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金融監管體制中的缺陷也隨之暴露出來了。比如難以協調各監管機構的關系,信息達不到共享,有些金融理念落后等問題層出不窮。該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及對金融監管體制的一些建議。
自從20世紀80年代,金融危機的發生越來越頻繁,尤其是 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美國對金融監管體系深刻的反思與改革。目前,我國處于體制轉軌的重要階段,各方面的建設都不是太完善尤其是市場經濟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為了防患于未然,我國就需要學習和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內容和理念,從而逐步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
1.金融危機暴露的金融監管問題
監管觀念落后。一直以來銀行的經營方式主要是“發起-配置制度”,但是隨著銀行業資金來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金融機構的杠桿率不斷升高。而面對持續增高的杠桿率,監管部門卻沒有盡到相應的職責,及時跟進與分析市場情況。若這種杠桿率持續增高,將會帶來很大的風險,尤其是利用短期資金的方式并不可靠,一旦資金環境出現變化,就會影響到資金鏈的正常運轉。還有就是管理階層可能會降低信貸標準,過度依賴市場融資,使得資金運轉的環境不穩定,很有可能出現資金流動性困難的問題。
監管資源不足。由于金融行業是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質的人才。若出現新產品或新模型等,監管部門就可能很難有一個相對明確的評判標準估算風險水平。并且銀行業對于風險控制方面有很明顯的放松。因而,缺乏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進行風險評估。
在某些領域監管不力。評級機構的產品評級已逐漸成為大部分投資者判斷的依據,但是對于評級機構的監管還未有較專業的機構進行監管。這就有可能導致評級機構只注重產品評級的結果而忽略了評級過程,嚴重的可能導致次貸危機的爆發。
中央銀行缺乏監管權限。銀行的職責不統一,就會導致救助不能及時到達,增加次貸危機的蔓延程度。若銀行無有效的監管權限,就可能導致救助行動遲緩,不能有效避免事件的發生甚至增加事件的風險性。
2.金融監管體制的完善策略
監管力度要適度。首先監管力度要適度,既不能出現監管不足的問題又不能出現監管過度的問題。適度監管原則要求金融監管機構不能干涉金融機構的經營決策權和自主權。利用相應的原則和規則使金融機構的發展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并且只有當金融機構出現信用危機等嚴重問題時,才能夠采取一些措施幫助解決問題。因此,金融監管法治逐漸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化,確立一個適度的監管力度。
完善相應的金融監管法規。首先要加強金融業的市場準入的法規建設,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還要明確非法金融業務的法規制度等。另外,還要完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法律等,政府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企業的關閉或者破產等。不僅要預防系統方面的風險,而且還要防范道德風險。比如建立相應的保險機制,建立和完善市場破產機制等,對于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有著重要的作用。
注重金融監管的操作過程。首先要確定該地區的銀行業務規模以及銀行的數量,然后再確定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等問題,這樣才能有效保證一定的防范風險。對于商業銀行的管理人員要明確其職責,要求相關人員嚴格履行自己的責任。其次,對于金融市場的報表體系的建立要確立在真實有效的原則之上,建立一套能夠嚴格反應銀行資產負債的體系政策等,還要對金融機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或建立相關的預警機制等。對于銀行的評級制度要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進行完善,并且建立規范的現場監管體制等。
完善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息作為實施金融監管的重要依據之一,在提高政策透明化的過程當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應當盡快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金融信息系統,以滿足金融監管的需要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首先,要根據金融改革的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貨幣統計制度以適應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需要。其次,還要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系統,從而能夠實現對信息的共享,實現金融機構對風險有效進行預測與評估,提高當地的風險評估水平。再次,要建立有關清算系統,能夠有效保證金融市場資金的清算以及支付結果的需要。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根據信息的性質以及內容方面對同行業進行信息的披露,其中主要包括業務的發展狀況、資產規模以及盈利水平等;根據國際金融組織的當地環境,遵守當地的披露制度;依照監管當局的要求進行信息的披露,并向社會公眾公開等。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披露制度,并向當地的監管機構以年報或報告等方式披露。
完善金融監管模式。根據國家的法律以及法規,完善金融監管的模式,逐步將分業監管模式轉變為綜合型監管模式。在機構設置方面考慮組建隸屬于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負責識別和預防金融風險的發生,促進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確保各個部門能夠有效進行溝通,進行資源以及信息的共享。并且監管的內容不只是注重合規性還要注重金融的風險性,加強對金融風險的評估以及預測能力。
提高監管人員的綜合素質。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科技水平迅猛提高。面對信息、經濟等全球化的的進程加快,對于監管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臨變化的國際金融形勢時,金融機構管理人員就要能夠有立即決斷及時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管理人員就要不斷學習最新的科技知識、最先進的管理方法,這樣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的背景之下應對和解決問題。因此,要在人才的生源方面進行選拔。在市場規則的背景之下,建立一套能夠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制度。面向市場改革,尤其是在用人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進行有效改革。在金融監管機制內部建立競爭和激勵機制,提高管理人員的積極性,選拔出實用的人才。還要定期給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建立相關的考試制度以檢驗學習成果,從而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以及必備的知識能力要求。
加強國際間的金融監管合作。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的必然趨勢,隨著國際資本的不斷流動,金融風險在各個國家之間相互轉移并不斷擴散。但是僅僅依靠單個國家的金融管理是不能夠完全地控制金融風險的。現階段的國際金融主要是以大規模游離于實物經濟的金融資本,而這種金融資本具有較高的金融風險,而國際金融環境的變化對于各個國家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從而金融危機的影響會更為深刻。國際金融并不是一個國家的行政管轄權,而是多個國家共同參與的結果,但是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卻只是一個國家的權利,別的國家無權干涉,這就要求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共同協調與合作。
參與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不僅能夠吸收國際金融監管的先進理念,打破傳統的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理念,不斷完善我國金融監管制度,逐漸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地位,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聲譽;還能夠不斷地參與到國際金融秩序的制定當中,在多變的國際金融環境中維護自身的利益,增強與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往來關系,為我國贏得較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因此,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國還應當加強與鄰國等區域組織的國際金融監管的合作,促進雙方監管部門的信息共享,從而達到共同防范金融風險的目的。
針對我國金融監管出現的問題,應當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監管理念以及經驗,提高我國金融監管水平。從而,為以后抵御金融風險做好準備,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提高我國的國際金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