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鋼琴的高雅性、審美性等優勢的影響下,鋼琴學習者越來越多,但是通過對這些學生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鋼琴演奏中速度的把握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對于其中的“自由速度”以及樂曲中速度的變化更是不知從何下手。本文主要針對鋼琴學習中對速度的認識,自由與嚴格之間的關系以及速度與技巧之間的關系闡述如何正確對待鋼琴演奏中的速度。
關鍵詞:鋼琴 速度 自由 嚴格 技巧
被譽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在當下有不少的追隨者,這股“鋼琴熱”從改革開放之后就不曾冷卻,現在不論是大中小城市都有著相當規模的學琴隊伍。在這支隊伍中有不少是來自中小學校的學生,在鋼琴的高雅性、啟智性、審美性等優勢的影響下,他們走上了鋼琴學習的道路。這部分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將鋼琴作為一種業余愛好進行學習,但這并不能改變鋼琴彈法和教法的性質,在鋼琴學習中的技術技巧、藝術表現等方面是和“專業”學習者是無本質的區別的。在鋼琴學習中應擺正這個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習標準,才能使自己的鋼琴學習收獲頗多,反之亦然。由于學生學習時間的長短和周期有限,所以他們彈奏樂曲的廣度、深度、技巧等方面都不會很廣泛和精湛。通過筆者長期的鋼琴教學發現,學生在掌握樂曲的速度變化方面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解和誤區,尤其是對于“自由速度”的掌控學生甚至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必須讓教師進行手把手的指導后才能夠領悟些許。但是這種教學有很大的弊端——不能挖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學生“依葫蘆畫瓢”式的學習扼殺了鋼琴帶給他們的審美性和情感性。作為鋼琴演奏它是一門表演藝術,每個人彈同一首曲子都會有不同的音響、色彩、情感效果。不僅不同的演奏者對于同首作品有不同的處理,即使是同一個演奏家,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演奏同一首作品時的變化也是可以察覺的。①那么對于作品中的速度及出現的“自由速度”究竟如何正確對待它,在此淺談一下筆者的一些看法。
一、正確認識速度的“自由”與“嚴格”
作曲家在創作一首樂曲的時候會根據它所將要表達的意圖或意境而對作品進行速度的限定,如:表現感情較熱烈的Allegro快板,表現沉重或抒情的Largo廣板等。這些有時會以速度表情術語直接標記(每一個速度術語都有一個相對的速度限定),有時則以每分鐘演奏具體的拍數來標記。更有不確定的會以“不很快 詼諧地”(肖斯塔科維奇《舞曲》全國鋼琴演奏(業余)考級作品合集第四級)此類含糊不定的語言文字描述,有些樂曲直接以“悲傷地”、“歡快地”“深情地”表述樂曲的意境。而樂曲中間出現的速度表情術語就更多,為了表現某一特定的音樂形象、音樂情景,或讓演奏者自由地充分展示演奏技巧,往往在作品的引子、中段、高潮或結尾處標明自由速度演奏。對于諸多速度的不確定或者變化,首先,學生應正確認識速度在樂曲中的地位,速度與樂曲的風格、內容聯系是很緊密的。如:進行曲約在每分鐘80左右,小步舞曲約在每分鐘128左右,維也納圓舞曲約在每分鐘66左右等等。但是即使是標明了明確的速度,在演奏時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基本節奏的穩定絕不意味速度的刻板。②而中國的樂曲由于民族性格及審美傾向等因素的影響有不少作品沒有給演奏者確切的速度,如《牧民歌唱毛主席》、《白毛女》等(鋼琴基礎教程第二冊 上海音樂出版社 1984版)以“自由地”標記樂曲,這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可能,但同時也給一些同學增加了“自由”的難度。在彈奏這類作品之前,學生可查閱樂曲的創作時代及背景,了解樂曲創作時作曲家的情感,另外也可以通過樂曲的標題理解樂曲的情感,如《牧民歌唱毛主席》從標題中“歌唱”二字可以理解樂曲應是抒情歡快的,大概判定樂曲的速度應在100左右。但是,“音樂中拍子的準,并不要求像節拍機或鐘表滴答聲那樣絕對的準。根據音樂的性質曲調,樂句的抑揚走向,拍子的律動會有少許的加快與減慢。加快減慢的幅度,視具體樂曲而定。”③的確,人不是演奏機械,他是有感情和思想的,即使現在出現了無人演奏的鋼琴,但由于它情感性的缺乏,與人演奏相比缺少了很多可聽性。樂曲中的速度除了作品所要求的速度以外,還有一層意思是演奏者處理這一速度的方式。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在演奏的時候會加入自我感情因素,根據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對速度做稍微的改動。④學生根據作曲家的提示,融入自己的二度創作,將作品以音響的方式,生動、完美地傳遞給聽眾。同時,演奏者根據樂曲的思想內涵及對作品的感悟,在某一段落中也可做自由速度的演奏處理,通過演奏者的雙手使無聲的樂譜成為鮮明的、感人的音樂形象。速度需要相對變化,這種變化來源于作品風格與具體的結構要求,演奏者在彈奏一首作品時需要掌握速度節奏的結構特點。如在演奏肖邦的作品時的自由速度應該記住肖邦的指示:旋律聲部的節奏可以自由變化,而伴奏聲部必須保持嚴格的節奏。⑤另外他的自由速度是有張有弛的,也就是一定程度的漸快要以相應的減慢來補償,快慢要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平衡。
由此可見,自由與嚴格都是相對而言的,鋼琴演奏時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嚴格”,演奏者只要在樂曲情感、意境的規范內發揮自己對音樂的自由理解,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否則就會脫離、違背原作的本意,進行天馬行空式的發揮,既不能正確地表達出作者“一度創作”的內容,也不能展示自我良好的演奏處理,也不能帶給聽眾正確的審美感受。
二、正確認識速度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業余學習的這部分學生在技巧技能學習方面進度比較慢,很多時候為了考級、比賽或者演出等因素常常需要彈奏高于自己現有程度的作品,這樣使一部分學生為了達到樂曲所要求的速度,常常試圖超過自己能力的速度來演奏,結果導致了各種錯誤的出現和技術上的失誤,反而使作品越快越亂,越快越遭的情況。“最好不要去前就那些麻煩的節拍標記,而把你的速度嚴格地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⑥因此在演奏作品時應先考慮到自己的技術能力,尤其是快速的樂曲、練習曲應留有速度能力的余地,在鋼琴演奏中對于速度有最基本的要求,快不能含糊不清這是最基本的,在彈奏中應將作品的速度要求與自身速度處理的原則有效地結合起來。理解速度的變化,必須始終要將其置于一個大范圍的、控制性的節奏觀念之下。一首樂曲的總的情緒——生動的,安寧的或者憂郁的——是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事實上,大多數與速度有關的意大利術語,往往更多地含有表情上的意義,而較少指速度。比如,“行板”Andanto并不含有“慢”的意思,而是指“向前走”;“快板”Allegro并不意味著“快”,而是指愉快或歡樂的情緒。⑦教師在指導學生的時候可以加強技術防范措施,訓練學生自己控制彈奏的速度,讓學生不要刻意追求節拍標記,以自己的能力進行演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更加注意速度之間的變化和音樂情感的變化,使自己的演奏做到穩而不亂,既有對比又有統一。如在遇到樂段速度不一致時,要讓學生彈完作品第一句后直接彈再現部分,將兩段的速度進行比照。應該讓學生注意到速度增快的段落,并要求將這些段落按演奏要求來完成,不能忽略任何一個音符并富有表情的彈奏出來。相反,彈奏速度減慢,應提醒學生注意掌握較大段的音樂,從整體體會音樂的進行。
速度是鋼琴演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和作品的風格、情感、意境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不能體現出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和綜合素質。音樂表演從對音樂作品的解釋開始,最終以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揭示和美的表現作為結果。正確的作品解釋是音樂表演創造的基礎,是決定音樂表演成敗的關鍵。⑧對于速度的理解要注意自由和嚴格之間的關系,在演奏中融入個人感受與理解,加入自己對樂曲的詮釋,對樂曲進行藝術再創造。因此,根據樂曲情緒的變化和發展,在尊重原作前提下對演奏速度等要素作適當的調整和處理是非常必要的。要判別是否采用了正確的演奏速度,只須確認這一速度是否體現作曲家的精神和創作意圖。另外速度和自身的技巧應該很好地結合起來,不能為了速度而速度,應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應表現出樂曲速度之間的變化和之中的情感變化,這樣才能使技術更好地把內容結合起來,使技術為內容服務。
注釋:
①[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情》,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5年。
②[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情》,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5年。
③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答鋼琴學習388問》,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④[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情》,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5年。
⑤[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情》,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5年。
⑥[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情》,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5年。
⑦[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情》,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5年。
⑧張前:《音樂二度創作的美學思考》,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
參考文獻:
[1][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情[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5.
[2]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答鋼琴學習388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張前.音樂二度創作的美學思考[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蔣衛星,鋼琴演奏中的速度問題探析[M].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11).
作者簡介:
王焰,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