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坤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談及打擊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
關鍵詞:打擊樂 文化活動 群眾路線
一、群眾文化活動
(一)概念:群眾文化是根據群眾內心的需要,開展的帶有社交性質的、能娛人娛己的文化活動,不同的時期,人們會選擇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
(二)特征:群眾性、自娛性、傾向性、承傳性。群眾性是顯著特征、自娛性是外在特征(最直接目的)、傾向性是內在特征。
(三)功能:精神調節作用、宣傳教化作用、普及知識作用、團結凝聚作用。
二、打擊樂有利于建立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工作機制
要讓群眾活動常態化發展,需要滿足三個方面的條件:
(一)要讓群眾感受到文化活動具有娛樂性,打擊樂器獨有的節奏能讓群眾感覺到內心有娛樂的感覺。打擊樂是重要的樂器之一,群眾使用打擊樂器的時候,內心能感受到音樂的美感、能抒發內心的感情。
(二)要讓群眾發泄出內心的情緒,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借文化活動釋放內心的情緒,化解內心的壓力,必須看到打擊樂與其它的音樂相比有獨特的優勢,群眾更能通過直接打擊、直接感受打擊等抒發自己內心的情緒。
(三)要讓群眾感受到經濟性,如果群眾使用樂器開展文化活動的時候需要付出極大的經濟成本或精力成本,群眾會因為不愿意付出太多的成本而拒絕參加文化活動,而打擊樂的經濟成本較低,幾乎所有的群眾都能承擔起這項成本,同時使用打擊樂不需要太多的精力成本,即使群眾對音樂不甚了解,也能夠通過簡單的學習,立刻了解如何使用打擊樂及鑒賞打擊樂。
三、打擊樂有利于組織群眾文化活動
(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文化活動中,了解實際的群眾文化活動,摸準需求,制定活動計劃,利用打擊樂的特點和優點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才能讓群眾愿意自發的投入到活動中。比如有些地區的群眾只是單純的喜歡打擊樂器,他們喜歡打擊樂器帶來的快感;有些地區的群眾喜歡現代舞蹈等體育活動,對他們而言,打擊樂是一種重要的配角,如果在舞蹈中增添打擊樂,會使舞蹈別具魅力等。要組織群眾開始打擊樂活動,就要先了解群眾的需求,然后根據他們的需予給予引導、幫助等,這會讓群眾更加喜歡這項活動。以大門鎮文化站為例,該文化站曾經開展過腰鼓比賽,群眾在腰鼓比賽中交流、溝通,群眾文化活動就得以展開。
(二)加大投入,完善設施。根據活動開展的數據統計,近年來大門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00多萬元,一大批文化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全鎮25個行政村,已擁有水泥球場18個,棋牌室25個,電腦室10個,乒乓球室8個;擁有健身路徑49處;村村建有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室)。這些設施的建成使用,為該鎮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讓群眾文化活動有足夠的品味和特色。以大門鎮文化站為例,該文化站充分了解當地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特殊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突出特色。比如它利用傳統廟會的有利時機,把群眾組織起來,對一些傳統節目進行重新編排,注入時代氣息,然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漁燈踩街活動,增添了傳統節日的魅力。
(四)加強指導,健全隊伍。要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水平,就必須組建培養一批文藝骨干。畫水鎮文化站十分注重文化隊伍建設。它們專門聘請專職文化教師、社會上有一技之長的知名人士作為輔導員,開展不同藝術門類的培訓、輔導,傳授文化活動技能,指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
四、打擊樂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打擊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有著特殊的作用,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要求積極、健康、有益,可以促進群眾生活和諧豐富的,建立良好的大眾審美趣味,在這一點上,打擊樂剛好可以滿足這些基本要求。打擊樂簡單易學,帶動性強,能夠很好的帶動群眾,在滿足基本文化需求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群眾的文化興趣,建立和諧的群眾關系。人民群眾的活動體現在活躍的氣氛,打擊樂能夠恰當的活躍文化活動氛圍,激發群眾的文化興趣,在共同活動中,打擊樂需要相互配合完成一種音樂效果,所以,運用好打擊樂,可以建立和諧的群眾關系,培養群眾之間的感情,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要求。
(二)培養群眾正確的審美趣味,建立正確的世界觀。打擊樂是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活動,人們在參與其中的活動中,逐步建立起健康,積極向上的審美趣味,樂在其中。杜絕成天沉迷于游戲,賭博,酗酒等不良嗜好中,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和諧的家庭,鄰里關系。
(三)打擊樂在文化活動中,讓群眾很好的感受美妙的聲音。不同的打擊樂可以演奏出不同的美妙的音樂,陶冶人們的情操,讓群眾感受到美妙的音樂,心情舒暢,對于文化活動的效果特別好。在學習打擊樂過程中,可以結交很多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豐富自己的業余愛好,對身體健康也有一定的好處。打擊樂在文化活動中,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賈乃鼎.群眾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的基礎知識[J].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2007,(09).
[2]張玉霞.歌曲體現群眾文化活動[J].文化大院,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