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山 鄭寒
摘要:指出了鄉村景觀分類是進行鄉村景觀評價、規劃與設計的前提,目前國內外對鄉村景觀分類理論及方法的研究多局限于中、宏觀尺度的研究,而對小尺度的直接服務于鄉村景觀規劃的村級景觀分類研究較少。針對旅游開發背景下大理市大理鎮龍龕村的發展要求,從景觀生態學視角出發,利用3S技術和景觀功能形態分類方法對龍龕村進行了小尺度的景觀分類研究,為龍龕村景觀規劃提供基礎圖件和規劃依據。
關鍵詞:鄉村景觀;村級尺度;景觀分類;龍龕村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160—04
1引言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鄉村景觀產生了巨大沖擊,改變著鄉村的面貌。如何保護鄉村景觀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其生態和文化旅游價值,使之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傳統特色的多功能鄉村地域,是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建設的重要問題之一。
鄉村景觀是具有特定景觀行為、形態和內涵的景觀類型,是聚落形態由分散的農舍到能夠提供生產、生活服務功能的集鎮所代表的地區,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較小,具有明顯田園特征的地區。鄉村景觀區別于其他景觀的關鍵在于鄉村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鄉村特有的田園文化和田園生活[1]。針對大理市旅游開發背景下的龍龕村發展現狀,本研究采用景觀功能形態分類方法對龍龕村進行了小尺度的景觀分類研究,精確反映了龍龕村的土地利用現狀和景觀生態類型的空間分布模式,可為龍龕村景觀規劃提供基礎圖件和規劃依據。2研究區概況
龍龕村是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的一個鄉村,位于大理市東北部,坐落在洱海邊,屬壩區,地勢平坦無山丘,海拔高度1981.00m,年平均氣溫15.50℃,年降水量1079.00mm,適宜種植蔬菜、糧食等農作物。本研究以龍龕行政村為研究對象,總面積約為4.6km2,共包括上龍龕、中龍龕、上生久、北生久、南生久、龍上登、龍下登7個自然村(圖1)。據村2012年統計報表,全村有耕地4942.89畝,有林地45.33畝。全村轄1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406戶,鄉村人口14690人,其中農業人口13991人。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4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240元。農業方面以種植農業為主,主要耕作制度為蔬菜-水稻-蔬菜,部分土地全年種植蔬菜,是大理市主要的蔬菜供應地。蔬菜種植品種主要有紅薯、玉米尖、蘆筍、洋花菜、大蔥等。最近幾年,有極少數人家將菜地改為苗圃用地種植園林綠化林木。濕地主要集中在洱海邊緣,是水體與陸地的相交匯地帶,種植有木本植物水杉、柳樹與蘆葦等水生草本植物,根據季節不同,洱海水位高低變化,濕地面積會有所變化。此外,因鄉村旅游業發展,沿海人家將房屋出租后另蓋新房以及村民新建房,有部分耕地已被拋荒成為裸地,正在籌劃改建為居民區。
隨著大理旅游業的高速發展,龍龕村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旅游村。為促進龍龕村的鄉村旅游景觀規劃,本研究擬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的鄉村景觀分類方法,結合村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研究,為當地未來開展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促進大理鄉村旅游,實現地方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資料。
3研究方法
3.1主要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對遙感數據進行預處理,之后對研究區域進行實地調查,請當地村民在地圖上指出龍龕村與其他相連行政村的邊界,確定龍龕村界范圍。根據分類標準,對遙感圖進行分類并分析結果。
3.2遙感數據處理
本研究的原始遙感數據有兩張:①2012年Quickbird洱海西岸3m分辨率高清遙感圖(jpg格式)。②2013年Landsat-OLI-TIRS遙感圖(tiff格式)。首先利用Erdas Imagine2013對遙感數據進行相對輻射校正、幾何校正和波段合成等預處理,形成基于UTM-WGS84南極洲極地投影的(img格式)遙感圖。之后在Arc Map10.2中勾畫出對應的研究區域,對遙感圖像進行掩膜剪裁。對剪裁后的Landsat-OLI-TIES遙感圖進行監督分類并建立圖件空間數據庫。最后以剪裁后的2012年Quickbird遙感圖為底圖,按照指定好的分類標準,結合監督分類結果進行目視解譯分類,最終完成龍龕村的土地單元分類圖和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圖。
3.3分類方法與標準的制定
我國對鄉村景觀分類的研究始于人文地理學,早在1990年董新就提出了鄉村景觀劃分的意義、原則和指標體系,為鄉村景觀劃分的后期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2]。其后20年,隨著跨地理學和生態學的景觀生態學學科發展,開始有研究者從景觀生態分類角度展開對鄉村景觀的分類研究。如王仰麟提出鄉村景觀分類要考慮到自然生態屬性和功能形態特征兩個方面[3]。肖篤寧等概述了景觀分類的生態原則,提出了自然、經營和人工景觀等不同景觀類型的特性和分類的依據[4]。2004年,通過對前人的鄉村景觀分類研究綜述,李振鵬提出了一種基于小尺度的服務于鄉村景觀規劃的鄉村景觀分類方法——鄉村景觀功能形態分類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區白家疃村和懷柔區北宅村為例,采用景觀區、景觀類、景觀亞類和景觀單元四級分類體系對這兩個村進行了詳細的景觀類型劃分[5]。隨后,這一方法得到學界普遍的認同。2010年,李向婷以長沙縣烏川湖村為例,也采用了功能形態方法對烏川湖村進行鄉村景觀類型分類和制圖研究[1]。梁發超等針對新農村建設規劃的要求和我國土地整理特征,亦提出農業景觀功能形態二級分類方法體系,且進一步提出不僅要考慮景觀單元的地理地貌因素,還要考慮自然適宜性區位因素及農戶行為等多種綜合因素,并以地貌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較典型的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為例,驗證了該分類方法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為土地整理和新農村建設規劃提供科學依據[6]。
借鑒上述景觀分類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以地理學的地域分異規律、生態學的系統關聯原理等為指導,結合龍龕村實地情況,采用功能分類法對龍龕村進行景觀分類。首先,結合實地調查與遙感資料,根據區域內的土地屬性,將研究區域中的土地單元具體判定為耕地、建筑用地、裸地、水體、濕地、林地和鄉村道路(表1)。在此基礎上,鑒于龍龕村的實際狀況——以種植農業為主的典型農業村莊,同時也是大理旅游開發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以景觀功能為主要依據,采用功能形態分類法,根據各土地單元實際情況不同而相應進行景觀分類體系的調整。最終確定的景觀類型為:鄉村生產景觀、鄉村服務設施景觀、鄉村旅游休閑景觀和鄉村生態景觀四大類(表2)。同時,考慮到整個研究區域內無大的地形地貌起伏變化,土壤類型亦無大的差異,因此,景觀類型下僅保留景觀要素這一層次,不再另做亞分類。endprint
景觀類型1主要功能1包含景觀要素1景觀要素特征描述鄉村生產景觀1向人們直接提供農產品,包括糧食、蔬菜。1耕地1種植蔬菜與水稻,成片集中分布11林地1從耕地改來的苗圃地,多為幼年林;有少量果園;零散分布鄉村服務設施景觀1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設施和為農民生產提供居民生活區域。1鄉村道路1線狀或帶狀,連通各個村莊11建筑用地1以民居為主,聚集形成多個自然村落11裸地1暫被擱荒的土地,零散分布鄉村旅游休閑景觀1為城鄉居民提供休閑和旅游服務功能。1濕地1洱海水域與陸地交匯處,植被以草本植物蘆葦為主,為旅游船舶停泊碼頭11林地1園林綠化用地11水體1園林水景1建筑用地1包括停車場、旅游接待建筑鄉村生態景觀1對保護環境具有較大的潛力,具有凈化水體,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1濕地1洱海水域與陸地交匯處,植被以木本植物柳樹、水杉為主,有蘆葦;洱海高水位時可被水淹沒,低水位時露出陸地,常年有低洼地積水。11水體1包括天然河溪、灌溉溝渠(二者旱季有斷水);常年積水的坑塘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4結果與分析
4.1龍龕村景觀分類制圖
景觀制圖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也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景觀制圖單元是表示圖斑內容的單位,它以景觀分類系統的各級分類單元為基礎,但是分類單元并不完全等同于制圖單元,可以基于實際制圖的情況進行合并、舍棄和細分相應的分類單元,以滿足制圖要求,但是其前提條件是修改結果不能違背和改變景觀分類系統的主導思想。在以上景觀分類標準的基礎上,編制了龍龕村的土地單元分類圖(圖2)和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圖(圖3)。
圖2龍龕村土地單元分類圖
4.2龍龕村景觀分類結果分析
根據龍龕村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圖(圖3)及表3,可以看出鄉村生產景觀是龍龕村域范圍內占地面積最廣的景觀類型,其中耕地為第一景觀要素,大面積相連在一起。林地則少而分散,主要為綠化的人工林地以及人工苗圃。鄉村服務景觀是區域內的第二大景觀類型,建筑用地正在向外逐漸擴大,可以看出原有7個自然村村落之間存在著自然的界限(圖3下方4個自然村:上龍龕、中龍龕、龍下登和龍上登;圖3上方3個自然村:上升久、北生久和南生久),但這種界限正在逐漸被擴張的居民用地打破。擴建的建筑用地大多侵占原有耕地,致使耕地面積減小。
鄉村生態景觀為第三類景觀,其中水體屬于洱海水域,濕地起著凈化水體、調節氣候,保護環境的作用。第四類景觀是旅游休閑景觀,占地面積最小,包括建為售票點、旅游公廁及停車場等旅游接待設施的建筑用地,以及其周邊的綠化林地、水體和濕地,主要負責提供旅游服務功能,由于龍龕村靠近大理古城,是洱海游輪靠岸的一個重要停泊碼頭,經常聚集著游客與各種車隊,兼之環洱海路線的開通及村里新近興起的民宿客棧,這里已成為省級旅游示范村,由此看來,龍龕村并不是重點的旅游景點,而是服務于旅游景點周邊的村落,因此其旅游休閑景觀所占面積并不大。
表3龍龕村景觀生態功能分類及其面積
景觀類型1鄉村生產景觀1鄉村服務設施景觀1鄉村旅游休閑景觀1鄉村生態景觀1總計面積/m213310783.35811102572.27612444.0216561190092.184214605891.839百分比/%171.88123.9410.0514.131100.00
龍龕村作為一個典型的以種植農業為主的農業村莊,其景觀特征表現為:鄉村生產景觀和鄉村服務設施景觀占到了村莊總面積的95%以上,大面積連續的鄉村生產景觀中以自然村形式鑲嵌著鄉村服務設施景觀,這些自然村斑塊又被以鄉村道路為主的廊道連接起來,在靠近洱海的方向,分布著大面積的以濕地為主的鄉村生態景觀,使得龍龕村具有較高的生態和旅游價值。
4.3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探討
鄉村景觀類型的劃分對鄉村景觀生態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我國許多學者對景觀分類的研究主要基于較大尺度,而對較小尺度的鄉村景觀分類考慮較少,且多以北方鄉村為主,對于西南地區的鄉村景觀分類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各地鄉村景觀差異較大。因此,鄉村景觀劃分的方法應該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選取適當的分類指標,建立一套適用的分類體系。本研究參照國內的鄉村景觀分類研究,采用景觀功能形態二級分類法對位于我國西南部的大理市龍龕村進行了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研究,即先按土地單元類型進行土地分類,共分為耕地、林地、建筑用地、裸地、水體、濕地、鄉村道路7類。在此基礎上,以土地單元的主導功能為依據、結合土地單元的權屬、地理位置來確定景觀類型,將該區域內的景觀劃分為鄉村生產景觀、鄉村服務設施景觀、鄉村旅游休閑景觀和鄉村生態景觀四大類。
在分類過程中發現,村級尺度的景觀要素層次上可以明顯地看出土地單元的多功能性,如鄉村生產景觀里的耕地主要功能是為人類提供農產品,但同時,它也發揮著滿足游客視覺享受的休閑游憩功能。故在具體的歸類時,只能以該土地單元當前的主導功能為依據,并結合其地理位置、土地權屬與鄉村旅游發展情況等進行土地單元的合并,如碼頭附近的湖塘水體就劃歸為鄉村旅游休閑景觀,毗鄰碼頭為村民私人種植的小片林地則歸屬鄉村生產景觀。這類方法既考慮到地理學理論,同時也把生態學思想納入到分類體系中,是一種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向婷.鄉村景觀分類與評價研究——以長沙縣烏川湖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15226~15228.
[2] 董新.鄉村景觀類型劃分的意義、原則及指標體系[J].人文地理,1990(2):49-52+78.
[3] 王仰麟.景觀生態分類的理論方法[J].應用生態學報,1996,7(S1):121~126.
[4] 肖篤寧,鐘林生.景觀分類與評價的生態原則[J].應用生態學報,1998,9(2):217~221.
[5] 李振鵬,劉黎明,謝花林.鄉村景觀分類的方法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區白家疃村為例[J].資源科學,2005,27(2):167~173.
[6] 梁發超,劉黎明,曲衍波.鄉村尺度農業景觀分類方法及其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330~336.endprint
景觀類型1主要功能1包含景觀要素1景觀要素特征描述鄉村生產景觀1向人們直接提供農產品,包括糧食、蔬菜。1耕地1種植蔬菜與水稻,成片集中分布11林地1從耕地改來的苗圃地,多為幼年林;有少量果園;零散分布鄉村服務設施景觀1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設施和為農民生產提供居民生活區域。1鄉村道路1線狀或帶狀,連通各個村莊11建筑用地1以民居為主,聚集形成多個自然村落11裸地1暫被擱荒的土地,零散分布鄉村旅游休閑景觀1為城鄉居民提供休閑和旅游服務功能。1濕地1洱海水域與陸地交匯處,植被以草本植物蘆葦為主,為旅游船舶停泊碼頭11林地1園林綠化用地11水體1園林水景1建筑用地1包括停車場、旅游接待建筑鄉村生態景觀1對保護環境具有較大的潛力,具有凈化水體,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1濕地1洱海水域與陸地交匯處,植被以木本植物柳樹、水杉為主,有蘆葦;洱海高水位時可被水淹沒,低水位時露出陸地,常年有低洼地積水。11水體1包括天然河溪、灌溉溝渠(二者旱季有斷水);常年積水的坑塘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4結果與分析
4.1龍龕村景觀分類制圖
景觀制圖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也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景觀制圖單元是表示圖斑內容的單位,它以景觀分類系統的各級分類單元為基礎,但是分類單元并不完全等同于制圖單元,可以基于實際制圖的情況進行合并、舍棄和細分相應的分類單元,以滿足制圖要求,但是其前提條件是修改結果不能違背和改變景觀分類系統的主導思想。在以上景觀分類標準的基礎上,編制了龍龕村的土地單元分類圖(圖2)和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圖(圖3)。
圖2龍龕村土地單元分類圖
4.2龍龕村景觀分類結果分析
根據龍龕村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圖(圖3)及表3,可以看出鄉村生產景觀是龍龕村域范圍內占地面積最廣的景觀類型,其中耕地為第一景觀要素,大面積相連在一起。林地則少而分散,主要為綠化的人工林地以及人工苗圃。鄉村服務景觀是區域內的第二大景觀類型,建筑用地正在向外逐漸擴大,可以看出原有7個自然村村落之間存在著自然的界限(圖3下方4個自然村:上龍龕、中龍龕、龍下登和龍上登;圖3上方3個自然村:上升久、北生久和南生久),但這種界限正在逐漸被擴張的居民用地打破。擴建的建筑用地大多侵占原有耕地,致使耕地面積減小。
鄉村生態景觀為第三類景觀,其中水體屬于洱海水域,濕地起著凈化水體、調節氣候,保護環境的作用。第四類景觀是旅游休閑景觀,占地面積最小,包括建為售票點、旅游公廁及停車場等旅游接待設施的建筑用地,以及其周邊的綠化林地、水體和濕地,主要負責提供旅游服務功能,由于龍龕村靠近大理古城,是洱海游輪靠岸的一個重要停泊碼頭,經常聚集著游客與各種車隊,兼之環洱海路線的開通及村里新近興起的民宿客棧,這里已成為省級旅游示范村,由此看來,龍龕村并不是重點的旅游景點,而是服務于旅游景點周邊的村落,因此其旅游休閑景觀所占面積并不大。
表3龍龕村景觀生態功能分類及其面積
景觀類型1鄉村生產景觀1鄉村服務設施景觀1鄉村旅游休閑景觀1鄉村生態景觀1總計面積/m213310783.35811102572.27612444.0216561190092.184214605891.839百分比/%171.88123.9410.0514.131100.00
龍龕村作為一個典型的以種植農業為主的農業村莊,其景觀特征表現為:鄉村生產景觀和鄉村服務設施景觀占到了村莊總面積的95%以上,大面積連續的鄉村生產景觀中以自然村形式鑲嵌著鄉村服務設施景觀,這些自然村斑塊又被以鄉村道路為主的廊道連接起來,在靠近洱海的方向,分布著大面積的以濕地為主的鄉村生態景觀,使得龍龕村具有較高的生態和旅游價值。
4.3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探討
鄉村景觀類型的劃分對鄉村景觀生態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我國許多學者對景觀分類的研究主要基于較大尺度,而對較小尺度的鄉村景觀分類考慮較少,且多以北方鄉村為主,對于西南地區的鄉村景觀分類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各地鄉村景觀差異較大。因此,鄉村景觀劃分的方法應該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選取適當的分類指標,建立一套適用的分類體系。本研究參照國內的鄉村景觀分類研究,采用景觀功能形態二級分類法對位于我國西南部的大理市龍龕村進行了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研究,即先按土地單元類型進行土地分類,共分為耕地、林地、建筑用地、裸地、水體、濕地、鄉村道路7類。在此基礎上,以土地單元的主導功能為依據、結合土地單元的權屬、地理位置來確定景觀類型,將該區域內的景觀劃分為鄉村生產景觀、鄉村服務設施景觀、鄉村旅游休閑景觀和鄉村生態景觀四大類。
在分類過程中發現,村級尺度的景觀要素層次上可以明顯地看出土地單元的多功能性,如鄉村生產景觀里的耕地主要功能是為人類提供農產品,但同時,它也發揮著滿足游客視覺享受的休閑游憩功能。故在具體的歸類時,只能以該土地單元當前的主導功能為依據,并結合其地理位置、土地權屬與鄉村旅游發展情況等進行土地單元的合并,如碼頭附近的湖塘水體就劃歸為鄉村旅游休閑景觀,毗鄰碼頭為村民私人種植的小片林地則歸屬鄉村生產景觀。這類方法既考慮到地理學理論,同時也把生態學思想納入到分類體系中,是一種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向婷.鄉村景觀分類與評價研究——以長沙縣烏川湖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15226~15228.
[2] 董新.鄉村景觀類型劃分的意義、原則及指標體系[J].人文地理,1990(2):49-52+78.
[3] 王仰麟.景觀生態分類的理論方法[J].應用生態學報,1996,7(S1):121~126.
[4] 肖篤寧,鐘林生.景觀分類與評價的生態原則[J].應用生態學報,1998,9(2):217~221.
[5] 李振鵬,劉黎明,謝花林.鄉村景觀分類的方法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區白家疃村為例[J].資源科學,2005,27(2):167~173.
[6] 梁發超,劉黎明,曲衍波.鄉村尺度農業景觀分類方法及其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330~336.endprint
景觀類型1主要功能1包含景觀要素1景觀要素特征描述鄉村生產景觀1向人們直接提供農產品,包括糧食、蔬菜。1耕地1種植蔬菜與水稻,成片集中分布11林地1從耕地改來的苗圃地,多為幼年林;有少量果園;零散分布鄉村服務設施景觀1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設施和為農民生產提供居民生活區域。1鄉村道路1線狀或帶狀,連通各個村莊11建筑用地1以民居為主,聚集形成多個自然村落11裸地1暫被擱荒的土地,零散分布鄉村旅游休閑景觀1為城鄉居民提供休閑和旅游服務功能。1濕地1洱海水域與陸地交匯處,植被以草本植物蘆葦為主,為旅游船舶停泊碼頭11林地1園林綠化用地11水體1園林水景1建筑用地1包括停車場、旅游接待建筑鄉村生態景觀1對保護環境具有較大的潛力,具有凈化水體,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1濕地1洱海水域與陸地交匯處,植被以木本植物柳樹、水杉為主,有蘆葦;洱海高水位時可被水淹沒,低水位時露出陸地,常年有低洼地積水。11水體1包括天然河溪、灌溉溝渠(二者旱季有斷水);常年積水的坑塘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4結果與分析
4.1龍龕村景觀分類制圖
景觀制圖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也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景觀制圖單元是表示圖斑內容的單位,它以景觀分類系統的各級分類單元為基礎,但是分類單元并不完全等同于制圖單元,可以基于實際制圖的情況進行合并、舍棄和細分相應的分類單元,以滿足制圖要求,但是其前提條件是修改結果不能違背和改變景觀分類系統的主導思想。在以上景觀分類標準的基礎上,編制了龍龕村的土地單元分類圖(圖2)和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圖(圖3)。
圖2龍龕村土地單元分類圖
4.2龍龕村景觀分類結果分析
根據龍龕村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圖(圖3)及表3,可以看出鄉村生產景觀是龍龕村域范圍內占地面積最廣的景觀類型,其中耕地為第一景觀要素,大面積相連在一起。林地則少而分散,主要為綠化的人工林地以及人工苗圃。鄉村服務景觀是區域內的第二大景觀類型,建筑用地正在向外逐漸擴大,可以看出原有7個自然村村落之間存在著自然的界限(圖3下方4個自然村:上龍龕、中龍龕、龍下登和龍上登;圖3上方3個自然村:上升久、北生久和南生久),但這種界限正在逐漸被擴張的居民用地打破。擴建的建筑用地大多侵占原有耕地,致使耕地面積減小。
鄉村生態景觀為第三類景觀,其中水體屬于洱海水域,濕地起著凈化水體、調節氣候,保護環境的作用。第四類景觀是旅游休閑景觀,占地面積最小,包括建為售票點、旅游公廁及停車場等旅游接待設施的建筑用地,以及其周邊的綠化林地、水體和濕地,主要負責提供旅游服務功能,由于龍龕村靠近大理古城,是洱海游輪靠岸的一個重要停泊碼頭,經常聚集著游客與各種車隊,兼之環洱海路線的開通及村里新近興起的民宿客棧,這里已成為省級旅游示范村,由此看來,龍龕村并不是重點的旅游景點,而是服務于旅游景點周邊的村落,因此其旅游休閑景觀所占面積并不大。
表3龍龕村景觀生態功能分類及其面積
景觀類型1鄉村生產景觀1鄉村服務設施景觀1鄉村旅游休閑景觀1鄉村生態景觀1總計面積/m213310783.35811102572.27612444.0216561190092.184214605891.839百分比/%171.88123.9410.0514.131100.00
龍龕村作為一個典型的以種植農業為主的農業村莊,其景觀特征表現為:鄉村生產景觀和鄉村服務設施景觀占到了村莊總面積的95%以上,大面積連續的鄉村生產景觀中以自然村形式鑲嵌著鄉村服務設施景觀,這些自然村斑塊又被以鄉村道路為主的廊道連接起來,在靠近洱海的方向,分布著大面積的以濕地為主的鄉村生態景觀,使得龍龕村具有較高的生態和旅游價值。
4.3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探討
鄉村景觀類型的劃分對鄉村景觀生態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我國許多學者對景觀分類的研究主要基于較大尺度,而對較小尺度的鄉村景觀分類考慮較少,且多以北方鄉村為主,對于西南地區的鄉村景觀分類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各地鄉村景觀差異較大。因此,鄉村景觀劃分的方法應該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選取適當的分類指標,建立一套適用的分類體系。本研究參照國內的鄉村景觀分類研究,采用景觀功能形態二級分類法對位于我國西南部的大理市龍龕村進行了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研究,即先按土地單元類型進行土地分類,共分為耕地、林地、建筑用地、裸地、水體、濕地、鄉村道路7類。在此基礎上,以土地單元的主導功能為依據、結合土地單元的權屬、地理位置來確定景觀類型,將該區域內的景觀劃分為鄉村生產景觀、鄉村服務設施景觀、鄉村旅游休閑景觀和鄉村生態景觀四大類。
在分類過程中發現,村級尺度的景觀要素層次上可以明顯地看出土地單元的多功能性,如鄉村生產景觀里的耕地主要功能是為人類提供農產品,但同時,它也發揮著滿足游客視覺享受的休閑游憩功能。故在具體的歸類時,只能以該土地單元當前的主導功能為依據,并結合其地理位置、土地權屬與鄉村旅游發展情況等進行土地單元的合并,如碼頭附近的湖塘水體就劃歸為鄉村旅游休閑景觀,毗鄰碼頭為村民私人種植的小片林地則歸屬鄉村生產景觀。這類方法既考慮到地理學理論,同時也把生態學思想納入到分類體系中,是一種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村級尺度的景觀分類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向婷.鄉村景觀分類與評價研究——以長沙縣烏川湖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15226~15228.
[2] 董新.鄉村景觀類型劃分的意義、原則及指標體系[J].人文地理,1990(2):49-52+78.
[3] 王仰麟.景觀生態分類的理論方法[J].應用生態學報,1996,7(S1):121~126.
[4] 肖篤寧,鐘林生.景觀分類與評價的生態原則[J].應用生態學報,1998,9(2):217~221.
[5] 李振鵬,劉黎明,謝花林.鄉村景觀分類的方法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區白家疃村為例[J].資源科學,2005,27(2):167~173.
[6] 梁發超,劉黎明,曲衍波.鄉村尺度農業景觀分類方法及其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330~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