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杉-蠶豆-不間作>紅豆杉-不間作-大豆>未間作;而地徑則小于未間作"/>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彭丹 楊根林
摘要:為了解決須彌紅豆杉幼樹林無收入、撫育成本高的問題,進行了不同的間作模式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效果較好的間作模式為“紅豆杉-蠶豆-大豆”,能獲得較大效益,間作植物的紅豆杉幼林的樹高生長高于未間作,且差異顯著,依次為:紅豆杉-蠶豆-大豆>紅豆杉-蠶豆-不間作>紅豆杉-不間作-大豆>未間作;而地徑則小于未間作,對當年生最長枝及發新梢樹無明顯差異,須彌紅豆杉幼樹林進行豆類(大豆、蠶豆)間作經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復合經營模式,可在適宜的區域進行推廣。
關鍵詞:須彌紅豆杉;幼樹林;間作;復合經營
中圖分類號:S791.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70—04
1引言
復合農林業是農業和林業的英語復合詞。從譯名到定義都有多種提法,如農用林業、農區林業、農地林業和混農林業等[1]。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大國,在農林復合經營方面有著廣泛而深刻的生產經驗。從20世紀80 年代始,曾先后派出科技人員赴亞洲、非洲的國際研究中心考察和學習。同時在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上也作了大量的工作[2]。須彌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3]是紅豆杉科(Taxaceae)紅豆杉屬(Taxus)的一個種,同紅豆杉屬的其他植物一樣,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珍貴的藥用和材用樹種。紅豆杉屬樹種起源古老,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在研究物種起源、進化、森林演替、森林地理等方面具有重大科研價值。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發現從紅豆杉樹皮、樹葉中提取的紫杉醇對腫瘤細胞有獨特的抑制功能,因此紅豆杉屬樹種倍受人們的關注。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在20世紀90年代初,紅豆杉資源在局部地區遭受了嚴重破壞,物種的保存受到極大威脅[4]。目前銷售的紫杉醇主要還是從天然和人工栽培紅豆杉的枝葉、樹皮或樹根中直接提取而得。而野生的紅豆杉資源是十分有限的,一旦開發就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所以在現有的條件下,大規模營造紫杉醇含量高的人工原料林是解決紫杉醇緊缺的最好途徑。在培育紅豆杉原料林過程中,可采用實生苗和扦插苗兩種進行造林,實生苗生長后發力強生長速度快,但由于云南紅豆杉結實率底,種子還要進行后熟處理,所以盡管目前云南紅豆杉出苗率到達了較理想的效果,但實生苗的價格還是較高。相對而言,其扦插容易成活,穗條豐富,所以扦插苗的成本較低,在田種植時可用扦插苗,但扦插苗初期生長緩慢,需要的濕度較大,樹勢較小,還未采枝,行間空間大。同時沒有收益,為了解決須彌紅豆杉幼樹林無收入,經營成本高等問題,開展了不同間作試驗,進行農林復合經營研究,力求尋找合理有效的優化模式。
2材料與方法
試驗在麗江市林科所基地內進行,位于滇西北的麗江市古城區南郊敏儒村,北緯26°59′;東經100°15′,海拔2420m,屬山地暖溫帶,年平均溫度為127℃,最曖月(7月)平均氣溫179℃,最冷月為(1月)平均溫度99℃,極端最高氣溫326℃,最低氣溫-72℃,無霜期216d,年平均降雨量為900~1000mm,土壤類型為紅壤。
材料選用云南紅豆杉扦插苗;蠶豆;大豆。
2.1種植紅豆杉
2005年2月種植紅豆杉:種植采用苗圃式栽培模式,通過整地,深耕細作,去除雜草,做床:床面寬12m,長依地形而定,床間距50cm;定植:每畝施廄肥1000kg作底肥,并與土壤充分拌勻,定植溝深30cm左右,于雨季土壤透雨后定植,要求做到根舒、株正。栽植密度及株行距:每畝栽植1167株,株行距05m×08m。培育管理:紅豆杉喜蔭,要搭建遮蔭棚,棚高2m,以利工作人員操作,1~4月,圃內溫度低,土壤濕度大,透光度約60%~70%,5~8月,透光度30%~40%,9月以后陽光漸弱,植株進入停長階段,透光度50%~60%;紅豆杉喜濕,保持土壤濕潤,以減少水分蒸發。如天氣干旱,要及時澆水,最適宜的時間是早上和傍晚,澆水要用清水。雨季要注意排澇,床間步道及排水溝要保持暢通。
22間作豆類
2006年紅豆杉成活后,12月份開始在行間種植蠶豆,次年5月份開始即可采收青蠶豆作為蔬菜出售。到2007年6月種植大豆,到10月份即可采收青大豆作為蔬菜出售。
23間作模式
間作試驗分為四組,方法A:紅豆杉-蠶豆-不間作;方法B:紅豆杉-不間作-大豆;方法C:紅豆杉-蠶豆-大豆; D:不間作,4個處理、3個重復的隨機區組試驗。
24調查方法
調查時間為2007年11月,按不同間種模式(紅豆杉-蠶豆-不間作、紅豆杉-不間作-大豆、紅豆杉-蠶豆-大豆、對照,分別設置面積約為013hm2的標準地,選出50株調查樹高、地徑、當年發新梢數、當年生最長枝的情況,每種間種模式設置3次重復。樹高、新梢長度采用鋼卷尺測量,精確到001cm;地徑采用游標卡尺測量,精確到001cm。因為供試的材料為同一批種植的扦插苗,差別不大,所以樹高、地徑在試驗前視為相同。
25數據分析
采用Excel進行方差分析,具體見表1,對差異顯著的樹高,用Tukey-W檢驗法進一步的作多重比較分析,見表2。不同間作模式對紅豆杉樹高、地徑、當年生最長枝長度及發新梢數的影響用柱狀圖表示見圖1~圖4。
3結果與分析
對紅豆杉樹高、地徑、當年發新梢數、當年生最長枝調查結果顯示,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間作模式的不同對紅豆杉幼樹樹高的生長有較大的影響,差異顯著,依次為:紅豆杉-蠶豆-大豆>紅豆杉-蠶豆-不間作>紅豆杉-不間作-大豆>未間作;樹高進一步多重比較結果(表2)說明未間作與間作模式C(紅豆杉-蠶豆-大豆)之間差異顯著,而對紅豆杉幼樹當年生最長枝、發新梢數的作用不大,無明顯的影響;雖然地徑未間作大于間作,但差異不明顯。
3.1間作作物產量endprint
夏季,產青蠶豆250kg/0.067hm2;秋季,畝產青大豆300kg。
3.2經濟效益分析
3.2.1產值
以0.067hm2為單位進行計算,從表2可以看出,主要的增加值在于豆類的收成,間作方法1有蠶豆的收入;間作方法2有大豆的收入;間作方法3則有蠶豆、大豆的收入;間作方法4無收入。
3.3.2投入和產出
各間作模式投入產出具體情況見表3,而不同間作模式的純收入用柱狀圖表示見圖5,青黃豆按蔬菜市場價10元/kg計算,青蠶豆按蔬菜市場價8元/kg計算,間作模式1,蠶豆產值為2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1150.00元/0.067(hm2·年);間作模式2,大豆收入300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2150.00元/0.067(hm2·年);間作模式3,蠶豆、大豆共收入5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3600.00元/0.067(hm2·年);而未間作則需要投入300.00元/0.067(hm2·年)。
在紅豆杉幼林中間作作物,效果較好的為間作模式3(紅豆杉-蠶豆-大豆),能獲得較大效益,間作植物的紅豆杉幼林的樹高生長高于未間作,且差異顯著;而地徑則小于未間作,對當年生最長枝及發新梢樹無明顯差異。間作作物可提高土壤的肥力及促進林木生長已被許多研究證實[5-11],本研究與同類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只有紅豆杉地徑未間作模式大于間作模式,可能間作植物增加了密度,影響了紅豆杉地徑的生長。
在生產中對紅豆杉林地實行間作時可根據氣候和土壤等實際情況,本著“林農間作、以林為主、以短養長、復合經營”原則,在間作生產時,間作作物的選擇應該以矮桿作物為主。選擇根系不發達,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物作為紅豆杉幼林地間種作物。本次試驗的矮桿作物如大豆、蠶豆,由于根系不發達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不僅與幼林競爭小,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5]。在間作試驗過程中還發現,未間作地塊的雜草生長旺盛,同樣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撫育管理,所以紅豆杉幼樹林進行間作經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經營模式,可在適宜的區域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熊文愈.混農林業是一條發展林業的有效途徑[J].世界林業研究,1992,5(2):27231.
[2] 黃文丁,王漢杰.林農復合經營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1.
[3] Wu zhengy,i PeterH.Raven.Flora of China,Science Preess (Beijing) [M].St.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1999.
[4] 王衛斌,王達明,周云,等.云南紅豆杉[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5] 關明東,林永啟,顧宇書,等.間種不同農作物對楊樹速生豐產林幼林的影響[J].遼寧林業科技,2005(4):24~25.
[6]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菠蘿與桉樹輪作對林木和土壤的影響[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7,6(1):1~8.
[7]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桉樹間種山毛豆對林木和土壤的影響[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7,6(2):71~75.
[8] 楊曾獎,鄭海水,周再知.橡膠間種砂仁、咖啡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林業科學研究,1995,8(4):466~470.
[9]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桉樹人工林間種西瓜對林木和土壤的效應[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6,5(3):127~132.
[10] 郭貴敏,李正強,楊順國.花生、紅薯間作對退耕還林幼樹生長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6,34(2):47~48.
[11] 歐永春.橙園間種綠肥對提高地力和經濟效益的作用[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5,4(3):190~192.endprint
夏季,產青蠶豆250kg/0.067hm2;秋季,畝產青大豆300kg。
3.2經濟效益分析
3.2.1產值
以0.067hm2為單位進行計算,從表2可以看出,主要的增加值在于豆類的收成,間作方法1有蠶豆的收入;間作方法2有大豆的收入;間作方法3則有蠶豆、大豆的收入;間作方法4無收入。
3.3.2投入和產出
各間作模式投入產出具體情況見表3,而不同間作模式的純收入用柱狀圖表示見圖5,青黃豆按蔬菜市場價10元/kg計算,青蠶豆按蔬菜市場價8元/kg計算,間作模式1,蠶豆產值為2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1150.00元/0.067(hm2·年);間作模式2,大豆收入300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2150.00元/0.067(hm2·年);間作模式3,蠶豆、大豆共收入5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3600.00元/0.067(hm2·年);而未間作則需要投入300.00元/0.067(hm2·年)。
在紅豆杉幼林中間作作物,效果較好的為間作模式3(紅豆杉-蠶豆-大豆),能獲得較大效益,間作植物的紅豆杉幼林的樹高生長高于未間作,且差異顯著;而地徑則小于未間作,對當年生最長枝及發新梢樹無明顯差異。間作作物可提高土壤的肥力及促進林木生長已被許多研究證實[5-11],本研究與同類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只有紅豆杉地徑未間作模式大于間作模式,可能間作植物增加了密度,影響了紅豆杉地徑的生長。
在生產中對紅豆杉林地實行間作時可根據氣候和土壤等實際情況,本著“林農間作、以林為主、以短養長、復合經營”原則,在間作生產時,間作作物的選擇應該以矮桿作物為主。選擇根系不發達,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物作為紅豆杉幼林地間種作物。本次試驗的矮桿作物如大豆、蠶豆,由于根系不發達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不僅與幼林競爭小,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5]。在間作試驗過程中還發現,未間作地塊的雜草生長旺盛,同樣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撫育管理,所以紅豆杉幼樹林進行間作經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經營模式,可在適宜的區域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熊文愈.混農林業是一條發展林業的有效途徑[J].世界林業研究,1992,5(2):27231.
[2] 黃文丁,王漢杰.林農復合經營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1.
[3] Wu zhengy,i PeterH.Raven.Flora of China,Science Preess (Beijing) [M].St.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1999.
[4] 王衛斌,王達明,周云,等.云南紅豆杉[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5] 關明東,林永啟,顧宇書,等.間種不同農作物對楊樹速生豐產林幼林的影響[J].遼寧林業科技,2005(4):24~25.
[6]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菠蘿與桉樹輪作對林木和土壤的影響[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7,6(1):1~8.
[7]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桉樹間種山毛豆對林木和土壤的影響[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7,6(2):71~75.
[8] 楊曾獎,鄭海水,周再知.橡膠間種砂仁、咖啡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林業科學研究,1995,8(4):466~470.
[9]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桉樹人工林間種西瓜對林木和土壤的效應[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6,5(3):127~132.
[10] 郭貴敏,李正強,楊順國.花生、紅薯間作對退耕還林幼樹生長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6,34(2):47~48.
[11] 歐永春.橙園間種綠肥對提高地力和經濟效益的作用[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5,4(3):190~192.endprint
夏季,產青蠶豆250kg/0.067hm2;秋季,畝產青大豆300kg。
3.2經濟效益分析
3.2.1產值
以0.067hm2為單位進行計算,從表2可以看出,主要的增加值在于豆類的收成,間作方法1有蠶豆的收入;間作方法2有大豆的收入;間作方法3則有蠶豆、大豆的收入;間作方法4無收入。
3.3.2投入和產出
各間作模式投入產出具體情況見表3,而不同間作模式的純收入用柱狀圖表示見圖5,青黃豆按蔬菜市場價10元/kg計算,青蠶豆按蔬菜市場價8元/kg計算,間作模式1,蠶豆產值為2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1150.00元/0.067(hm2·年);間作模式2,大豆收入300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2150.00元/0.067(hm2·年);間作模式3,蠶豆、大豆共收入5000元/0.067(hm2·年),純收入3600.00元/0.067(hm2·年);而未間作則需要投入300.00元/0.067(hm2·年)。
在紅豆杉幼林中間作作物,效果較好的為間作模式3(紅豆杉-蠶豆-大豆),能獲得較大效益,間作植物的紅豆杉幼林的樹高生長高于未間作,且差異顯著;而地徑則小于未間作,對當年生最長枝及發新梢樹無明顯差異。間作作物可提高土壤的肥力及促進林木生長已被許多研究證實[5-11],本研究與同類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只有紅豆杉地徑未間作模式大于間作模式,可能間作植物增加了密度,影響了紅豆杉地徑的生長。
在生產中對紅豆杉林地實行間作時可根據氣候和土壤等實際情況,本著“林農間作、以林為主、以短養長、復合經營”原則,在間作生產時,間作作物的選擇應該以矮桿作物為主。選擇根系不發達,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物作為紅豆杉幼林地間種作物。本次試驗的矮桿作物如大豆、蠶豆,由于根系不發達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不僅與幼林競爭小,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5]。在間作試驗過程中還發現,未間作地塊的雜草生長旺盛,同樣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撫育管理,所以紅豆杉幼樹林進行間作經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經營模式,可在適宜的區域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熊文愈.混農林業是一條發展林業的有效途徑[J].世界林業研究,1992,5(2):27231.
[2] 黃文丁,王漢杰.林農復合經營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1.
[3] Wu zhengy,i PeterH.Raven.Flora of China,Science Preess (Beijing) [M].St.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1999.
[4] 王衛斌,王達明,周云,等.云南紅豆杉[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5] 關明東,林永啟,顧宇書,等.間種不同農作物對楊樹速生豐產林幼林的影響[J].遼寧林業科技,2005(4):24~25.
[6]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菠蘿與桉樹輪作對林木和土壤的影響[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7,6(1):1~8.
[7]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桉樹間種山毛豆對林木和土壤的影響[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7,6(2):71~75.
[8] 楊曾獎,鄭海水,周再知.橡膠間種砂仁、咖啡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林業科學研究,1995,8(4):466~470.
[9] 廖觀榮,林書蓉,李淑儀,等.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桉樹人工林間種西瓜對林木和土壤的效應[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6,5(3):127~132.
[10] 郭貴敏,李正強,楊順國.花生、紅薯間作對退耕還林幼樹生長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6,34(2):47~48.
[11] 歐永春.橙園間種綠肥對提高地力和經濟效益的作用[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5,4(3):190~1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