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楠
摘要:指出了由于石羊河流域的水資源及生態問題隨著長期的積累,日益加重,對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和保護已成為近年來政府和人民群眾所聚焦的熱點問題。針對石羊河流域林業發展現狀做了簡要論述,并探討了通過林業建設來改善石羊河流域水系狀況的可能性。
關鍵詞:石羊河流域;林業建設;水系改善
1石羊河流域面臨的形勢分析
古老的石羊河流域,歷經千年的滄桑變化,已經由昔日史書中記載的水草豐美的膏腴之地,變成了今天用水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嚴重、人們生產生活嚴重受限的地區。石羊河流域問題的嚴重性,表現在水資源已不可持續利用,經濟社會不可持續發展的地步。
石羊河全長250km,發源于祁連山的冷龍嶺,河流補給來源為山區大氣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產流面積1.11萬km2,多年平均徑流量15.60億m3,流域總面積為4.16萬km2。
石羊河水資源總量為16.59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5.6億m3,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采量為0.99億m3,水資源總量并不充沛。20世紀初90年代初,流域內的灌溉面積已達495萬畝,遠遠超過水資源最大負擔面積247萬畝。這些超載面積依靠超采地下水來滿足作物的用水需求,致使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使得地下水位每年以0.5~1m的速度持續下降。但即使這種對地下水資源的掠奪式開采,依然不能滿足灌溉需求。并且石羊河流域內的人口密度也遠遠超過了聯合國沙漠化會議規定的防止沙漠化擴展的適度人口密度,人均水資源僅為國際公認的缺水緊張警戒線1700m3/人的44%。流域內的降水量年際變化也較大,年內分配不均。最豐年與最枯年比值為2~3倍左右,在年內分配上,汛期水資源量所占比重大,7~9月占60%以上。特別是位于石羊河流域北部的民勤地區,年降水量僅150mm左右,蒸發量卻達到了2000mm,非常的干旱缺水。
石羊河中上游各支流,普遍修筑了山谷水庫和平原水庫,使得下游地區的來水量不斷減少。據記載,20世紀50年代,民勤綠洲來洪水量為9200萬m3,隨著各支流水庫的相繼減成,來洪水量不斷減少,到了20世紀70年代時,更是減到了2500萬m3,僅為水庫建成前即50年代的27%。下游地區的民勤,由于是半封閉的盆地地形,地下水位高,含水層厚,但地下水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水中含鹽量很高,在盆底一帶,地下水開采層的礦化度高達2~4g/L,無法利用。而石羊河流域用水結構不合理,長期以農業灌溉為主,又缺乏科學合理的灌溉制度,大水漫灌造成了水資源的極大浪費。
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的短缺使得武威地區,特別是石羊河尾閭的民勤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荒漠化非常嚴重。如果不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整個河西走廊,甚至整個西北地區都會面臨沙漠化的威脅,最終自然災害頻發,人類將無法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基于以上問題,2006年,甘肅省啟動了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項目;2007年10月,溫總理提出了打好三套組合拳,綜合治理石羊河流域的戰略構想;2013年,習總書記來甘肅視察,提出了“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2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中的林業建設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重點治理措施包括:調整產業結構、水資源配置保障工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在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措施中以林業措施為主導。
從水系結構上,石羊河流域林業措施主要分為:上游水源涵養林保護和建設、中下游天然林草植被的恢復擴大。
2.1上游水源涵養林建設和保護
石羊河源頭地處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周圍被干旱荒漠、半荒漠、干旱草原、沙漠和鹽堿地所包圍,境內高寒陰濕,溝壑縱橫,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由于受氣候變遷、人為破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1500km2的林草地被墾殖,水源涵養林僅存不足550 km2,冰川雪線上升、林草植被嚴重退化,森林涵養水源功能減弱、水土流失面積日益擴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河川徑流量急劇減少。
2.1.1封山育林
主要是對天然林緣外圍地段的宜封荒山、殘次林地、疏林地、重度破壞的殘敗灌木林地以及嚴重退化的牧地等,因地制宜,采取宜封則封,宜補則補的育林方式,天然恢復與人工促優相結合,降低和消除人為的干擾因素,實行管、封、造、育結合的培育措施,加速植被的自然恢復。
2.1.2退耕還林(草)
對流域內與森林插花交錯及林緣地帶的耕地以及25°以上的坡耕地,以及自然條件差、農物產量低、群眾自愿退的耕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達到集中連片、規模治理的原則,使森林資源集中連片分布,發揮最大生態效益。
2.1.3強化林地、草原
加強資源保護隊伍和能力建設,強化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林權改革管理,規范木材市場與流通運輸,加大林業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亂征亂占、亂采濫挖、毀林開墾、偷砍盜伐、亂捕亂獵等蠶食林地和破壞森林資源的不法行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近年來,石羊河流域源頭綜合治理過程中累計造林37萬畝,退耕還林8.97萬畝,封山育林46萬畝,義務植樹1300多萬株,林業有害生物防治80多萬畝。實施了小流域治理、封山禁牧、雙龍溝植被修復等生態工程項目,先后建成朵什鄉旱泉溝石羊河流域源頭綜合治理示范區、哈溪小腦皮溝石羊河流域源頭植被修復技術示范區和大紅溝南泥溝綜合治理示范點,示范治理面積達到4.65萬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4.75km2,實施禁牧160萬畝,草畜平衡427.11萬畝。
2.2中下游天然林草植被的恢復擴大
2010~2013年,石羊河流域治理的重點區域武威市,實施了生態公益林、三北五期工程、天龍百萬畝生態林基地、退耕還林、封沙育林、義務植樹和特色林果、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的建設,有效擴大了人工造林種草的保存面積,遏制了區域性荒漠化的蔓延。
2.2.1壓沙
武威市春秋的壓沙造林活動主要在民勤縣西線、北線及涼州區洪水河、民調渠沿線,古浪縣的民調渠沿線等防風固沙的重點區域展開。按照人均壓沙造林1畝的要求,確定各單位壓沙造林人數,明確了各單位任務及壓沙造林地段,提前做好麥草調運等各項準備工作,并抽調技術人員深入治沙造林現場跟班作業,開展技術服務和質量監督,從地塊落實、麥草調用、設置沙障等方面嚴把質量關,嚴格落實壓沙任務。各縣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注重創新壓沙技術,積極推廣運用“麥草沙障+梭梭”的治沙技術,收到良好效果。
2.2.2人工造林
對區域內大面積宜林荒山、林中空地、溝谷河灘、村旁、路旁、水旁等重點水土流失地段,營造水土保持林、護路林、護坡林和農田防護林,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保障農作物增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根據地域特征,以優良鄉土樹種為主,引進和栽培高效經濟樹種,采取抗旱造林技術措施,因地制宜地營造速生豐產林、經濟林,多渠道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把治理水土流失同有效增加經濟收入有機結合起來。
石羊河的中下游地區在加大壓沙造林力度的同時,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以葡萄、紅棗、優質梨、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業。截至2013年底,武威市共完成義務植樹4337萬株,封沙育林108.53萬畝,特色林果業建設面積達到88.2萬畝。生態林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有效改善了石羊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截止2012年底,民勤縣在綠洲西北線龍王廟、西大河、老虎口、青土湖等重點區域營造生態林約26萬畝,全縣治沙生態林區人工梭梭林保有面積達到44萬畝,形成了長達300多km的綠色長廊,成為保護綠洲的重要屏障。
3水系改善及良性發展
據甘肅省水利廳資料,石羊河流域經過3年多重點治理,下游民勤盆地局部地下水位有所回升,平均回升0553m,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恢復和改善。
2009年武威市水資源配置總量進一步削減為1836億m3,比2006年實際用水量減少了49億m3,減幅達21%。2012年,石羊河流域治理兩大約束性指標提前8年完成。在干涸了51年之后,民勤北部的青土湖再現了碧波蕩漾的美麗景象。連續兩年形成了人工季節性水面3~10km2,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監測顯示,2011年青土湖地下水位已回升至36m,民勤盆地多處地下水位均呈回升趨勢。同時,民勤縣植被覆蓋率提高到36%,10萬畝植被群落逐步恢復。
4結語
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的關鍵在于生態恢復,而恢復生態的重點在于林業建設。近幾年來,通過對石羊河流域源頭、中下游因地制宜的林業措施,石羊河流域的各大水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恢復,流域綜合治理有了階段性的成果。這些現象說明,通過各種途徑多層面地進行流域內林業建設,對改善流域水系狀況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水利廳,甘肅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甘肅省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R].蘭州:甘肅省水利廳,2007.
[2]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水利志[R].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
[3] 陳德興.滄桑石羊河[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2014年9月1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9期龔詩美,等:云陽縣長江生態建設成效與發展的建議與對策探討自然與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