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再勤 孟茹
摘要:以2012年7月份的暴雨洪澇災害給漢中市造成的危害為例,總結了漢中市氣象災害的防御和應急氣象服務措施,并根據漢中氣象災害特點,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減少氣象災害損失,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
關鍵詞: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措施
中圖分類號:S7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230—03
1引言
漢中市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江橫貫東西,將全市分為南北兩部分。東西走向的秦嶺南坡、巴山北坡和漢江平原三大主要地貌單元,形成南北地勢高聳、中部低平、向東南略傾斜的河谷地地形。由于漢中市的地理、地形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致使暴雨、干旱、連陰雨、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天氣頻繁出現,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2012年7月7~9日,受副高外圍偏南暖濕氣流和西風槽共同影響,漢中全市出現了一次明顯的區域性暴雨降水過程。全市216個加密雨量站以及11個自動氣象站共出現50mm以上的降水165站次,其中100 mm以上的降水26站次,最大日降水量176.7mm(南鄭縣喜神壩站),其次為175.9mm(鎮巴縣三元站);自動站最大過程降水量鎮巴縣為216.9mm。本次過程具有影響范圍廣、過程雨量多、強降水持續時間長、局地降水強度大等特點,與1972年、1975年、1977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8年和2005年7月上旬降水相似,暴雨站次之多,居漢中同期前列。強降雨造成漢中全市11個縣區普遍受災,受災人口達31.1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3.9萬人,因災死亡2人,失蹤3人,受傷3人。農作物受災35661.3hm2,絕收4486.1hm2。倒塌房屋2188 戶5608間,嚴重損壞房屋2838戶7716間。停產企業28家,公路中斷662條次,供電中斷25條次,通訊中斷10條次。損壞各類堤防239處。初步統計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1.14億元。
本文針對此次漢中氣象災害及其次生災害,提出完善氣象災害防御和應急服務的措施及建議。
2問題描述
災害是對能夠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物總稱,而根據災害發生的過程、性質和機理,可將其分為四類: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1]。其中,自然災害事件是指由于異常的自然危害事件作用于人類社會,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從而對社會的正常運轉造成嚴重破壞和廣泛損失,單靠社會自身資源一時難以應對的威脅[2]。
自然災害的形成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常見的自然災害包括氣象災害、地震災害、海洋災害、重大生物災害等。而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的種類最多,危害范圍最廣,影響深度最大。
所謂的氣象災害是指由于氣象要素發生變化或是驟變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造成的系列性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總稱。概括起來氣象災害主要有旱災、雨澇、熱帶氣旋臺風、大風、干熱風、冰雹、雷電、寒潮冷空氣、低溫、霜凍、雪災、連陰雨、沙塵暴、沙漠化等,它們會造成人員傷亡、房屋倒塌,嚴重危害工農業生產,破壞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加劇水土流失,同時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另外,當某種氣象災害發生后,常常引起其他災害的發生和發展,這種不同災害的連鎖反應稱為氣象災害的連鎖性。氣象災害與海洋、洪水、地質等災害和農林生物災害以及交通事故、疾病流行等都有密切的因果關系。氣象條件的變化對某些災害來說,有的起著直接作用或觸發作用,有的則是起著誘發作用。因此氣象災害除了天氣和氣候災害所帶來的危害以外,還包括一系列的氣象次生和衍生災害,如因氣象因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房屋倒塌、風暴潮、森林火災、酸雨、空氣化學污染等災害,如圖 1所示。
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它涵蓋了危機發生前的預防、危機出現時的應對、危機過程中的處置、危機結束后的善后處理等環節。氣象災害給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及人類的生命財產等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研究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性,并結合國家應急管理體制和當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和運行機制,提出了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對氣象災害進行防御,以及發生氣象災害后如何應對,引起了越來越多氣象工作者和學者的關注。黃瑩在總結贛州市氣象部門開展氣象災害防御與應急能力建設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御與應急能力建設的針對性措施[3]。范永剛等人闡述敖漢旗主要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和方法,為防災減災、降低損失,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提供參考依據[4]。婁根龍等人在系統分析寧波市50多年氣象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防御重大氣象災害八個方面的對策與建議[5]。
3氣象災害的防御
氣象災害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實踐表明,通過提高人們的防災意識,采取科學合理的防御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危害。而不同的氣象災害種類,其防御措施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2012年7月7~9日的區域性暴雨過程,預報準確,8日市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藍色、橙色、紅色預警信號。天氣報告被迅速傳送至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市政府做出應急部署并啟動漢中市(暴雨)氣象災害應急Ⅲ級響應。全市相關部門均立即進入應急工作狀態,市政府組成各防汛工作小組分赴各縣區,檢查指導防汛工作。8日晚,在接到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后,略陽縣、寧強縣對災情隱患點及時組織群眾進行撤離,共轉移安置群眾690人。南鄭縣組織武警、公安、消防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全力搜救撤離1061名被洪水圍困的群眾并妥善安置。本次氣象災害的應急反應迅速、處置得當,為漢中市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endprint
3.1加強暴雨洪澇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暴雨洪澇災害往往會引發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質災害,因此,防汛、國土、氣象和水文等部門應加強合作與交流,聯合開展山洪和地質災害的預測,適時通報災情、水情、雨情等信息,及時發布預報或警報,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通知相關地區做好防御工作。
3.2建立有效的防御聯動機制
3.2.1建立健全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責任體系
暴雨洪澇災害從形成到發展,其預見期極短,而且極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訊設施遭到破壞而與外界失去聯系,常規的指揮方式可能不適用于暴雨洪澇災害的防災避災工作,必須由最基層一級直接按照預案實施組織指揮。因此,在縣、鄉鎮和村組一級建立起嚴密、嚴明的防汛責任制是極為關鍵的。
3.2.2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規劃
政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國土、水利、防汛、環保、交通、氣象、農業、林業、水文、通訊、電力等相關部門,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和治理規劃,明確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積極開展暴雨洪澇災害監測,預測預報系統建設、通訊預警系統建設,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預案和防災避災方案,積極探索避災防災的有效途徑。
3.2.3加強暴雨洪澇災害跨區域聯防工作
加強與周邊區域的聯系,建立有效的地質、氣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機制,在暴雨洪澇災害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4加強防治暴雨洪澇災害的宣傳教育力度
由于暴雨洪澇災害突發性較強,容易給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對于居住較為分散而且交通和通訊不暢的鄉村地區更容易造成危害。因此,提高群眾的自我防災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重點宣傳暴雨洪澇災害的突發性、破壞性、毀滅性,普及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基本常識,不斷提高人們主動防范意識以及依法防災的自覺性,增強人們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
3.3加快建設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工程建設
3.3.1做好水土流失治理
做好水土保持能起到調節氣候,改變產流形成,增加地表蓄水能力,延長和調整匯流歷時,減少洪水頻率和致災能量的作用。因此,必須因地制宜,有計劃地退耕還林,植草種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植被覆蓋率,為長期防御暴雨洪澇災害打好基礎。
3.3.2加強防洪工程建設
在洪澇高風險區,應提高水利設施的防御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降低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風險性。對防洪工程開展綜合治理,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大力實施蓄、泄、滯、分等工程措施。
3.3.3加強水利工程巡查與監控
加強對水利工程地巡查,密切監視可能引發的小流域洪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氣象次生災害。對小流域工程進行整治,除險加固。加強高風險區建筑物安全管理,提高小流域山洪高風險區居民自建房符合山洪防御的標準。
4建議措施
4.1建設立體的、全方位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
經過多年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對氣象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目前漢中市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已初具規模,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漢中市的氣象災害站網監測密度,和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差距,尤其是漢中地處秦巴山區,地理環境復雜,交通不便,氣象設施的后期維護存在困難,因此加強對設備的更新換代,從而提高氣象災害應急監測裝備能力。
4.2加強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建設
完善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提高重大突發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和預警時效性。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過程預報,針對漢中的地域特點,重點加強暴雨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精細化預報和短時臨近預報。提高市縣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精確暴雨落區預報、完善精細化氣象預報系統、山洪地質災害預報系統仍將是今后需長期努力的重點。
4.3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擴大信息覆蓋面
推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統一、及時發送。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努力實現消除預警信息發布傳播“盲區”的目標。
4.4推進“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建設
建立反應迅速、公開暢通的信息平臺,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社會化。健全應急聯動機制,探討建立以多災種綜合、多機構聯合、分階段響應的早期預警氣象應急處置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溝通、會商和通報制度,建設部門間資料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在應急管理工作領域的合作,不斷提高氣象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制定和完善防災減災法規政策,為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4.5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風險評估,為防災避災提供科學依據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漢中境內氣象災害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和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4.6加大科普力度,普及氣象災害應急知識
以“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為契機,面向社區、鄉村、學校、企事業單位,廣泛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預警和防災避險知識,將氣象應急知識切實普及到農村、城鎮的家家戶戶,提高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參考文獻:
[1] 黃瑩.贛州市氣象災害防御與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7):50~51.
[2] 范永剛,李俊有.敖漢旗主要氣象災害防御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77~78.
[3] 婁根龍,秦慰榮,陳德霖,等.寧波市主要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與建議[J].寧波農業科技,2009(4):23~24.endprint
3.1加強暴雨洪澇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暴雨洪澇災害往往會引發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質災害,因此,防汛、國土、氣象和水文等部門應加強合作與交流,聯合開展山洪和地質災害的預測,適時通報災情、水情、雨情等信息,及時發布預報或警報,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通知相關地區做好防御工作。
3.2建立有效的防御聯動機制
3.2.1建立健全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責任體系
暴雨洪澇災害從形成到發展,其預見期極短,而且極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訊設施遭到破壞而與外界失去聯系,常規的指揮方式可能不適用于暴雨洪澇災害的防災避災工作,必須由最基層一級直接按照預案實施組織指揮。因此,在縣、鄉鎮和村組一級建立起嚴密、嚴明的防汛責任制是極為關鍵的。
3.2.2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規劃
政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國土、水利、防汛、環保、交通、氣象、農業、林業、水文、通訊、電力等相關部門,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和治理規劃,明確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積極開展暴雨洪澇災害監測,預測預報系統建設、通訊預警系統建設,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預案和防災避災方案,積極探索避災防災的有效途徑。
3.2.3加強暴雨洪澇災害跨區域聯防工作
加強與周邊區域的聯系,建立有效的地質、氣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機制,在暴雨洪澇災害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4加強防治暴雨洪澇災害的宣傳教育力度
由于暴雨洪澇災害突發性較強,容易給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對于居住較為分散而且交通和通訊不暢的鄉村地區更容易造成危害。因此,提高群眾的自我防災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重點宣傳暴雨洪澇災害的突發性、破壞性、毀滅性,普及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基本常識,不斷提高人們主動防范意識以及依法防災的自覺性,增強人們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
3.3加快建設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工程建設
3.3.1做好水土流失治理
做好水土保持能起到調節氣候,改變產流形成,增加地表蓄水能力,延長和調整匯流歷時,減少洪水頻率和致災能量的作用。因此,必須因地制宜,有計劃地退耕還林,植草種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植被覆蓋率,為長期防御暴雨洪澇災害打好基礎。
3.3.2加強防洪工程建設
在洪澇高風險區,應提高水利設施的防御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降低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風險性。對防洪工程開展綜合治理,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大力實施蓄、泄、滯、分等工程措施。
3.3.3加強水利工程巡查與監控
加強對水利工程地巡查,密切監視可能引發的小流域洪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氣象次生災害。對小流域工程進行整治,除險加固。加強高風險區建筑物安全管理,提高小流域山洪高風險區居民自建房符合山洪防御的標準。
4建議措施
4.1建設立體的、全方位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
經過多年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對氣象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目前漢中市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已初具規模,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漢中市的氣象災害站網監測密度,和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差距,尤其是漢中地處秦巴山區,地理環境復雜,交通不便,氣象設施的后期維護存在困難,因此加強對設備的更新換代,從而提高氣象災害應急監測裝備能力。
4.2加強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建設
完善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提高重大突發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和預警時效性。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過程預報,針對漢中的地域特點,重點加強暴雨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精細化預報和短時臨近預報。提高市縣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精確暴雨落區預報、完善精細化氣象預報系統、山洪地質災害預報系統仍將是今后需長期努力的重點。
4.3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擴大信息覆蓋面
推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統一、及時發送。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努力實現消除預警信息發布傳播“盲區”的目標。
4.4推進“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建設
建立反應迅速、公開暢通的信息平臺,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社會化。健全應急聯動機制,探討建立以多災種綜合、多機構聯合、分階段響應的早期預警氣象應急處置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溝通、會商和通報制度,建設部門間資料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在應急管理工作領域的合作,不斷提高氣象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制定和完善防災減災法規政策,為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4.5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風險評估,為防災避災提供科學依據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漢中境內氣象災害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和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4.6加大科普力度,普及氣象災害應急知識
以“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為契機,面向社區、鄉村、學校、企事業單位,廣泛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預警和防災避險知識,將氣象應急知識切實普及到農村、城鎮的家家戶戶,提高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參考文獻:
[1] 黃瑩.贛州市氣象災害防御與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7):50~51.
[2] 范永剛,李俊有.敖漢旗主要氣象災害防御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77~78.
[3] 婁根龍,秦慰榮,陳德霖,等.寧波市主要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與建議[J].寧波農業科技,2009(4):23~24.endprint
3.1加強暴雨洪澇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暴雨洪澇災害往往會引發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質災害,因此,防汛、國土、氣象和水文等部門應加強合作與交流,聯合開展山洪和地質災害的預測,適時通報災情、水情、雨情等信息,及時發布預報或警報,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通知相關地區做好防御工作。
3.2建立有效的防御聯動機制
3.2.1建立健全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責任體系
暴雨洪澇災害從形成到發展,其預見期極短,而且極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訊設施遭到破壞而與外界失去聯系,常規的指揮方式可能不適用于暴雨洪澇災害的防災避災工作,必須由最基層一級直接按照預案實施組織指揮。因此,在縣、鄉鎮和村組一級建立起嚴密、嚴明的防汛責任制是極為關鍵的。
3.2.2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規劃
政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國土、水利、防汛、環保、交通、氣象、農業、林業、水文、通訊、電力等相關部門,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和治理規劃,明確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積極開展暴雨洪澇災害監測,預測預報系統建設、通訊預警系統建設,制定暴雨洪澇災害防御預案和防災避災方案,積極探索避災防災的有效途徑。
3.2.3加強暴雨洪澇災害跨區域聯防工作
加強與周邊區域的聯系,建立有效的地質、氣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機制,在暴雨洪澇災害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4加強防治暴雨洪澇災害的宣傳教育力度
由于暴雨洪澇災害突發性較強,容易給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對于居住較為分散而且交通和通訊不暢的鄉村地區更容易造成危害。因此,提高群眾的自我防災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重點宣傳暴雨洪澇災害的突發性、破壞性、毀滅性,普及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基本常識,不斷提高人們主動防范意識以及依法防災的自覺性,增強人們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
3.3加快建設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工程建設
3.3.1做好水土流失治理
做好水土保持能起到調節氣候,改變產流形成,增加地表蓄水能力,延長和調整匯流歷時,減少洪水頻率和致災能量的作用。因此,必須因地制宜,有計劃地退耕還林,植草種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植被覆蓋率,為長期防御暴雨洪澇災害打好基礎。
3.3.2加強防洪工程建設
在洪澇高風險區,應提高水利設施的防御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降低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風險性。對防洪工程開展綜合治理,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大力實施蓄、泄、滯、分等工程措施。
3.3.3加強水利工程巡查與監控
加強對水利工程地巡查,密切監視可能引發的小流域洪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氣象次生災害。對小流域工程進行整治,除險加固。加強高風險區建筑物安全管理,提高小流域山洪高風險區居民自建房符合山洪防御的標準。
4建議措施
4.1建設立體的、全方位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
經過多年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對氣象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目前漢中市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已初具規模,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漢中市的氣象災害站網監測密度,和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差距,尤其是漢中地處秦巴山區,地理環境復雜,交通不便,氣象設施的后期維護存在困難,因此加強對設備的更新換代,從而提高氣象災害應急監測裝備能力。
4.2加強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建設
完善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提高重大突發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和預警時效性。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過程預報,針對漢中的地域特點,重點加強暴雨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精細化預報和短時臨近預報。提高市縣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精確暴雨落區預報、完善精細化氣象預報系統、山洪地質災害預報系統仍將是今后需長期努力的重點。
4.3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擴大信息覆蓋面
推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統一、及時發送。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努力實現消除預警信息發布傳播“盲區”的目標。
4.4推進“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建設
建立反應迅速、公開暢通的信息平臺,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社會化。健全應急聯動機制,探討建立以多災種綜合、多機構聯合、分階段響應的早期預警氣象應急處置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溝通、會商和通報制度,建設部門間資料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在應急管理工作領域的合作,不斷提高氣象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制定和完善防災減災法規政策,為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4.5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風險評估,為防災避災提供科學依據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漢中境內氣象災害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和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4.6加大科普力度,普及氣象災害應急知識
以“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為契機,面向社區、鄉村、學校、企事業單位,廣泛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預警和防災避險知識,將氣象應急知識切實普及到農村、城鎮的家家戶戶,提高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參考文獻:
[1] 黃瑩.贛州市氣象災害防御與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7):50~51.
[2] 范永剛,李俊有.敖漢旗主要氣象災害防御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77~78.
[3] 婁根龍,秦慰榮,陳德霖,等.寧波市主要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與建議[J].寧波農業科技,2009(4):2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