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全球范圍內,人們對于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這一論斷已經不再有任何異議。從工作、購物、社交、娛樂、旅行、美食乃至尋找人生伴侶,網絡幾乎無所不包,網絡生活已經越來越多地占領了人們生活內容的大部分。一個沒有了互聯網的世界似乎已經是一個不再值得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了。而網絡對于學習和教育方式的改變則同網絡對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一樣,無處不在,并且同樣也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侵入到傳統教育領域。網絡、數字技術、數字化學習和教育正是目前為止不斷在改變人類學習和受教育方式的終極根源。
數字化學習和教育肇始于計算機的出現以及個人計算機的普及。1946年2月誕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主要是服務于軍事目的的。作為一個龐然大物,其計算能力還遠不如后來的一臺個人臺式電腦。此后隨著集成電路、晶體管和芯片技術等的發展,計算機不斷趨于小型化。1973年法國工程師Fran?ois Gernelle和André Truong發明了最早的個人電腦Micral,但人們更加記得1981年8月12日這個普通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IBM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臺市場化的個人計算機——IBM 5150,計算機產業化的帷幕正式拉開。而當個人電腦與起源于1969年同樣在軍事目的控制下出現的互聯網相結合起來之后,整個人類社會的形態從此被徹底改變。人們生活的地球已經因為計算機和網絡而變成了加拿大傳媒學者麥克盧漢所說的“地球村”。國界、地理位置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帶來的距離和障礙已經被打破。據統計,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6億,而世界網民數量據聯合國預測到2014年底將達到30億。交流隨時發生,信息傳播無處不在,地球日趨平坦。網絡化生活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人們的約束。
學習和教育同樣隨著計算機以及互聯網的普及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尤其是數字化學習和數字教育的發展,更是伴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從其發展過程來看,逐步地改變了學習和教學的方式。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給出的定義,數字化學習(digital learning)是指通過數字內容、數字平臺以及數字設備等進行學習的過程。依據這個簡單的定義以及對計算機和網絡教學發展過程的考察,我們可以把數字化學習特別是基于計算機學習以及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數字化教學的發展歷程做一個簡單梳理和歸納。
早期的利用計算機硬件進行學習訓練的方式主要依賴于對被人們稱之為教育軟件的按照一定教學方法和訓練方法設計并包含相關學習內容的程序的使用,教學和學習者通過這些軟件在計算機上的運行進行教學學習和訓練。粗略來講,最早的教學訓練教育軟件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出現了,那是美國研究人員開發的飛行模擬系統,通過計算機來生成模擬飛行儀表數據等來訓練相關人員。到六十年代則有專門為學校開發的諸如學習數學等的程序,但這些系統的價格非常貴,往往高達上萬美元,因此很難向學校等機構進行大規模推廣使用。同時,計算機自身的發展還處在從大型化、專業機構研究專用等階段向小型化、普及化發展的過程。這是從上世紀整個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計算機硬件和教育軟件互相制約的狀況。盡管如此,基于計算機的教學理念和實踐已經開始,為后來數字化網絡化教育發展打下了基礎。美國在計算機技術發展和應用以及基于計算機的教學軟件開發這兩個領域則始終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優勢一直保持至今。
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教育軟件則是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個人電腦的逐步出現而開始得到長足的發展。個人計算機產業化帶來的一個結果是計算機價格的迅速下降以及向家庭、學校的普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認為是教育軟件系統發展的井噴階段,而多媒體技術、CD-ROM、計算機價格的進一步下降以及互聯網的逐步普及被認為是推進并導致了基于計算機學習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數字學習和數字教育的術語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上和人們的日常交流中,比如像電子化學習(e-learning)、多媒體課件(multimedia courseware)、虛擬學習環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基于計算機的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基于網絡的學習(web-based learning)、計算機輔助學習(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電子書(e-book)、在線詞典(online dictionary)等等。大量在計算機和數字化教育發展進程中對傳統學校教學等產生了很大影響的教育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諸如供學校課堂使用的課堂管理軟件(類似供課堂教學使用的參考資源等)、學習評估軟件(如一些技能測試軟件、基于計算機的評估軟件等)以及工具參考書軟件(諸如微軟的Encarta等多媒體百科全書等)。在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教學軟件中除了用于學校教學和個人學習之外,公司企業教育培訓軟件也非常普遍。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數字化教學對傳統的學校教學和學習者個人學習從形式到理念到手段均發生了新的巨大變革。其中,網絡尤其是移動網絡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尤其明顯。從教育軟件或者虛擬學習環境使用的教學資源角度看,越來越多的新型數字學習方式出現,其中對教學帶來日益巨大沖擊的可能是網絡課程和移動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除了高校、專業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商以及大量個人之外,很多出版商也開始進入數字出版以及數字教育資源的整合和開發領域。其中美國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團培生出版集團更為典型,不斷控制傳統出版規模,不斷轉型向教育領域發展,大量開發提供數字教學資源,甚至將企業的定位也轉向大教育,公司名稱也更改為培生教育(Pearson Education)。當今數字教育領域影響力最大的教學模式非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莫屬。慕課的出現,無疑給傳統的課堂和學校教育帶來了一場巨大沖擊,這種沖擊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首先是大學課堂教學神秘的面紗被揭開,學生和公眾對教師教學有了全新的期望值和壓力,其次便是打破了大學的邊界,非在校生或者其他高校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注冊慕課課程學習或聆聽不同高校的課程。此外,平板電腦的普及以及移動網絡的廣泛應用也給移動全數字教學帶來了機會。專門為手機和平板電腦開發的移動數字學習內容和資源的應用四處可見。荷蘭甚至已經出現了教師和學生完全使用iPad進行教學的學校。
數字教育因為了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日益增加的數字資源和內容而存在著不斷發展的無限可能。為了更直觀地感受數字教育給人們的學習方式帶來的變化,請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吧:每個周三的下午三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的小學生杰里米從學校回到家后,準時打開電腦,進入一個數學學習網站,通過視頻跟他位于印度加爾各答的印度家教老師打過招呼后,開始一堂時長一個小時的數學課。他時而聽老師講,時而電腦屏幕上切換出練習題,他在上面直接進行解答。而加州跟加爾各答之間則有十三個小時的時差,但這并不影響他們上課。為這堂課,杰里米的父母每小時要支付10美元。通過將近一個月每周一次的遠程家教式網絡學習,杰里米的數學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在中國西北某高校就讀的大二學生小李則每天晚上都會通過網絡到自己注冊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公開課程上自己選修的課。到目前為止他已經修讀完了三門課程,同時已經開始做赴美讀研的其他準備工作。雖然也要支付不少網絡課程學習費用,但他依然覺得收獲很大,并且自己的英語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何況通過網絡學習跟直接在課堂聽講的感覺已經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了。這兩位不同國家的學生都已經是數字網絡學習的踐行者和受益者。他們的學習生活已經不再是單一的純課堂和校園的學習生活。這是典型的由計算機和網絡數字技術帶來的一種教學方式的變化,即被教育界稱為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新型模式。
而在不遠的將來,除了混合式學習之外,完全的無紙化的數字教學則可能給整個教育生態帶來更大的沖擊。全球教育未來的變革將涉及到各個層面,而與教育緊密相關的出版也同樣會在這個浪潮的沖刷下呈現全新的業態。數字教育與數字出版的發展,教與學在數字化語境下的改變,這些正無時無刻都在人們的身邊發生著。變化,始終是這個世界發展的主題,數字教育也沒例外。
全球范圍內,人們對于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這一論斷已經不再有任何異議。從工作、購物、社交、娛樂、旅行、美食乃至尋找人生伴侶,網絡幾乎無所不包,網絡生活已經越來越多地占領了人們生活內容的大部分。一個沒有了互聯網的世界似乎已經是一個不再值得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了。而網絡對于學習和教育方式的改變則同網絡對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一樣,無處不在,并且同樣也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侵入到傳統教育領域。網絡、數字技術、數字化學習和教育正是目前為止不斷在改變人類學習和受教育方式的終極根源。
數字化學習和教育肇始于計算機的出現以及個人計算機的普及。1946年2月誕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主要是服務于軍事目的的。作為一個龐然大物,其計算能力還遠不如后來的一臺個人臺式電腦。此后隨著集成電路、晶體管和芯片技術等的發展,計算機不斷趨于小型化。1973年法國工程師Fran?ois Gernelle和André Truong發明了最早的個人電腦Micral,但人們更加記得1981年8月12日這個普通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IBM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臺市場化的個人計算機——IBM 5150,計算機產業化的帷幕正式拉開。而當個人電腦與起源于1969年同樣在軍事目的控制下出現的互聯網相結合起來之后,整個人類社會的形態從此被徹底改變。人們生活的地球已經因為計算機和網絡而變成了加拿大傳媒學者麥克盧漢所說的“地球村”。國界、地理位置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帶來的距離和障礙已經被打破。據統計,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6億,而世界網民數量據聯合國預測到2014年底將達到30億。交流隨時發生,信息傳播無處不在,地球日趨平坦。網絡化生活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人們的約束。
學習和教育同樣隨著計算機以及互聯網的普及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尤其是數字化學習和數字教育的發展,更是伴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從其發展過程來看,逐步地改變了學習和教學的方式。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給出的定義,數字化學習(digital learning)是指通過數字內容、數字平臺以及數字設備等進行學習的過程。依據這個簡單的定義以及對計算機和網絡教學發展過程的考察,我們可以把數字化學習特別是基于計算機學習以及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數字化教學的發展歷程做一個簡單梳理和歸納。
早期的利用計算機硬件進行學習訓練的方式主要依賴于對被人們稱之為教育軟件的按照一定教學方法和訓練方法設計并包含相關學習內容的程序的使用,教學和學習者通過這些軟件在計算機上的運行進行教學學習和訓練。粗略來講,最早的教學訓練教育軟件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出現了,那是美國研究人員開發的飛行模擬系統,通過計算機來生成模擬飛行儀表數據等來訓練相關人員。到六十年代則有專門為學校開發的諸如學習數學等的程序,但這些系統的價格非常貴,往往高達上萬美元,因此很難向學校等機構進行大規模推廣使用。同時,計算機自身的發展還處在從大型化、專業機構研究專用等階段向小型化、普及化發展的過程。這是從上世紀整個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計算機硬件和教育軟件互相制約的狀況。盡管如此,基于計算機的教學理念和實踐已經開始,為后來數字化網絡化教育發展打下了基礎。美國在計算機技術發展和應用以及基于計算機的教學軟件開發這兩個領域則始終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優勢一直保持至今。
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教育軟件則是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個人電腦的逐步出現而開始得到長足的發展。個人計算機產業化帶來的一個結果是計算機價格的迅速下降以及向家庭、學校的普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認為是教育軟件系統發展的井噴階段,而多媒體技術、CD-ROM、計算機價格的進一步下降以及互聯網的逐步普及被認為是推進并導致了基于計算機學習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數字學習和數字教育的術語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上和人們的日常交流中,比如像電子化學習(e-learning)、多媒體課件(multimedia courseware)、虛擬學習環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基于計算機的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基于網絡的學習(web-based learning)、計算機輔助學習(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電子書(e-book)、在線詞典(online dictionary)等等。大量在計算機和數字化教育發展進程中對傳統學校教學等產生了很大影響的教育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諸如供學校課堂使用的課堂管理軟件(類似供課堂教學使用的參考資源等)、學習評估軟件(如一些技能測試軟件、基于計算機的評估軟件等)以及工具參考書軟件(諸如微軟的Encarta等多媒體百科全書等)。在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教學軟件中除了用于學校教學和個人學習之外,公司企業教育培訓軟件也非常普遍。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數字化教學對傳統的學校教學和學習者個人學習從形式到理念到手段均發生了新的巨大變革。其中,網絡尤其是移動網絡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尤其明顯。從教育軟件或者虛擬學習環境使用的教學資源角度看,越來越多的新型數字學習方式出現,其中對教學帶來日益巨大沖擊的可能是網絡課程和移動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除了高校、專業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商以及大量個人之外,很多出版商也開始進入數字出版以及數字教育資源的整合和開發領域。其中美國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團培生出版集團更為典型,不斷控制傳統出版規模,不斷轉型向教育領域發展,大量開發提供數字教學資源,甚至將企業的定位也轉向大教育,公司名稱也更改為培生教育(Pearson Education)。當今數字教育領域影響力最大的教學模式非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莫屬。慕課的出現,無疑給傳統的課堂和學校教育帶來了一場巨大沖擊,這種沖擊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首先是大學課堂教學神秘的面紗被揭開,學生和公眾對教師教學有了全新的期望值和壓力,其次便是打破了大學的邊界,非在校生或者其他高校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注冊慕課課程學習或聆聽不同高校的課程。此外,平板電腦的普及以及移動網絡的廣泛應用也給移動全數字教學帶來了機會。專門為手機和平板電腦開發的移動數字學習內容和資源的應用四處可見。荷蘭甚至已經出現了教師和學生完全使用iPad進行教學的學校。
數字教育因為了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日益增加的數字資源和內容而存在著不斷發展的無限可能。為了更直觀地感受數字教育給人們的學習方式帶來的變化,請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吧:每個周三的下午三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的小學生杰里米從學校回到家后,準時打開電腦,進入一個數學學習網站,通過視頻跟他位于印度加爾各答的印度家教老師打過招呼后,開始一堂時長一個小時的數學課。他時而聽老師講,時而電腦屏幕上切換出練習題,他在上面直接進行解答。而加州跟加爾各答之間則有十三個小時的時差,但這并不影響他們上課。為這堂課,杰里米的父母每小時要支付10美元。通過將近一個月每周一次的遠程家教式網絡學習,杰里米的數學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在中國西北某高校就讀的大二學生小李則每天晚上都會通過網絡到自己注冊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公開課程上自己選修的課。到目前為止他已經修讀完了三門課程,同時已經開始做赴美讀研的其他準備工作。雖然也要支付不少網絡課程學習費用,但他依然覺得收獲很大,并且自己的英語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何況通過網絡學習跟直接在課堂聽講的感覺已經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了。這兩位不同國家的學生都已經是數字網絡學習的踐行者和受益者。他們的學習生活已經不再是單一的純課堂和校園的學習生活。這是典型的由計算機和網絡數字技術帶來的一種教學方式的變化,即被教育界稱為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新型模式。
而在不遠的將來,除了混合式學習之外,完全的無紙化的數字教學則可能給整個教育生態帶來更大的沖擊。全球教育未來的變革將涉及到各個層面,而與教育緊密相關的出版也同樣會在這個浪潮的沖刷下呈現全新的業態。數字教育與數字出版的發展,教與學在數字化語境下的改變,這些正無時無刻都在人們的身邊發生著。變化,始終是這個世界發展的主題,數字教育也沒例外。
全球范圍內,人們對于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這一論斷已經不再有任何異議。從工作、購物、社交、娛樂、旅行、美食乃至尋找人生伴侶,網絡幾乎無所不包,網絡生活已經越來越多地占領了人們生活內容的大部分。一個沒有了互聯網的世界似乎已經是一個不再值得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了。而網絡對于學習和教育方式的改變則同網絡對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一樣,無處不在,并且同樣也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侵入到傳統教育領域。網絡、數字技術、數字化學習和教育正是目前為止不斷在改變人類學習和受教育方式的終極根源。
數字化學習和教育肇始于計算機的出現以及個人計算機的普及。1946年2月誕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主要是服務于軍事目的的。作為一個龐然大物,其計算能力還遠不如后來的一臺個人臺式電腦。此后隨著集成電路、晶體管和芯片技術等的發展,計算機不斷趨于小型化。1973年法國工程師Fran?ois Gernelle和André Truong發明了最早的個人電腦Micral,但人們更加記得1981年8月12日這個普通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IBM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臺市場化的個人計算機——IBM 5150,計算機產業化的帷幕正式拉開。而當個人電腦與起源于1969年同樣在軍事目的控制下出現的互聯網相結合起來之后,整個人類社會的形態從此被徹底改變。人們生活的地球已經因為計算機和網絡而變成了加拿大傳媒學者麥克盧漢所說的“地球村”。國界、地理位置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帶來的距離和障礙已經被打破。據統計,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6億,而世界網民數量據聯合國預測到2014年底將達到30億。交流隨時發生,信息傳播無處不在,地球日趨平坦。網絡化生活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人們的約束。
學習和教育同樣隨著計算機以及互聯網的普及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尤其是數字化學習和數字教育的發展,更是伴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從其發展過程來看,逐步地改變了學習和教學的方式。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給出的定義,數字化學習(digital learning)是指通過數字內容、數字平臺以及數字設備等進行學習的過程。依據這個簡單的定義以及對計算機和網絡教學發展過程的考察,我們可以把數字化學習特別是基于計算機學習以及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數字化教學的發展歷程做一個簡單梳理和歸納。
早期的利用計算機硬件進行學習訓練的方式主要依賴于對被人們稱之為教育軟件的按照一定教學方法和訓練方法設計并包含相關學習內容的程序的使用,教學和學習者通過這些軟件在計算機上的運行進行教學學習和訓練。粗略來講,最早的教學訓練教育軟件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出現了,那是美國研究人員開發的飛行模擬系統,通過計算機來生成模擬飛行儀表數據等來訓練相關人員。到六十年代則有專門為學校開發的諸如學習數學等的程序,但這些系統的價格非常貴,往往高達上萬美元,因此很難向學校等機構進行大規模推廣使用。同時,計算機自身的發展還處在從大型化、專業機構研究專用等階段向小型化、普及化發展的過程。這是從上世紀整個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計算機硬件和教育軟件互相制約的狀況。盡管如此,基于計算機的教學理念和實踐已經開始,為后來數字化網絡化教育發展打下了基礎。美國在計算機技術發展和應用以及基于計算機的教學軟件開發這兩個領域則始終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優勢一直保持至今。
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教育軟件則是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個人電腦的逐步出現而開始得到長足的發展。個人計算機產業化帶來的一個結果是計算機價格的迅速下降以及向家庭、學校的普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認為是教育軟件系統發展的井噴階段,而多媒體技術、CD-ROM、計算機價格的進一步下降以及互聯網的逐步普及被認為是推進并導致了基于計算機學習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數字學習和數字教育的術語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上和人們的日常交流中,比如像電子化學習(e-learning)、多媒體課件(multimedia courseware)、虛擬學習環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基于計算機的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基于網絡的學習(web-based learning)、計算機輔助學習(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電子書(e-book)、在線詞典(online dictionary)等等。大量在計算機和數字化教育發展進程中對傳統學校教學等產生了很大影響的教育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諸如供學校課堂使用的課堂管理軟件(類似供課堂教學使用的參考資源等)、學習評估軟件(如一些技能測試軟件、基于計算機的評估軟件等)以及工具參考書軟件(諸如微軟的Encarta等多媒體百科全書等)。在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教學軟件中除了用于學校教學和個人學習之外,公司企業教育培訓軟件也非常普遍。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數字化教學對傳統的學校教學和學習者個人學習從形式到理念到手段均發生了新的巨大變革。其中,網絡尤其是移動網絡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尤其明顯。從教育軟件或者虛擬學習環境使用的教學資源角度看,越來越多的新型數字學習方式出現,其中對教學帶來日益巨大沖擊的可能是網絡課程和移動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除了高校、專業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商以及大量個人之外,很多出版商也開始進入數字出版以及數字教育資源的整合和開發領域。其中美國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團培生出版集團更為典型,不斷控制傳統出版規模,不斷轉型向教育領域發展,大量開發提供數字教學資源,甚至將企業的定位也轉向大教育,公司名稱也更改為培生教育(Pearson Education)。當今數字教育領域影響力最大的教學模式非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莫屬。慕課的出現,無疑給傳統的課堂和學校教育帶來了一場巨大沖擊,這種沖擊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首先是大學課堂教學神秘的面紗被揭開,學生和公眾對教師教學有了全新的期望值和壓力,其次便是打破了大學的邊界,非在校生或者其他高校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注冊慕課課程學習或聆聽不同高校的課程。此外,平板電腦的普及以及移動網絡的廣泛應用也給移動全數字教學帶來了機會。專門為手機和平板電腦開發的移動數字學習內容和資源的應用四處可見。荷蘭甚至已經出現了教師和學生完全使用iPad進行教學的學校。
數字教育因為了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日益增加的數字資源和內容而存在著不斷發展的無限可能。為了更直觀地感受數字教育給人們的學習方式帶來的變化,請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吧:每個周三的下午三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的小學生杰里米從學校回到家后,準時打開電腦,進入一個數學學習網站,通過視頻跟他位于印度加爾各答的印度家教老師打過招呼后,開始一堂時長一個小時的數學課。他時而聽老師講,時而電腦屏幕上切換出練習題,他在上面直接進行解答。而加州跟加爾各答之間則有十三個小時的時差,但這并不影響他們上課。為這堂課,杰里米的父母每小時要支付10美元。通過將近一個月每周一次的遠程家教式網絡學習,杰里米的數學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在中國西北某高校就讀的大二學生小李則每天晚上都會通過網絡到自己注冊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公開課程上自己選修的課。到目前為止他已經修讀完了三門課程,同時已經開始做赴美讀研的其他準備工作。雖然也要支付不少網絡課程學習費用,但他依然覺得收獲很大,并且自己的英語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何況通過網絡學習跟直接在課堂聽講的感覺已經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了。這兩位不同國家的學生都已經是數字網絡學習的踐行者和受益者。他們的學習生活已經不再是單一的純課堂和校園的學習生活。這是典型的由計算機和網絡數字技術帶來的一種教學方式的變化,即被教育界稱為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新型模式。
而在不遠的將來,除了混合式學習之外,完全的無紙化的數字教學則可能給整個教育生態帶來更大的沖擊。全球教育未來的變革將涉及到各個層面,而與教育緊密相關的出版也同樣會在這個浪潮的沖刷下呈現全新的業態。數字教育與數字出版的發展,教與學在數字化語境下的改變,這些正無時無刻都在人們的身邊發生著。變化,始終是這個世界發展的主題,數字教育也沒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