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強 鄭方方 董利君
摘要:通過技術跟蹤服務材料的累積,對孟津縣牡丹的生長特性、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常見的一些技術資料進行了總結,以期為牡丹生產管理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牡丹;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685.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96—02
1引言
牡丹是我國特產的傳統名花,其花大色艷,雍容華貴,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的美譽。牡丹全身都是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藥用價值。孟津縣位于邙山嶺上,地理環境極其適合牡丹的生長繁育。為了推進牡丹產業的快速發展,根據孟津縣送莊鎮牡丹種植的實際經驗,將牡丹的生產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2材料與方法
2.1溫濕條件
牡丹的原生地為山區和丘陵地帶,形成了喜溫和、較耐寒、忌酷熱、宜高燥、懼濕澇的特點,孟津縣位于中原地帶,溫濕條件優越,能適應不同牡丹品種的生長發育,一些國外品種在孟津縣表現也非常好。
2.2光照與土壤條件
牡丹為喜陽光耐半陰植物,牡丹各品種群對光因子和土壤條件的要求均不甚嚴,有較強的適應性。“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這是宋代大詩人歐陽修的詩句,就是說洛陽大部分地區都能滿足其生長要求,根據近幾年的實際生產經驗,通過基肥的調控,在丘陵山地上牡丹也能很好地生長。
2.3品種選擇
根據產品用途選擇相應的品種。
庭院綠化圃:選擇植株高大、根系發達、生長勢強、抗逆性強、花型花色豐富、耐日曬的品種。如:姚黃、趙粉、朱砂壘、似荷蓮、白玉、墨魁、一品朱衣等。
切花圃:選擇植株高大、株型直立、生長勢強、花莖長、花態向上、花型端莊、耐水插、耐貯運的豐花型品種。如春紅嬌艷、百園紅霞、朝衣、冠世墨玉等。
盆栽圃:選擇株型緊湊、花型端莊、易開花的豐花型品種。如大胡紅、小胡紅、大紅剪絨、紫二喬(洛陽紅)、二喬、趙粉、青龍臥墨池等一些半重瓣或重辯花品種。
催花圃:選擇株型優美、花葉協調、易催花的品種。如洛陽紅、島錦、金閣、雪映桃花、海黃等。
2.4栽培地選擇
選擇光照充足、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肥沃、無污染、排灌方便、中性或弱堿性土壤,忌生土、粘土、鹽堿土,忌重茬。牡丹最忌重茬,上茬牡丹出圃后,圃地最少得休整3年時間才可以再次種植牡丹。最怕積水,苗圃地里不能積水,牡丹是肉質根,怕泡,所以選擇的苗圃地一定不能是低洼地。
2.5栽植時間
秋季是栽植牡丹的最佳時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2.6整地
對于選定的地塊進行滅茬處理,最好是在麥收后就進行深翻,讓土地充分曝曬,這樣可以殺死一部分病菌和蟲害,還可以吸收水分。在9月份栽植以前再深翻一次,把那些雜草翻入地下可以當綠肥,同時每畝施農家肥5~8m3、呋喃丹或辛硫磷顆粒劑3~5kg,深耕細耙整平,并依據地形地勢,起垅打畦以利灌溉。
2.7栽培管理
牡丹的繁殖,常采用分株、嫁接、播種、壓條、扦插、組織培養等多種方法。作為大田露地生產,最常用的就是分株、嫁接、播種這3種方法。
2.7.1分株法
分株時間:主要在秋季進行,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分株栽植。
分株方法:將3~5年生母株挖出,去掉附土,最好在晾曬2d,讓牡丹根有一定韌度,視其枝、芽與根系的結構,順其自然生長紋理,用手掰開。注意不要折損枝、芽。每株小苗須有2~3個枝條和3~4條粗根。同時剪去部分老根、斷根、病根,必要時對植株消毒處理,然后栽植或銷售。
栽植方法:采用穴栽,栽植穴直徑30cm,深40cm,將種苗放入坑內,使根系舒展,覆1/2土后,稍向上提,使根莖部略低于地表3~5cm,踏實,再覆土,再踏實,澆透水,并及時淺鋤,封土保墑增溫,促進生根。栽植密度:生產庭院綠化用苗或分株種苗的,株行距一般為50~70cm,每畝地2000株,生產催花苗的,行株距一般為60~70cm,每畝地1800株。
2.7.2嫁接法
嫁接時間及溫度要求:洛陽地區牡丹嫁接氣溫在20~25℃比較適宜,嫁接時間一般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如果條件適宜,可以適當延長嫁接時間。
嫁接方法:砧木可選用生長充實、無病蟲害、長15~25cm、直徑1.2~2.0cm的芍藥根或牡丹根。接穗多選用生長健壯、芽子飽滿、無病蟲害的當年生新枝,長5~12cm,粗0.4cm以上,隨采隨用。根接采用“切接法”和“貼接法”,和果樹嫁接方法都一樣。嫁接后用麻繩纏緊,接口處涂以石蠟或泥糊,即可栽植或假植。最好是假植3~5d,以利于接口的愈合。栽植密度:計劃2年出圃的,一般采用行距30~40cm,株距15~20cm的方法定植,每畝地就是10000株。栽植方法:按行距要求開溝,深20~30cm,寬15~20cm,將苗按株距要求均勻直立擺放,接口低于地表3~5cm,或接穗芽頂與地表平,踏實起埂。栽埋后如果嫁接傷口未完全愈合,最好不澆水。如果栽前土壤干旱應預先補水造墑,栽后缺水可施噴灌。若嫁接期遇陰雨天氣,也可嫁接后采取沙藏、薄膜防雨等措施,待接口愈合后再進行栽植。
2.7.3播種法
播種時間:一般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進行。
播種方法:牡丹種子于8月下旬開始成熟,當果皮變成棕黃時采收,隨采隨播,可采用條播或撒播,播深3~5cm,每畝播量60kg左右。或沙藏至翌春播種。播種后根據情況可用草或地膜覆蓋。
2.8田間管理
澆水和排澇:視土壤墑情及降雨情況而定。一般年份澆4~6次水,常規澆水時間為:2月澆萌動水,3~4月間澆一次花前水,5月澆花后水,夏季根據雨水情況而定,11月澆封凍水。田間積水將導致植株死亡,如遇暴雨要及時排水。endprint
施肥:栽植第一年一般不追肥,之后通常每年施3次肥,第1次在早春土壤解凍萌芽時,施入以有機氮肥和磷肥為主的肥料,促進枝葉生長;第2次在花凋謝后施入速效復合肥,促進新的花芽分化;第3次在入冬前,結合封凍水,施入腐熟的堆肥和廄肥或人糞尿。結合施肥、澆水、鋤草進行中耕,保持土壤疏松,田間無雜草。
整型修剪:整形修剪對植株生長勢的強弱、開花品質、觀賞效果和生命周期的長短起著重要作用。種苗栽植后,所有枝條應于當年冬季于地表處“平茬”。定植后第一年任其生長,使其萌發更多新芽。對于生產實生苗和嫁接種苗的,因為分萌發新枝少,一般不需整形修剪。對于生產分株苗、庭院綠化苗和催花苗的,從第2年新芽露出地面(一般在3月上中旬)開始抹芽,根據品種習性,一般2年生植株留枝5~8個,3年生留枝7~10枝,個別特別健壯植株可適當多留。對新枝長出的花蕾,待其直徑達約1.0cm時,應將花蕾摘除。整枝抹芽原則是去弱留強,去密留疏,去除病枝、枯枝、弱枝,及時去除花蕾,保證通風透光,養分集中,維持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動態平衡。
3病蟲害防治技術
3.1主要病蟲害
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褐斑病、炭疽病、葉尖枯病、根腐病、白絹病等。
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吹綿蚧、根結線蟲等。
3.2綜合防治
(1)種苗處理。苗木栽植前用殺蟲、殺菌劑浸蘸種苗,一般用50%多菌靈800倍(或其他殺菌劑)和甲基異柳磷1500倍混合處理種苗,涼干栽植。
(2)土壤處理。耕地前每畝地撒施呋喃丹或辛硫磷顆粒劑3~5kg,預防蟲害。
牡丹生長期:花后噴100~15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保護葉片,6月中旬噴灑800倍多菌靈或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每半月噴一次,噴2~3次,防止葉部病害。春秋兩季可用辛硫磷、甲基異柳磷、對硫磷粉劑或顆粒劑等藥物,拌細土,撒施于植株周圍,之后立即澆水,毒殺害蟲。
(3)休眠期。萌發前對植株噴灑波美3~5度石硫合劑,殺滅吹綿蚧。秋冬季清除牡丹田內的枯枝落葉及雜草,剪除病蟲枝、枯枝,集中焚燒,消滅越冬病蟲害。施入的有機肥要經過腐熟,防治病蟲帶入田內。及時澆水、鋤草,科學管理,促進生長,增強抗性。
參考文獻:
[1] 趙蘭勇.中國牡丹栽培與鑒賞[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 陳俊強,湯天明.牡丹苗木質量LY/T1665-2009[S].北京:國家林業局,2009.
[3] 李嘉玨.中國牡丹與芍藥[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