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聯
摘 要:小學生處在全面發展的階段,心智尚不成熟,可塑性很強。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促進他們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基礎和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本質,提出了一系列加強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學校要加強小學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使思想品德教育回歸到現實生活中,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和精神,建立正確的道德評價體系,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意識。
一、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本質
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時,首先要了解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本質。小學生正處于思想行為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他們由無意識、受人約束向形成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轉變。因為他們對思想品德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充分,對道德的判斷和分析還不明確,所以教師要通過思想品德教育保證他們的健康發展。教師在進行課堂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生活中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在學校之外感受社會的真善美,對社會中的各種道德行為進行正確的判斷,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小學生不僅是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客體,也應該成為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實踐的作用,將理論教育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在心理轉變過程中能夠利用道德的力量約束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認知、自我反省和自我發展的教學目的。
二、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1.制訂合理的生活化教學目標和計劃
教師在開展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之前,要制訂完善合理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因為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和要求。生活化教學目標要現實且具體,不能過于抽象,脫離實際。如今,社會發展處于轉型時期,價值多元且兼容并包,雖然提倡貢獻和付出,但是只要個人行為不危害社會和他人利益,就都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標如果定得過于完美和神圣,就難以被學生理解,也不利于教學計劃的執行。教師如果嚴格限制小學生的行為,就可能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甚至使其形成叛逆心理。所以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和目標時,要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程度。例如要教育小學生樂于助人,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引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育他們珍惜糧食,可以結合課間餐的享用情況進行教育。熱心地幫助他們,給予他們積極的反饋和鼓勵,提高他們做好事的積極性。
2.選擇貼近小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
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中的教材內容較為傳統,理論性較強,與新課標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無法激起他們課堂學習的興趣。教師進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時,必須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引入最新的教學素材,與社會宣傳相配合,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社會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三好學生和優秀少先隊員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選擇感動中國人物對學生進行典型人物教育;也可以以我國重大災害事故中無私的貢獻行為和新聞宣傳的社會公益活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讓學生感受社會的溫暖和美好;也可以根據時事新聞適當地選擇一些反面事例,如“我爸是李剛事件”“江門學生捅傷老師事件”等,使小學生對錯誤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判斷,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
3.豐富生活化教學形式,完善教學手段
教師開展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要采取多種多樣、開放自由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還要讓小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真正將生活化教育貫徹落實。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到社區打掃衛生,到老干部活動中心跟老人們互動,到老人院、福利院等社會福利機構表演節目或提供服務。教師可以給他們布置思想品德實踐作業,例如,在雷鋒月做一件好事、在植樹節那天種一棵樹苗等。還可以要求學生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在父親節、母親節和感恩節為父母洗腳。讓他們記錄自己的行為,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心得,或者建立一個QQ群或者微博,供同學們交流。教師要對他們的正確行為進行積極的表揚和鼓勵,對錯誤的做法加以指導和改正,加強師生互動。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觀看優秀的影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處于身心全面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教育的關鍵時期。新時期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生活化教育,選擇貼近實際生活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和手段,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戚 偉.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初探[J].考試周刊,2012(86):112—112.
[2]王亞琳.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華夏教師,2013(03):91—92.
(作者單位:廣東省茂名市第十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