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伏德
摘要:2012~2013年,在福建省壽寧縣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選擇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林業防治等進行了樟巢螟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森得保粉劑9kg/hm2可有效控制樟巢螟的危害,且防治成本最低。
關鍵詞:樟巢螟;樟樹;行道樹;防治試驗
中圖分類號:S79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80—02
1引言
樟巢螟(Orthaga olivacea Warre)是香樟樹的重要食葉害蟲,以幼蟲取食樟樹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3~5齡幼蟲吐絲綴合小枝與葉片,形成鳥巢樣的蟲巢。近年來,壽寧縣南陽鎮、犀溪鎮、斜灘鎮、武曲鎮等地公路兩側、城鎮街道兩旁,綠化的移栽樟樹大苗由于樟巢螟的危害導致生長不良,嚴重影響景觀效果。前人對樟巢螟的化學防治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考慮到樟巢螟在公路、街道兩側的樟樹上危害,化學防治帶來的藥劑飄移、農藥殘留等環境污染危害較大,本試驗通過對化學防治、營林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比較不同方法的防治效果、防治成本、保冠效果,以期為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現將筆者2012~2013年的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2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設在壽寧縣犀溪鎮、南陽鎮壽泰公路兩側,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海拔500~700m,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降水1800~2200mm之間,無霜期246d,平均相對濕度為82%。樟樹行道樹為2007年大苗移植,2012年5月發現樟巢螟為害,平均胸徑10cm,平均樹高3.5m,平均樹冠直徑3.8m。
2.1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為: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廣東省東莞市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森得保粉劑(浙江森得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白僵菌復合粉孢(福建省寧化縣淮陽菌業有限公司生產);富世華全能(常州)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MD6210D背負式噴霧噴粉機;“天配TY-16D型”16L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單噴頭,最高工作壓力為04MPa。
2.2試驗方法
根據樟巢螟生物學特性,在2012年6月下旬、9月上旬、11月上旬分別采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林業防治等不同措施。2013年6月調查的蟲口數量和樹冠保冠效果作為防治效果的比較依據。
試驗共設5個處理,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30株,小區面積為4m×4m×30=480m2。5個處理分別如下。A處理: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mL/hm2)3000倍液兌水噴霧,無風或微風的晴天,噴藥位置在葉、枝桿表面及以樹蔸為中點以冠幅大小為準的植地,施藥量以噴藥位置能均勻附藥為止。B處理:林業防治,幼蟲期人工摘除帶蟲枝葉或剪除蟲巢,集中燒毀或深埋,冬季進行深翻撫育,在有“蟲巢”樟樹樹冠下的根際周圍土層中挖除蟲繭或翻耕樹冠下的土壤深度大于20cm,殺死入土的幼蟲,以減少越冬基數;C處理:白僵菌復合粉孢(2億個/g,95.2%白僵菌、0.18%阿維菌素和3%苦參堿);D處理:森得保粉劑噴霧,用量DI(7.5kg/hm2)、DⅡ(9kg/hm2); E處理:林業防治+森得保粉劑7.5kg/hm2,在采用森得保粉劑噴霧防治的同時,在當年11月進一步進行深翻撫育(同B);F處理:清水對照(CK),對照區采用噴霧器噴清水作為對照,同時對照組作為各處理間的隔離帶。
2.3防治效果及保冠效果調查
2012年6月下旬首次處理前進行蟲口基數調查及無葉(包括枯死枝)枝長度基數調查并記錄,為2012年處理前基數;2013年6月下旬首次處理前再次進行蟲口及無葉(包括枯死枝)枝長度基數調查并記錄,做為2012年處理后基數,計算2012年殺蟲效果和樹冠保冠效果。
2012年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1)
2012年樹冠保冠效果(%)=對照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處理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1對照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100%(2)
2.4數據分析
野外調查數據整理后,求出相應的數值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比較
通過與對照林分蟲口減退率進行比較,計算不同防治方法標準地的防治效果(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防治方法的標準地A、B、C、DⅠ、DⅡ、E均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從大到小的順序為E>DⅡ>DⅠ>C>B>A。防治方法E標準地的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97.525%,化學防治標準地的平均防治效果雖然最小,但平均防治效果也達到78.92%,達到了控制蟲口降低為害的目的。
方差分析F值(823.83)>F0.01(3.81),說明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的防治效果存在極顯著差異。用Dunce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顯著性測驗表明:E與其他各處理之間均表現為顯著或極顯著差異,表明生物防治與林業防治相結合的防治效果最好;E與A、B;DⅡ與A、B;DⅠ與A、B;C與A、B; E與C、DⅠ、DⅡ;DⅠ與C;E與C之間表現為顯著差異,其他各處理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3.2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對樟樹樹冠保冠效果對比
將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樟樹樹冠保冠效果調查列于表2。
3.3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投資對比
通過對防治試驗過程中的投入進行分項統計,得到A、B、C、DⅠ、DⅡ、E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的平均防治成本分別為1515元/hm2、4533元/hm2、308元/hm2、319元/hm2、298元/hm2、1803元/hm2。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C、DⅠ、DⅡ)的防治成本顯著低于其他防治方法。
4結論與討論
(1)采用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等生物制劑對樟巢螟的防治效果均超過90%,可有效控制該蟲的危害。
(2)綜合防治和林業防治均有較高的保冠效果,生物防治的保冠效果較差,分析認為是由于生物制劑產生效果時間較長,樹體已由于樟巢螟的危害受到損害。但在防治成本上,生物防治成本最低。
(3)生物防治(C、DⅠ、DⅡ)與綜合防治(E)均可達到有效防治樟巢螟危害的理想效果;但生物防治措施操作更為簡單,易于被農民掌握;綜合防治雖然防治效果好和防治成本低,但要求的技術條件較高,在6月與9月上旬,1、2齡幼蟲高發期要以藥物防治為主兼農業防治;在11月上旬老熟幼蟲越冬期以農業防治為主,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完成。
(4)綜合行道樹受害后對樟巢螟的防治目的、防治成本、保冠效果等因素進行分析,生產上采用森得保粉劑9kg/hm2進行生物防治,操作簡單,防治成本低,可有效該蟲的危害。通過推廣應用,2014年對壽寧縣樟樹行道樹上樟巢螟的危害情況進行調查,表明前期防治取得良好效果,未發現有明顯受害植株。
參考文獻:
[1] 陳魁.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7).
[2] 洪偉,林思祖.計量林學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3] 畢慶雨.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4] 吳仕源.單因素方分析[M].重慶: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2013.
[5] 宋壽齡.科學使用農藥[M].福州:福建農業大學出版社,1992.
[6] 李成德.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7] 羅益都.吡蚜酮、噻嗪酮兩種藥劑防治水稻稻飛田間藥效試驗初報[J].安微農學通報,2012(06):83,143.
[8] 程榮久,陳永久,黃東梅,等.3%苦參堿水劑(捷擊B)與進口農藥防治稻縱卷葉螟效果對比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7):161,162.endprint
摘要:2012~2013年,在福建省壽寧縣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選擇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林業防治等進行了樟巢螟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森得保粉劑9kg/hm2可有效控制樟巢螟的危害,且防治成本最低。
關鍵詞:樟巢螟;樟樹;行道樹;防治試驗
中圖分類號:S79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80—02
1引言
樟巢螟(Orthaga olivacea Warre)是香樟樹的重要食葉害蟲,以幼蟲取食樟樹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3~5齡幼蟲吐絲綴合小枝與葉片,形成鳥巢樣的蟲巢。近年來,壽寧縣南陽鎮、犀溪鎮、斜灘鎮、武曲鎮等地公路兩側、城鎮街道兩旁,綠化的移栽樟樹大苗由于樟巢螟的危害導致生長不良,嚴重影響景觀效果。前人對樟巢螟的化學防治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考慮到樟巢螟在公路、街道兩側的樟樹上危害,化學防治帶來的藥劑飄移、農藥殘留等環境污染危害較大,本試驗通過對化學防治、營林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比較不同方法的防治效果、防治成本、保冠效果,以期為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現將筆者2012~2013年的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2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設在壽寧縣犀溪鎮、南陽鎮壽泰公路兩側,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海拔500~700m,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降水1800~2200mm之間,無霜期246d,平均相對濕度為82%。樟樹行道樹為2007年大苗移植,2012年5月發現樟巢螟為害,平均胸徑10cm,平均樹高3.5m,平均樹冠直徑3.8m。
2.1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為: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廣東省東莞市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森得保粉劑(浙江森得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白僵菌復合粉孢(福建省寧化縣淮陽菌業有限公司生產);富世華全能(常州)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MD6210D背負式噴霧噴粉機;“天配TY-16D型”16L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單噴頭,最高工作壓力為04MPa。
2.2試驗方法
根據樟巢螟生物學特性,在2012年6月下旬、9月上旬、11月上旬分別采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林業防治等不同措施。2013年6月調查的蟲口數量和樹冠保冠效果作為防治效果的比較依據。
試驗共設5個處理,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30株,小區面積為4m×4m×30=480m2。5個處理分別如下。A處理: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mL/hm2)3000倍液兌水噴霧,無風或微風的晴天,噴藥位置在葉、枝桿表面及以樹蔸為中點以冠幅大小為準的植地,施藥量以噴藥位置能均勻附藥為止。B處理:林業防治,幼蟲期人工摘除帶蟲枝葉或剪除蟲巢,集中燒毀或深埋,冬季進行深翻撫育,在有“蟲巢”樟樹樹冠下的根際周圍土層中挖除蟲繭或翻耕樹冠下的土壤深度大于20cm,殺死入土的幼蟲,以減少越冬基數;C處理:白僵菌復合粉孢(2億個/g,95.2%白僵菌、0.18%阿維菌素和3%苦參堿);D處理:森得保粉劑噴霧,用量DI(7.5kg/hm2)、DⅡ(9kg/hm2); E處理:林業防治+森得保粉劑7.5kg/hm2,在采用森得保粉劑噴霧防治的同時,在當年11月進一步進行深翻撫育(同B);F處理:清水對照(CK),對照區采用噴霧器噴清水作為對照,同時對照組作為各處理間的隔離帶。
2.3防治效果及保冠效果調查
2012年6月下旬首次處理前進行蟲口基數調查及無葉(包括枯死枝)枝長度基數調查并記錄,為2012年處理前基數;2013年6月下旬首次處理前再次進行蟲口及無葉(包括枯死枝)枝長度基數調查并記錄,做為2012年處理后基數,計算2012年殺蟲效果和樹冠保冠效果。
2012年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1)
2012年樹冠保冠效果(%)=對照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處理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1對照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100%(2)
2.4數據分析
野外調查數據整理后,求出相應的數值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比較
通過與對照林分蟲口減退率進行比較,計算不同防治方法標準地的防治效果(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防治方法的標準地A、B、C、DⅠ、DⅡ、E均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從大到小的順序為E>DⅡ>DⅠ>C>B>A。防治方法E標準地的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97.525%,化學防治標準地的平均防治效果雖然最小,但平均防治效果也達到78.92%,達到了控制蟲口降低為害的目的。
方差分析F值(823.83)>F0.01(3.81),說明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的防治效果存在極顯著差異。用Dunce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顯著性測驗表明:E與其他各處理之間均表現為顯著或極顯著差異,表明生物防治與林業防治相結合的防治效果最好;E與A、B;DⅡ與A、B;DⅠ與A、B;C與A、B; E與C、DⅠ、DⅡ;DⅠ與C;E與C之間表現為顯著差異,其他各處理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3.2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對樟樹樹冠保冠效果對比
將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樟樹樹冠保冠效果調查列于表2。
3.3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投資對比
通過對防治試驗過程中的投入進行分項統計,得到A、B、C、DⅠ、DⅡ、E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的平均防治成本分別為1515元/hm2、4533元/hm2、308元/hm2、319元/hm2、298元/hm2、1803元/hm2。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C、DⅠ、DⅡ)的防治成本顯著低于其他防治方法。
4結論與討論
(1)采用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等生物制劑對樟巢螟的防治效果均超過90%,可有效控制該蟲的危害。
(2)綜合防治和林業防治均有較高的保冠效果,生物防治的保冠效果較差,分析認為是由于生物制劑產生效果時間較長,樹體已由于樟巢螟的危害受到損害。但在防治成本上,生物防治成本最低。
(3)生物防治(C、DⅠ、DⅡ)與綜合防治(E)均可達到有效防治樟巢螟危害的理想效果;但生物防治措施操作更為簡單,易于被農民掌握;綜合防治雖然防治效果好和防治成本低,但要求的技術條件較高,在6月與9月上旬,1、2齡幼蟲高發期要以藥物防治為主兼農業防治;在11月上旬老熟幼蟲越冬期以農業防治為主,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完成。
(4)綜合行道樹受害后對樟巢螟的防治目的、防治成本、保冠效果等因素進行分析,生產上采用森得保粉劑9kg/hm2進行生物防治,操作簡單,防治成本低,可有效該蟲的危害。通過推廣應用,2014年對壽寧縣樟樹行道樹上樟巢螟的危害情況進行調查,表明前期防治取得良好效果,未發現有明顯受害植株。
參考文獻:
[1] 陳魁.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7).
[2] 洪偉,林思祖.計量林學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3] 畢慶雨.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4] 吳仕源.單因素方分析[M].重慶: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2013.
[5] 宋壽齡.科學使用農藥[M].福州:福建農業大學出版社,1992.
[6] 李成德.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7] 羅益都.吡蚜酮、噻嗪酮兩種藥劑防治水稻稻飛田間藥效試驗初報[J].安微農學通報,2012(06):83,143.
[8] 程榮久,陳永久,黃東梅,等.3%苦參堿水劑(捷擊B)與進口農藥防治稻縱卷葉螟效果對比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7):161,162.endprint
摘要:2012~2013年,在福建省壽寧縣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選擇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林業防治等進行了樟巢螟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森得保粉劑9kg/hm2可有效控制樟巢螟的危害,且防治成本最低。
關鍵詞:樟巢螟;樟樹;行道樹;防治試驗
中圖分類號:S79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80—02
1引言
樟巢螟(Orthaga olivacea Warre)是香樟樹的重要食葉害蟲,以幼蟲取食樟樹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3~5齡幼蟲吐絲綴合小枝與葉片,形成鳥巢樣的蟲巢。近年來,壽寧縣南陽鎮、犀溪鎮、斜灘鎮、武曲鎮等地公路兩側、城鎮街道兩旁,綠化的移栽樟樹大苗由于樟巢螟的危害導致生長不良,嚴重影響景觀效果。前人對樟巢螟的化學防治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考慮到樟巢螟在公路、街道兩側的樟樹上危害,化學防治帶來的藥劑飄移、農藥殘留等環境污染危害較大,本試驗通過對化學防治、營林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比較不同方法的防治效果、防治成本、保冠效果,以期為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現將筆者2012~2013年的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2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設在壽寧縣犀溪鎮、南陽鎮壽泰公路兩側,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海拔500~700m,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降水1800~2200mm之間,無霜期246d,平均相對濕度為82%。樟樹行道樹為2007年大苗移植,2012年5月發現樟巢螟為害,平均胸徑10cm,平均樹高3.5m,平均樹冠直徑3.8m。
2.1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為: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廣東省東莞市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森得保粉劑(浙江森得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白僵菌復合粉孢(福建省寧化縣淮陽菌業有限公司生產);富世華全能(常州)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MD6210D背負式噴霧噴粉機;“天配TY-16D型”16L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單噴頭,最高工作壓力為04MPa。
2.2試驗方法
根據樟巢螟生物學特性,在2012年6月下旬、9月上旬、11月上旬分別采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林業防治等不同措施。2013年6月調查的蟲口數量和樹冠保冠效果作為防治效果的比較依據。
試驗共設5個處理,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30株,小區面積為4m×4m×30=480m2。5個處理分別如下。A處理: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mL/hm2)3000倍液兌水噴霧,無風或微風的晴天,噴藥位置在葉、枝桿表面及以樹蔸為中點以冠幅大小為準的植地,施藥量以噴藥位置能均勻附藥為止。B處理:林業防治,幼蟲期人工摘除帶蟲枝葉或剪除蟲巢,集中燒毀或深埋,冬季進行深翻撫育,在有“蟲巢”樟樹樹冠下的根際周圍土層中挖除蟲繭或翻耕樹冠下的土壤深度大于20cm,殺死入土的幼蟲,以減少越冬基數;C處理:白僵菌復合粉孢(2億個/g,95.2%白僵菌、0.18%阿維菌素和3%苦參堿);D處理:森得保粉劑噴霧,用量DI(7.5kg/hm2)、DⅡ(9kg/hm2); E處理:林業防治+森得保粉劑7.5kg/hm2,在采用森得保粉劑噴霧防治的同時,在當年11月進一步進行深翻撫育(同B);F處理:清水對照(CK),對照區采用噴霧器噴清水作為對照,同時對照組作為各處理間的隔離帶。
2.3防治效果及保冠效果調查
2012年6月下旬首次處理前進行蟲口基數調查及無葉(包括枯死枝)枝長度基數調查并記錄,為2012年處理前基數;2013年6月下旬首次處理前再次進行蟲口及無葉(包括枯死枝)枝長度基數調查并記錄,做為2012年處理后基數,計算2012年殺蟲效果和樹冠保冠效果。
2012年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1)
2012年樹冠保冠效果(%)=對照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處理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1對照區處理后受害枝總長度×100%(2)
2.4數據分析
野外調查數據整理后,求出相應的數值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比較
通過與對照林分蟲口減退率進行比較,計算不同防治方法標準地的防治效果(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防治方法的標準地A、B、C、DⅠ、DⅡ、E均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從大到小的順序為E>DⅡ>DⅠ>C>B>A。防治方法E標準地的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97.525%,化學防治標準地的平均防治效果雖然最小,但平均防治效果也達到78.92%,達到了控制蟲口降低為害的目的。
方差分析F值(823.83)>F0.01(3.81),說明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的防治效果存在極顯著差異。用Dunce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顯著性測驗表明:E與其他各處理之間均表現為顯著或極顯著差異,表明生物防治與林業防治相結合的防治效果最好;E與A、B;DⅡ與A、B;DⅠ與A、B;C與A、B; E與C、DⅠ、DⅡ;DⅠ與C;E與C之間表現為顯著差異,其他各處理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3.2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對樟樹樹冠保冠效果對比
將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樟樹樹冠保冠效果調查列于表2。
3.3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投資對比
通過對防治試驗過程中的投入進行分項統計,得到A、B、C、DⅠ、DⅡ、E不同方法防治樟巢螟的平均防治成本分別為1515元/hm2、4533元/hm2、308元/hm2、319元/hm2、298元/hm2、1803元/hm2。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C、DⅠ、DⅡ)的防治成本顯著低于其他防治方法。
4結論與討論
(1)采用森得保粉劑、白僵菌復合粉炮等生物制劑對樟巢螟的防治效果均超過90%,可有效控制該蟲的危害。
(2)綜合防治和林業防治均有較高的保冠效果,生物防治的保冠效果較差,分析認為是由于生物制劑產生效果時間較長,樹體已由于樟巢螟的危害受到損害。但在防治成本上,生物防治成本最低。
(3)生物防治(C、DⅠ、DⅡ)與綜合防治(E)均可達到有效防治樟巢螟危害的理想效果;但生物防治措施操作更為簡單,易于被農民掌握;綜合防治雖然防治效果好和防治成本低,但要求的技術條件較高,在6月與9月上旬,1、2齡幼蟲高發期要以藥物防治為主兼農業防治;在11月上旬老熟幼蟲越冬期以農業防治為主,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完成。
(4)綜合行道樹受害后對樟巢螟的防治目的、防治成本、保冠效果等因素進行分析,生產上采用森得保粉劑9kg/hm2進行生物防治,操作簡單,防治成本低,可有效該蟲的危害。通過推廣應用,2014年對壽寧縣樟樹行道樹上樟巢螟的危害情況進行調查,表明前期防治取得良好效果,未發現有明顯受害植株。
參考文獻:
[1] 陳魁.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7).
[2] 洪偉,林思祖.計量林學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3] 畢慶雨.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4] 吳仕源.單因素方分析[M].重慶: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2013.
[5] 宋壽齡.科學使用農藥[M].福州:福建農業大學出版社,1992.
[6] 李成德.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7] 羅益都.吡蚜酮、噻嗪酮兩種藥劑防治水稻稻飛田間藥效試驗初報[J].安微農學通報,2012(06):83,143.
[8] 程榮久,陳永久,黃東梅,等.3%苦參堿水劑(捷擊B)與進口農藥防治稻縱卷葉螟效果對比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7):161,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