4(6).2014年9月1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9期陳曉楠:簡析石羊河流域林業建設與水系改善自然與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