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橋 王自權 蕭增新
摘要:對陸良桉樹發展歷程及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當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性發展,科學發展的主要經營方略,以供指導生產。
關鍵詞:陸良縣;桉樹;經營方略
1引言
陸良縣位于云南省高原東部,地處烏蒙山南部延伸帶,北緯24°44′~25°18′,東經103°23′~104°02′,總人口68萬人,總面積1989.59km2,東、北、西三面環山,中部是平坦開闊的陸良壩子,南盤江穿境而過,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間的地貌特征,是滇東北較典型的巖溶地貌。海拔1640~2687m,土壤多為紅壤、黃壤、棕紅壤。
氣候類型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冬干夏涼,干濕分明。氣候終年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干旱,秋涼濕潤,降水集中,干濕分明。年均氣溫147℃,年均降水958.2mm,無霜期246d。自桉樹引種至今經過不斷培育逐漸形成產業,桉樹已一枝獨秀于陸良林業中。因此,優化經營方略,理性發展,科學發展桉樹已成為陸良縣桉樹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有效策略。
2桉樹發展歷程及現狀
2.1發展歷程
桉樹是桃金科桉屬各樹種的總稱,陸良縣從20世紀初開始引種,其產業發展歷程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自20世紀初至70年代末。桉樹主要作為四旁種植及防風林樹種配置,樹種主要是藍桉、赤桉;第二階段自1984~2003年為政府主導種植階段。其間1984~1991年云南省林業廳在陸良開展了以桉樹為主的薪炭林項目建設,1992~1997年省計委批準的陸良縣林紙基地項目建設及珠江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使桉樹得以迅速發展。投資上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融資為輔,此階段引種種樹較多;第三階段為2003年至今,進入林農自發種植階段。此階段投資以林農滾動發展和社會融資為主,特別是2007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桉樹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主栽樹種為直干桉。
2.2桉樹栽培現狀
2.2.1栽植樹種及規模
經調查全縣種植桉樹主要有藍桉、直干桉、豆桉、史密斯桉、赤桉、檸檬桉、大葉桉、鄧恩桉等10余種。但以藍桉、直干桉面積、蓄積最大,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直干桉、史密斯桉生長表現較好。據2008年陸良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縣桉樹面積1.17萬hm2,主要分布于大莫古鎮、小百戶鎮、芳華鎮。
2.2.2栽植用地發生變化
由于桉樹生長快、見效快,綜合利用價值高,加之打工熱的興起農村勞務輸出劇增,一些農民開始自發用農田栽植桉樹。桉樹栽植地由林地、四旁種植向農田轉變,出現林進糧退等現象,從而引發了一些社會矛盾,也引起了各級各部門和社會的關注。
2.2.3桉樹種植基本形成產業
通過項目引導市場,陸良桉樹種植形勢發生轉變,形成種苗生產、林木培育、采伐、木材銷售、木片加工,桉葉油采烤等產業鏈,桉樹成了陸良林業產業化發展的一道風景。據2013年統計,全縣有木片加工廠50個,年產22000m3,種苗經營58戶5836畝,產桉油2000t,木材經營136戶。
3存在的問題
3.1造林地選擇
不根據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造林地,導致年受霜凍危害造成造林幾年不成林,層瘠薄能成活但不能成林,浪費土地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樣的例子在芳華鎮、大莫古鎮均有。農田栽種桉樹缺乏規劃,處于無序發展,破壞基本農田,引發社會矛盾。
3.2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不注重水土保持,整地方式不科學合理。表現為順坡栽植和不根據坡度全墾整地。
3.3撫育間伐與主伐
為提高初期土地利用率均采取高密度栽植,但是撫育間伐過遲或間伐強度不夠,導致林木只有高生長,沒有粗生長,影響主伐。
3.4粗放經營,林分質量低
由于缺乏科學經營理念,疏于撫育及平衡施肥導致林地養分缺失,林木生長率降低形成低效林。
3.5純林多,混交林少
受經濟利益驅使,林農造林混交比例低甚至營造純林,降低混交林優勢。根據調查全縣80%的桉樹均為純林。
3.6林副產品利用
追求眼前利益,過度采葉影響林木生長。采葉烤油后枝葉不回歸林地,就地燒毀污染環境,加劇土地退化,增加水土流失及地表徑流。
4正確看待桉樹,充分認識桉樹在陸良林業中的地位作用
4.1正確看待桉樹
桉樹作為世界松、桉、楊三大速生樹種之一,已成為我國南方速生豐產林的戰略性樹種,發展桉樹人工林對減少天然林砍伐,保障我國木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發展桉樹歷來就存在質疑和爭議,尤其2010年初中國5省的一場旱災讓桉樹在短短數周之內成為了“眾矢之的”,在環保組織的報告和一些媒體報道中桉樹被冠以“抽水機”、“吸肥器”等名稱,并且被認為是導致旱災的原因之一,甚至稱桉樹為“綠色沙漠”。為此,許多專家學者應用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論證,提出桉樹本身并無害處,只有不當的經營才會引發生態問題。桉樹在人們不斷的爭論中得到發展,而且發展桉樹更加理性化、科學化。
4.2桉樹在陸良林業中的地位作用
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光熱、水資源及國家天然林保護政策,加之桉樹生長快,見效快,使陸良桉樹下有市場上有群眾種植積極性。尤其實施天然林保護以來,桉樹種植得到了迅猛發展。
陸良縣森林資源貧乏,生態脆弱,桉樹以其生長快,適應性強和用途廣泛及綜合效益高的優勢,成為人式工林基地建設的首先樹種。加大桉樹人工林培育是解決國民經濟對木材需要的重要途徑,是保護生態公益林,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林業產業化建設的具體成果,是實現行業富民的重要途徑。
5按照可持續發展規律經營桉樹
重視生態安全,將環保措施逐步落實到造林規劃和各項造林技術措施的實施經營管理環節中,按照可持續發展規律理性發展、科學經營,就可以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最終造福社會。endprint
5.1重視林農培訓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廣大林農是林地經營主體,加強林農桉樹種植培訓,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林農,統領林農桉樹經營活動。
5.2科學規劃
根據適地適樹原則,依據國家宏觀規劃,保護公益林在商品林地中選擇造林地,公益林區禁止栽桉樹,海拔1950m以上不宜種植。農田種植要因勢利導,堅持基本農田保護,以村為單位搞好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禁止種植桉樹。
5.3造林整地
堅持水土保持原則,采用科學合理的整地方式,寬行窄株行向沿等高線種植,根據造林地坡度選擇整地方式:坡度10°以下60~80cm深翻全墾; 10°以上采用沿等高線撩壕(大塘)或1~1.5m寬帶狀全墾整地。營造混交林,混交樹種宜選擇榿木和圣誕樹。
5.4變革撫育間伐與主伐
為提高初期土地利用率采取初植密度與最終密度相結合分段經營,初植密度1m×1.5m或1m×2m、1m×3m,最終密度2m×2m、2m×3m、1.5m×3m。利用撫育間伐手段,把握好間伐時機使效益最大化。
栽植3~4年內必須進行高強度撫育間伐達到最終密度,改變林木只有高長沒有粗生長影響主伐狀況。結合土壤管理挖除樹樁,避免樹樁萌發與保留木爭奪水肥。主伐時不宜擇伐,實行全園或塊狀皆伐,以利于萌生更新木林相整齊,提高更新質量。
5.5合理利用林副產品
禁止掠奪式地采集桉葉,在保證林木生長前提下合理利用桉葉。采葉應控制在樹冠高度的1/3~1/2間。烤油后枝葉回歸林地,降低土壤退化,減小水土流失及地表徑流,增加土壤含水量,保證有足光合葉面積以利林木生長。集約經營,進行平衡施肥,補充林地土壤養分。實施近農業經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充分調動了林農積極性,實施近農業經營,山當地耕,樹當菜種。
參考文獻:
[1] 祁述雄.中國桉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 張榮貴,李思廣,蔣云東.云南的桉樹引種及對其發展狀況的剖析[J].西部林業科學,2007,3(3):98~102.
[3] 白成亮.正確評價桉樹的“功過”[J].云南林業,2010,31(5):1~4.
[4] 董文淵.森林桉樹與云南干旱之關系[J].云南林業,2012(2):42~43.
[5] 伏建存.陸良縣林業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