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曉琴
摘要:從國內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演變出發,以建筑設計、生態環境、人性化角度分析了現階段國內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關注點,并提出了景觀設計的關注點應向環境友好技術方面和智能化技術方面延展。
關鍵詞: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關注點;延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150—03
1引言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已經不再滿足基本的生活居住環境,對居住環境質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1]。居住環境質量的改善與景觀設計密切相關,我國目前在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由于關注點不同,其景觀效果形式多種多樣。因此本文從國內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演變出發,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國內現階段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關注點,并以此延展出國內未來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方向。旨在對國內居住區景觀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從真正意義上引領人們走進高尚生活。
2國內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演變
城市居住區一般稱居住區,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規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30000~50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我國居住區景觀設計大致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即: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啟蒙階段,80年代的起步階段,90年代的發展階段,21世紀的成熟時期。從關注點看,大致經歷了從最初的滿足基本居住功能配套的景觀設計,逐漸發展到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配套和觀賞功能的設計,以及后面融入具備生態環保和可持續利用設計這幾個過程。
2.1基本居住功能配套景觀設計
基本居住功能配套景觀設計指除建筑以外的小區圍墻、小區簡易入口、小區消防道路、地面停車場、單元入戶道路和綠化這些最基本的居住功能配套景觀設計。在材質、表現形式、多樣性等各方面均未做過多考究,只要求保證設計和驗收規范即可,也基本不能稱其為真正具有觀賞性的景觀設計。
2.2具有一定生活配套和觀賞功能的景觀設計
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需求也相應提高,對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也從最初的基本功能設計,逐漸增加了可供人們閑暇聚集交流的場所、可休憩遮蔭避雨的亭廊水榭、可玩耍健身的游樂健身設施及運動的泳池、球場等設計;另在增加更多的生活功能場所的同時,還增加了具觀賞性的水景和雕塑設計。這些內容均極大的豐富了居住區的生活內容和品質。
2.3融入生態環保和可持續利用的設計理念
近些年,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氣候急劇惡化,由此生態、環保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被越來越重視并注入到各行各業,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同樣融入了這種設計理念。例如出現了在日照時長較長的位置設置聚會交流區、游樂健身區;選擇具有透水性的地面材料保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環從而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性;棄用散發有毒氣體的植物如夾竹桃;小區照明采用分時段亮燈、選用LED節能燈等方式達到有效節能作用,從而保證了環保性等。
3現階段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關注點
3.1建筑設計的景觀配合階段的關注點
首先,從建筑開始設計時,景觀就及時介入,即形成建筑設計的景觀配合階段[2]。此階段,主要關注的主要有4點。
3.1.1土方平衡
地下大開挖車庫的別墅項目,為減少建筑開挖土方的外運費用,景觀可對項目整個場地進行分析,將這部分開挖土方設置在場地內某處形成坡地景觀,不僅能節約大量土方外運費用,同時還能形成人為坡地景觀。
3.1.2服務半徑
樓棟的平面布局和對價值樓棟及一層建筑平面功能的分析,從享受景觀價值點上對建筑布局提出有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從保證服務半徑的均好性方面確定景觀功能區的分布。
3.1.3配套服務設施布局
對項目中規劃要求設置在總平內的市政公用配套服務設施(如:公共廁所、變電所、消防站、垃圾站、水泵房、煤氣調壓站等)的布局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既不能對住戶主要活動區域產生影響,又不能影響景觀的主要昭示區和活動區。
3.1.4人車流線分析
人們每天的主要活動路徑形成了人車流線,從幾乎所有項目在交付業主入住使用和物管進場管理情況得出,對人車流線的分析、梳理和設計,是居住區功能性合理化設計的必須工作,不能缺失。
3.2生態環境分析階段的景觀設計關注點
進入景觀規劃設計后,第一步是做生態環境分析,此階段主要關注以下3點。
3.2.1日照和風環境
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步伐的加快,用地日益緊張,建筑向高層化密集型方向發展,使得日照、風環境資源不僅與土地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讓總平場地共享率也越來越低。由此在場地分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日照、風向等因素,結合人群戶外活動時間特征,科學安排場地。比如日照時間3h,適合做兒童和成人活動空間;日照6h以上,適合做籃球、羽毛球、多功能運動區。結合區域氣候與風向分析,活動場地周邊設計圍合與開放并存的綠化空間,冬季阻擋寒冷的北風,夏季通融涼爽的偏東南風。
3.2.2場地GIS
GIS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種具有信息系統空間專業形式的數據管理系統。嚴格意義講,是一個具有集中、存儲、操作和顯示地理參考信息的計算機系統,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具有空間分析的能力。環境景觀設計是一個場地三維空間設計,利用GIS技術可以極大提高景觀設計師對場地空間的精準分析和把控能力,從而規避主觀因素過重、有效幫助對復雜地形的分析和理解等情況,對幫助設計師對類似大型風景區等面積巨大的復雜場地地形情況的分析和控制尤其具有優越性[3]。endprint
3.2.3環境噪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噪聲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道路交通噪聲,影響范圍最廣,從而干擾了人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甚至危害到人體健康。居住區的噪聲源主要來自3個方面:交通噪聲、人群活動噪聲和工業生產噪聲,在各種噪聲干擾中,交通噪聲居首位。目前在城市購房中,許多人都關注房源位置、臨街距離及層次,交通噪聲污染已成為城市環境中的熱點問題之一,故對防治環境噪聲及改善城市住宅聲環境的研究和分析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目前已研究出一些技術措施進行防治,如優化總體規劃設計、合理設置道路聲屏障、利用綠化達到降噪作用、臨街布置對噪聲不敏感的建筑、在住宅平面設計與構造設計中提高防噪能力等[4]。
3.3公共場地人性化設計階段的景觀設計關注點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做公共場地設計,即進行具有參與休憩、休閑娛樂活動、康體養生的場地設計。現階段的公共場地設計關注點已不再是簡單純粹的為設計一個只要能活動的場地而設計、不再是放置幾項活動設施就是滿足了人為需要的活動設施設備等,而是更多的從分析各個年齡層、各個時間段、人的行為習慣、人的活動習慣,來進行活動策劃、場地布局以及根據人均量化指標來確定場地大小等,使得場地是真正適合、適宜人們使用的有效場地、不浪費場地。因此,公共場地設計需要做到人性化設計。人性化是指在設計產品時力求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從而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人性化”居住區不再是單純為住人而住人,而是為有意識、有情感、有交往、有要求的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易于社會交往、能得到更多娛樂和學習機會的生活場所。居住區景觀人性化設計主要關注點也有5個方面。
3.3.1人的行為模式研究
人的行為有4個層次,依次為被動性行為、自發性行為、自覺性行為和自動性行為。這4個層次是依次遞進的,實際上也揭示了習慣養成的4個階段,到最后一個行為層次即自動性行為階段時,也就是養成習慣了。故人的行為模式就是人的做事習慣。對人行為模式的研究,即是研究人的做事習慣,在景觀設計時,時刻想到使用者的習慣行為、尺度,并將這種習慣和尺度注入設計中,這樣最終的設計成果才會是符合人的行為習慣,讓使用者使用起來舒適、自然和恰到好處。
3.2.2無障礙設計全覆蓋
無障礙設計強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一切有關人類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間環境以及各類建筑設施、設備的規劃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和正常活動能力衰退者(如殘疾人、老年人)群眾的使用需求,配備能夠應答、滿足這些需求的服務功能與裝置,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安全便捷、舒適宜人的現代生活環境。景觀場地的無障礙設計,主要表現在具有高差的功能場地如道路、活動場地、休憩場地均需要考慮無障礙坡道到達,以方便輪椅出行和年老體弱的老人、病人使用;同時這些場地還需要保證路面防滑、盡可能做到平坦無高差無凹凸;廁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園林小品的設置盡可能使輪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且其位置不應妨礙視覺障礙者的通行。
3.2.3兒童活動保護
兒童屬于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也難以照顧他人的人群,故在設計兒童活動的場地及設施時,可考慮這些措施來防護:按年齡分區設置活動場地和設施、利用植物封閉圍合不同空間并錯開門設計、保證活動設施周圍無障礙物的
最小安全空間、對還處于學步狀態的幼兒場地使用安全地墊、座椅使用全倒角防撞設計。
3.2.4女士高跟鞋無憂系統
在通常人的自然關注度是對小孩和老人的照顧和關照,而在很多公共場所,經常出現這樣一幕尷尬情況:穿著高跟鞋的女士鞋跟被雨水篦子卡住。故在景觀設計中,開始引入高跟鞋無憂系統,即在必須設置雨水篦子的上面增加腳踏的無縫平面,充分表現了景觀設計對“人性化”的關注。
3.2.5貼心設施的設置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在公共活動場地邊,種植驅蚊植物、配置驅蚊器、放置洗手器這些貼心設施的設置,體現了環境對人的關懷。
4景觀設計的關注點的延展
除了以上不可或缺的關注點外,景觀設計的關注點還逐漸向更廣闊的方面在延展。
4.1環境友好技術方面
環境友好技術方面,通過雨水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景觀化、本土植物比例、透水地面比例這些技術形成一個友好良性循環的生活、生態環境。
4.1.1雨水回收利用
雨水收集可結合停車場雨棚設計達到回收目的,回收的雨水可用來洗車和園林灌溉。用可樂瓶組成最簡單經濟的雨水收集裝置,將收集滿雨水的可樂瓶取下澆花。
4.1.2生活垃圾景觀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場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廢物也隨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的狀況以及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也越加明顯,由此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景觀環境設計也加入其中。景觀設計在分析了各類生活垃圾形式后,逐漸將這些垃圾材料列入可利用范圍,即廢紙、廢塑料、廢輪胎、廢木材(包括樹枝、落葉類)、廢玻璃、廢金屬等,并對他們進行二次設計和利用,形成特定景觀。如將廢輪胎制作成兒童玩耍的秋千、將廢金屬加工成一些雕塑小品、將廢木材樹枝制作成墻面裝飾藝術等。
4.1.3本土植物比例
景觀設計中對本土植物使用的比例一定是占絕對優勢的,本土植物在生活習性方面早已完全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土壤,在成活率和成本上均優于引進外地植物,對本地的氣候和環境也起到良好的回饋作用。
4.1.4透水地面比例
通過使用透水地面,可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良好的循環,保證地下水位的持續保留,也就保護了水資源。
4.2智能化技術方面endprint
智能化是指由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行業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匯集而成的針對某一個方面的應用。現階段科技高速發展,智能化技術在很多行業已被廣泛運用,如智能化辦公、智能化醫院、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家居,居住區景觀也開始關注智能化技術,目前已在WIFI的小區全覆蓋、園區智能健身步道設置、小區預留充電樁配置等方面有考慮運用的想法。
4.2.1WIFI小區全覆蓋
利用Wifi,我們可以對每種植物設置二維碼,隨時隨處二維碼一掃,即可獲知這種植物的“前世今生”;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控制水景開關,只要有一定量的微信住戶連續掃描兒童活動區的二維碼,就可以打開水景夜間炫彩燈光;在一些互動體驗點通過隱藏攝像頭捕捉使用者照片,通過掃描二維碼把照片發送給個人;有了WIFI,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獲取所需咨詢。
4.2.2園區智能健身步道設置
園區內設置專屬健身步道,并在步道起點和沿途設置能通過掃描印有二維碼獲取鍛煉者跑步距離、卡路里、心跳等信息的裝置,同時夜間還會開啟航道燈模式,以真正形成智能健身步道。
4.2.3小區預留充電樁配置
根據國家大力提倡新能源使用政策,未來大量機動車將逐漸轉向使用新能源,如2014年已經面世的“特斯拉”、寶馬2014年也將在華推出兩款I系列新能源產品,這些都促進景觀設計時,將設置助動車及機動車充電裝置接口作為基本功能的標準設計配置。
4.2.4照明
將智能技術運用到園區景觀照明中,在夜間感應景觀照明照亮回家之路。
4.2.5小區專屬環境監測站
利用智能系統,將環境檢測通過景觀數據顯示裝置,即時顯示小區環境質量及信息。
5結語
現代城市住宅小區良好的環境、健康、安靜、舒適的生活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國城鎮居民達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標識。居住區是我們生活最基本的設施與歇息地,景觀設計的關注點也是由滿足基本功能設計,逐漸向形成一個貼心、舒適、健康、智能的過程在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在發展過程中,設計的關注點一直都以人為本,本著來源于人、服務于人的思想,一步步的改進,創造出居住區環境景觀文化,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最后高于生活,再度引領人們走進高尚的生活、改變生活,提高生活素雅。在研究與分析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關注點時,我們要用發展和創新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通過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居住區景觀,以達到改善城市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的目的,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浩.園林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2] 張秀芬.探討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的結合[J].建筑知識:學術刊,2013(3):26~26.
[3] 沈均.芻議GIS技術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1(7):145~146.
[4] 謝浩,劉曉帆.居住區的交通噪聲問題及防治方法[J].住宅科技,2003(12):38~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