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虎 吳 蒙 汪興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公共安全系統集成工程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延續著城市化和城市建設的全面高速發展,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城市“穩態結構”受到持續的沖擊,城市人口、財富的快速積聚,對城市環境、資源、生態、基礎設施、交通等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兩者之間任何的不協調都會成為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危機隱患;同時,高度集中的人口和財富又為突發事件迅速放大進而升級為公共安全危機提供了土壤。而近年來日益頻繁發生的暴力恐怖事件更是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與應急處置提出了新的艱巨課題,城市居民對安全生產、生活的殷切期望使加強與創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社區作為城市管理的基本單位,在傳統的公共安全管理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這一點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在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中的共識。早在1999年7月于瑞士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論壇上總結的16條“日內瓦基本結論”中,就包括“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加強災害風險的評估工作,以提高社區的減災意識”。2005年1月,聯合國在日本兵庫縣通過了《兵庫宣言》和《2010-2015兵庫行動框架:加強國家和社區的抗災能力》,明確提出“尤其需要加強社區在地方一級減少災害風險的能力”。此后,世界許多國家都以社區作為推進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載體,將防災減災、事故預防、治安強化、應急管理的相關要素嵌入社區的結構與功能之中。
社區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地域集合,是居民社會關系與生活質量最直接的載體。在城市公共安全體系中,社區居于承上啟下的地位,社區管理機構一方面發揮政府對社區的管理、監督,同時也作為重要的服務窗口,提供便民服務,因此亟待“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管理體制”、“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
公共安全是指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的安全。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當前我國公共安全體系總體趨勢比較局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基層公共安全管理機構設置不健全,編制少,專業技術人員少,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監管能力普遍不足。二是公共安全管理的組織體系整合不夠。我國公共安全管理的組織體系是以分領域、分部門的分散管理為特點的,沿用“條塊”方式將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應的職能部門去承擔,沒有建立一個統一權威的公共安全處理協調機構。三是社會參與不足。社會參與公共安全管理的環節比較簡單,參與規模較小,參與方式比較單一。
一是科學防范不夠。基層群眾訴求渠道不暢,利益糾紛解決不及時;技防設施相對落后,普及程度有限;風險信息的公開和預警不及時。二是政府監管缺位,公共安全執法力度不足。安全生產執法行動往往走過場,對違法生產和經營的行為打擊不力,事故責任追究不堅決。三是監管方式落后。部分政府部門習慣以罰代管,經常在公共安全事故出現后,進行“專項整頓”、“專項檢查”等運動式執法,過后則一切故態復萌。
一是公共安全理念落后。依賴各安全監管部門對安全負責,居民自我防范意識較弱,參與度較低。而現實中由于各安全監管部門信息化建設水平的制約,數據和信息系統并未對接,導致互相之間存在信息壁壘;二是公共安全教育培訓落后。三是缺少制度保證。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規劃、制度中很少涉及公共安全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只能依靠民眾所屬的單位、社區自發組織。
近年來,各地普遍開展以專項社會事務管理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社區服務為切入點的社區信息化建設工作,構建了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信息平臺,在社區管理部門、社區服務機構與社區居民之間架起了方便的橋梁,開創了現代化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嶄新模式。2010年10月18日,國家“十二五”規劃頒布,其中第三十八章第二節指出:“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推動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務職能。規范發展社區服務站等專業服務機構,有效承接基層政府委托事項。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整合人口、就業、社保、民政、衛生、文化以及綜治、維穩、信訪等管理職能和服務資源,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構建社區綜合管理和服務平臺。”。2014年6月,安徽省出臺《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對社區信息化建設做出了具體的工作安排,即2014年選擇蕪湖、馬鞍山、銅陵等條件成熟的市作為安徽省市級試點單位,建立市級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爭取用3-5年時間,基本完成全省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任務,實現“全人群覆蓋、全口徑集成和全區域通辦”。
社區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和建設的基礎環節,是政府加強城市安全管理和為民服務的有效手段。它利用覆蓋城市的信息網絡進行資源整合、開發利用和綜合服務,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提高社區安全管理和服務水平。
終端設施和城市網絡的發展以及物聯網技術愈發成熟的運用,夯實了數據采集存儲、數據分析、各單位協同工作等大數據工作的基礎,為社區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持,在社區信息化的建設中,所采集到的大量數據是傳統安全管理所無法企及的,分析并利用這些數據,能夠充分發揮情報信息的作用,將傳統安全管理向“信息主導”安全管理轉變,從而實現信息主導、準確預警、精確打擊、整體防控的先進社區安全管理體系,保證城市公共安全決策科學化、提高城市公共安全工作效率。
目前,我國已開展“安全社區”、“平安社區”、“和諧社區”、“文明社區”、“綠色社區”、“減災社區”、“社區警務”、“社區網格化”等涉及防災減災、事故和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與準備、應急管理等一系列社區安全綜合管理與服務的建設。
2006年9月,公安部下發《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從此我國的社區警務工作在國內全面展開。截至2009年9月,我國已建成6.1萬個社區警務室,幾乎覆蓋所有城市社區。2013年11月,合肥市啟動社區網格化管理,按照“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考慮居民的認同度、社區工作人員狀況等因素,按照自管小區、物管小區、單位小區等分類,根據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和管轄面積,合理設置社區網格,社區群眾滿意率大幅提升。
通過社區信息化的建設,信息的共享和通暢使得政府、轄區企事業單位、居民共同參與、共駐共建社區安全綜合管理與服務,特別是對幼兒園、學校、醫院、工地等涉及社區中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及弱勢群體的單位加強了安全管理與服務。
社區危險源辨識、風險控制是社區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社區信息化中的社區危險源辨識是指通過各類傳感器和攝像頭等前端感知設備,對環境設施、居住設施、消防設施、衛生設施等社區設施采集數據從而實行遠程監控,針對社區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預防性辨識,降低傷害的發生的可能性,如電梯運行安全監控、社區邊界視頻監控、社區停車智能監管等。
2012年,安徽省公安消防總隊聯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研發“安徽省消防安全數字網格化管理系統”,形成了“層級明細、權責清晰、制度完備、責任可溯”的消防安全精細管理體系,截止到2014年7月,系統累計提交近200萬份消防安全隱患檢查記錄表。2011年,南京500家重點單位納入消防遠程監控系統,系統可以對聯網單位建筑的報警系統的故障信息進行及時處理,提高建筑內消防設施的完好率。目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等省均正在開展和推進城市消防遠程監控系統建設。
通過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社區建立危險源辨識體系,排除了安全隱患,而規范化的傷害記錄能夠提供詳實的統計分析樣本,為實現社區安全的持續改進提供依據。
現代城市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更強、頻率更快、破壞性更大、牽連性更廣、非傳統安全問題更多等新特點,社區安全保障工作呈現以對突發事件預警告知與應急反應為重點的趨勢。
2009年以來,上海市各區縣指定專門人員,負責氣象信息的接受和傳遞,市氣象局將有關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給各區縣的氣象應急網絡管理員,然后由管理員再通知相關單位和居委會。各居民小區的信息員通過短信、電話、廣播等方式提前告知居民做好預防工作。2006年,上海市徐匯區建立了社區精神疾病防控預警系統,預警在信息報告員、社區醫務人員和區疾控精衛分中心3個層面進行報告,根據預警對象和信息內容不同,將預警等級劃分3級,分別為疑似預警(1級)、復發預警(2級)和(易)肇事肇禍預警(3級)。
通過突發事件預警告知與應急反應機制,使社區應急管理工作能夠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高效運轉,有效預防和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并減少其造成的損失,最大限度的保護公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安全培訓是指向社區居民提供所必需的安全培訓,以達到并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的動態過程。安全培訓在安全社區的建設中十分重要,選擇合適的安全培訓項目來進行推進,是社區居民安居樂業的的必要保障。
通過社區綜合服務平臺,能夠由政府指導,對社區居民開展在線安全培訓,使居民足不出戶即可方便普及安全知識,避免了召集全體居民統一培訓的時間安排困難、培訓現場主持等難題,且為特殊群體如殘疾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了便利。社區居民安全培訓培養了居民的安全意識,使其真正認識到安全社區的目的和作用,從而將自己作為安全促進工作的主導者而不是旁觀者,真正投入到安全促進工作和安全社區建設工作中來。
社區信息化建設需要政府、轄區企事業單位、居民的相互配合、交匯融合,在社區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組織機構問題。社區信息化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涉及許多部門和組織,在建設過程中,應當協調各方意見,建設統一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平臺原則上在市級層面建設部署,在街道或整合后的社區層級進行應用,符合“平臺向上建、服務向下移”的信息化發展戰略,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社區公共安全。
二是利用資源問題。社區信息化是一項社會基礎性工程,資源資金的投入量將非常大,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應當發揮投資效益,有效避免重復投資和重復建設,加強規劃銜接、盤活存量資源、完善系統接口,提高資源整合度和兼容性,納入公共安全服務工程,發揮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最大化。
三是社區工作者能力建設。社區信息化建設,社區公共安全體系的建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基層社區工作者和領導干部,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居干”、大學生“村官”在社區公共安全服務信息化普及應用中的作用。現有社區工作者的能力也需要提升,使其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社區公共安全服務需要。
社區的信息化建設是長期的,社區信息化的建設將在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極大地保障社區居民生活生產安全,從而推進城市公共安全體系建設,使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真正深入群眾。
[1]范寶俊.中國國際減災實錄[M].北京:中國當代出版社2000.
[2]聯合國網站[Z].http://www.un.org/zh.
[3]新華網.胡錦濤: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Z].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4]鄧正剛.構建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安全體系[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1).
[5]彭彥強.中國公共安全管理:問題、國際經驗與對策[J].中州學刊2009( 3).
[6]吳宗之.論安全社區建設與完善基層應急管理體制[J].中國應急管理2009( 8).
[7]人民網.綠色社區創建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有益嘗試[Z].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9054/49131/3486189.html.
[8]人民網.中國的減災行動[Z].http://zj.people.com.cn/GB/187016/206645/13482096.html.
[9]栗濤.淺談我國社區警務建設的幾個問題[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2,11( 4).
[10]張國芳,張偉波,沈文龍.社區精神疾病防控預警模式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