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 李亮亮 朱曉敏 董源
摘要:指出了紫薇作為城鄉綠化的重要樹種,適宜于庭院、園路兩側、池畔河邊栽植。結合栽培管理實踐,系統地總結了紫薇樹的育苗、修剪和病蟲害防治技術。
關鍵詞:紫薇;育苗;修剪;管理
中圖分類號:S685.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83—03
1紫薇植物形態及生活習性
紫微屬于落葉小喬木,高達8m,紫薇植株高可達7m。枝條光滑,幼枝具4棱。葉對生或近于對生,上部的葉互生橢圓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2~7cm,寬1~4cm。圓錐狀蒼序頂生,長4~20cm,花期6~10月,也常灌木狀栽培。樹冠長圓形,干光滑,枝條生長扭曲。葉對生,橢圓形或倒卵形。4月中旬葉芽膨大,4月中下旬展葉。花期6~9月,花色五彩繽紛,圓錐花序,頂生于當年生枝條頂端,抽生新梢與孕育花蕾同時進行,萌芽力、成枝力均強,耐修剪。果實成熟期10~11月。紫薇萌蘗性強,萌芽力強,耐修剪,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中生長旺盛,抗旱、耐高溫、畏澇。它的繁育方法:播種、扦插、壓條、分株、嫁接。紫薇原產于我國,喜陽光充足而溫和的氣候,有一定抗寒和耐旱力,以中性至微堿性的砂壤土為最好,較耐旱而怕水澇。花芽形成在新梢停止生長之后,在高溫少雨條件下有利于花芽分化。
紫薇常見的栽培變種有:銀薇,花白色;翠薇,花淡紫色,生長勢較弱,已被種植戶拒栽培;赤薇,花紅色,已被廣泛栽培。
2紫薇用途分析
2.1景觀用途
紫薇樹光潔,樹枝優美,花色艷麗,花期長達百日,特別是在盛夏高溫季節,紫薇柔枝碧葉,紅色滿樹,爛漫嬌艷,有著相當高的觀賞價值,常被栽植于建筑物前,池畔、河邊、院落、草坪四周及公園中的小徑兩旁。
2.2環保用途
紫薇具有較強的吸收有害氣體和吸滯粉塵的作用,特別是對二氧化硫、氟化氫及氯氣的抗性較強,據測定每千克紫薇干葉能吸收10g左右的硫而保持生長發育良好,在距污染源200~250m處,每平方米葉片可吸滯粉塵442g,因此可將紫薇作為大氣污染地區的綠化種樹。紫薇能產生揮發性油類,對白喉菌、痢疾菌等病原菌具有明顯的殺菌作用。
3繁殖技術
紫薇用播種、扦插或分株繁殖為主,大量綠化用苗一般以扦插繁殖為主。
3.1播種繁殖
在10~11月份適時采收健康母株上的蒴果,曬干去皮后,篩精干藏。第二年春季2~3月份播種,可露地條播或撒播。出苗后,要經常噴水并保持土壤濕潤。立秋前,每月追施1次尿素,用量為每畝2kg。及時鋤草保墑。10月下旬上凍前進行培土防寒越冬。第三年可定植于大田中繼續培養,定植株行距為050m×050m。來年春季即可出圃。
3.2扦插繁殖
春季萌芽前選取1年生粗壯枝條,剪成10~15cm長,苗床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接穗插入土中2/3,然后用塑料膜微拱棚保溫遮蔭。20d后即可生根。第2年春季定植于大田中繼續培養,第3年即可出圃。
3.3分株繁殖
在春季萌動前將植株根部萌蘗分割后栽植即可。
4栽培管理技術
4.1水肥管理
在整個生長季節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春季干旱時15d左右澆1次水,秋天開花期澆水量不宜過大,可20d左右澆1次水。入冬前澆足防凍水。因紫薇花芽是當年形成的,要使紫薇年年開花,應保持土壤足夠的肥力,以利于花芽分化,早春每株可施2~4kg有機肥,5~6月份追施少量碳銨與復合肥的混合無機肥料。
4.2整形修剪
4.2.1定干整形
紫薇小苗經過1~2年培育,當基徑可達1~2cm粗時,在冬季定干。自然開心形整形:有主干自然開心形的,一般留一主干,在離地80~100cm處截干,細弱苗可略低,壯苗可稍高,其剪口下的枝條均應疏除,以利養分集中。春季萌芽后,先在剪口下選定保留3~4個健壯芽培養,剪口下第一枝作主干延長枝,主枝應與主干角度適宜、分布均勻、上下有一定間距。生長期內隨時除去其他各種萌芽、砧木萌蘗。翌年休眠期修剪,短截主干延長枝1/3,短截第一層主枝留以20~30cm為宜,形成基本骨架。疏除影響主枝生長的輔養枝如徒長枝和重疊枝等。灌木形整形:灌木形在冬季定干,選擇分布合理的3~5個枝條為主干,在離地50~60cm處截干,促發分枝,春季通過抹芽每個主干保留3~4個分枝作第一層側枝,休眠期修剪中短截,形成基本骨架。
4.2.2培育大苗修剪
紫薇定干后,每年休眠期,剪除枯枝、病枝、并列、內生枝后,短截當年生各級主側枝,主枝延長枝留側芽輕剪,一般兩年左右交叉留芽,使主枝延長枝曲折發展。主枝上側枝應選定長勢適中,方向適宜的枝條,使主枝與各級主側枝分布合理,上下幾層錯落、優雅有序,側枝修剪定干一般留外芽,以利擴大樹冠。春季萌芽后,注意及時抹去過密或直立新梢。自然開心形的,可逐步提高分枝高度,培養高干紫薇。盡量減少開花和結果,以利于養分積累。對基部萌蘗一般應及時剪除,紫微枝條能相互粘和,苗圃栽培中常利用這點將基部萌蘗枝纏繞在主干上,幾年后與主干愈合達到快速增粗的效果,甚至可以做一些如花瓶、屏風等的造型。
4.2.3紫薇復壯及高接換頭的修剪
許多苗圃用老紫薇來培養大規格綠化用苗。由于老紫薇樹冠較大,加上起掘、包扎、運輸等環節的影響,對根部損傷較大,相應的對上部枝條修剪較重。常在3~6年生枝組的分枝處,對骨干枝進行回縮短截修剪,有些甚至重剪至主干。紫薇枝干上的隱芽多且壽命長,通過重剪刺激,使潛伏芽抽生新枝,對原品種優良的,如根系損傷較少,而萌芽較多的植株,可適當疏除部分過密萌芽或新枝。選擇其中強壯的徒長枝作為主枝,生長旺盛的徒長枝和長枝長到40cm時,進行摘心,以促發二次枝,盡早擴大樹冠。如長勢不強,當年重剪刺激后剪口下的隱芽萌發枝條,當年應盡量保留,以促進樹勢的恢復,從而達到復壯更新的栽培目的。許多野生紫薇常觀賞性不佳,需通過嫁接改良品種。先在適宜部位選留精壯萌芽,作為砧木養好,在春季萌芽前嫁接優良品種盡早形成樹冠,通過高接換頭的紫薇,經過2~3年的培養,能形成較大樹冠用于綠化,但應注意隨時剪除砧木上的萌芽。endprint
5病蟲害防治
5.1煤污病
煤污病又名煤煙病,在我國各地園林植物上普遍發生。侵害紫薇主要是在其遭受紫薇絨蚧和紫薇長斑蚜危害以后,即以它們排泄出的粘液為營養,誘發煤污病菌的大量繁殖。發病后病株葉面布滿黑色霉層,不僅影響紫薇的觀賞價值,而且會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生長衰弱,提早落葉。紫薇煤污病的病原菌也是屬于真菌類,不過煤污病的病原菌種類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種病菌,其各自癥狀也略有差異,但黑色霉層或黑色煤粉層是該病的重要特征。
煤污病主要侵害葉片和枝條,病害先是在葉片正面沿主脈產生,后逐漸覆蓋整個葉面,嚴重時葉片表面、枝條甚至葉柄上都會布滿黑色煤粉狀物。這些黑色粉狀物會阻塞葉片氣孔,妨礙正常的光合作用。煤污病的病原菌是以菌絲體或子囊座的形式在病葉、病枝上越冬。因為紫薇長斑蚜和紫薇絨蚧排泄的黏液會為煤污病的病原菌提供營養,所以一般在這兩種蟲害發生后,煤污病都會大量發生。而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紫薇絨蚧及紫薇長斑蚜的為害盛期,況且此時的高溫、高濕也有利于此病的發生,故春(越冬病菌引起)、秋(絨蚧和長斑蚜引起)季是紫薇煤污病的盛發期。做好對長斑蚜、絨蚧的防治(后面將專門介紹),是預防煤污病的關鍵因素。對上年發病較為嚴重的田塊,可在春季萌芽前噴灑波美3~5度的石硫合劑,以消滅越冬病源。對生長期遭受煤污病侵害的植株,可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進行防治,以及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5.2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廣泛,紫薇是它的一個重要侵害對象。紫薇白粉病在我國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都會發生,發病后常使紫薇葉片枯黃、脫落,直接影響樹勢和觀賞效果。白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并且嫩葉比老葉容易被侵染。該病也危害枝條、嫩梢、花芽及花蕾。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白色小粉斑,擴大后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褪色斑塊,上面覆蓋一層白色粉狀霉層,后期白粉狀霉層會變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層,花穗畸形,失去觀賞價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會變得矮小,嫩葉扭曲、畸形、枯萎,葉片不開展、變小,枝條畸形等,嚴重時整個植株都會死亡。
紫薇白粉病是以菌絲體在病芽、病枝條或落葉上越冬,翌年春天溫度適合時越冬菌絲開始生長發育,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氣流進行傳播和侵染。病害一般在4月份開始發生,6月份趨于嚴重,7~8月份會因為天氣燥熱而趨緩或停止,但9~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發。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對濕度較高的條件下發生嚴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過密或通風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發病。紫薇萌枝力強,所以對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當年生枝條并集中燒毀,從而徹底清除病源。家庭盆栽的紫薇如發現感染了白粉病,要及時摘除病葉,并將盆花放置在通風透光處。田間栽培要控制好栽培密度,并加強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同時也要注意選用抗病品種。發病嚴重的地區,可在春季萌芽前噴灑波美3~4度石硫合劑;生長季節發病時可噴灑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銹寧(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5.3大宸蛾
在7~9月份以幼蟲危害枝葉,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
5.4紫薇絨介
紫薇絨介又名石榴氈介、紫薇絨粉介、袋介等。屬同翅目,絨介科。為害與分布主要危害紫薇、石榴等花木,以若蟲和雌成蟲寄生于植株枝、干和芽腋等處,吸食汁液。其排泄物能誘發煤污病,影響花卉的生長發育和觀賞。蟲口密度大時枝葉發黑,葉子早落,開花不正常,甚至全株枯死。絨介在中國許多地區均有發生,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山西、北京、天津、沈陽等地,已成為園林植物的重要害蟲。識別特征雌成蟲扁平,橢圓形,長約2~3mm,暗紫紅色,老熟時外包白色絨質介殼。雄成蟲體長約0.3mm,翅展約1mm,紫紅色。卵呈卵圓形,紫紅色,長約0.25mm。若蟲橢圓形,紫紅色,蟲體周緣有刺突。雄蛹紫褐色,長卵圓形,外包以袋狀絨質白色繭。發生規律該蟲發生代數因地區而異,一年發生2~4代。如北京地區一年發生2代,上海一年發生3代,山東一年能發生4代。絨介越冬蟲態有受精雌蟲、2齡若蟲或卵等,各地不盡相同。通常是在枝干的裂縫內越冬。每年的6月上旬至7月中旬以及8中下旬至9月份為若蟲孵化盛期,但像上海、山東等一年發生3~4代的地區,在3月底4月初就能發現第一代若蟲危害。絨介在溫暖高濕環境下繁殖快,干熱對它的發育不利。園藝防治:結合冬季整形修剪,清除蟲害害嚴重、帶有越冬蟲態的枝條。人工防治:注意平時養護觀察,一有發現即用毛刷刷去。藥劑防治:對發生嚴重地的區加強冬季修剪與養護外,還要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早春防治:在早春萌芽前,可噴灑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殺死越冬若蟲。害蟲發生期防治:在苗木生長季節,對于發生嚴重的苗木,要注意觀察,抓住若蟲孵化盛期進行用藥。可選用的一般藥劑有40%速介克(即速撲殺)乳油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樂斯本)1200倍液。特效藥劑:狂殺介對花木上的介殼蟲特效,防治若介可以使用狂殺介1000~1500倍液,防治成介可使用狂殺介800~1000倍液,可以達到殺滅介殼蟲的目的,但注意該藥劑不具有內吸傳到作用,因此噴霧時一定要周到、均勻,全樹都能均勻受藥。
5.5紫薇長斑蚜
對紫薇的危害年年都會發生,常常嫩葉背面布滿害蟲,危害后新梢扭曲,嫩葉卷縮,影響花芽形成,甚至無花,同時還會誘發煤污病,傳播病毒病。冬季結合修剪,清除病蟲枝、瘦弱枝以及過密枝。可以噴灑10%蚜虱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5.6褐斑病
也是園林植物上廣泛發生的一種病害,在紫薇生長季節常常發生。褐斑病嚴發生重時常常會導致植物葉片大量枯黃、脫落,影響觀賞和開花。紫薇褐斑病的病原菌也是一種真菌,主要也是侵害葉片,并且通常是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后逐漸向上部蔓延。發病初期病斑為大小不一的圓形或近圓形,少許呈不規則形;病斑為紫黑色至黑色,邊緣顏色較淡。隨后病斑顏色加深,呈現黑色或暗黑色,與健康部分分界明顯。后期病斑中心顏色轉淡,并著生灰黑色小霉點。發病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整個葉片迅速變黃,并提前脫落。紫薇褐斑病是由千屈菜科尾孢菌侵染引起,病菌是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的形式在病殘體上越冬,次年通過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借氣流或風雨傳播蔓延。褐斑病一般初夏開始發生,秋季危害嚴重。在高溫多雨,尤其是暴風雨頻繁的年份或季節易暴發;通常下層葉片比上層葉片易感染。及早發現,及時清除病枝、病葉,并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病菌來源。加強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風透光;家庭盆栽的最好每年更換新土。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參考文獻:
[1] 牟少華,劉慶華,王奎玲.紫薇研究進展[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2(4).
[2] 王志彥,張新玲.紫薇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河北林業科技,2006(3):61~621.
[3] 許桂芳,吳鐵明,吳哲,等.紫薇屬植物研究進展 [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5):50~531.
[4] 張啟翔.紫薇品種及其在城市綠地中應用的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1,13(4):57~661.
[5] 熊融,趙世偉,張佐雙.紫薇在北京城市綠化中的應用[C]//北京園林學會,北京市園林局1奧運環境建設城市綠化行動對策論文集.北京:北京園林學會,2004:1267~2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