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春
在這次的金融危機中,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中國及溶液能夠在危機中保持平穩的發展,有較好的表現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將目標定位實體經濟的需求服務,從而保證金融業的穩健發展的水平。從長期的發展來看,我國的金融業能夠面對金融危機而不受到較大的影響,最主要依靠的是積極發展模式成功的轉型。為了保證我國金融業的良好穩步的發展,金融業的監管力度和高度都需要加大。該文就現如今我國金融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機遇進行分析,借鑒國際金融業發展的監管經驗,提煉出我國進行監管的主要模式,從而保證我國的金融業能夠在國際中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金融危機的產生能夠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對于金融體系來講,保證其穩定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8年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最終轉變為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從而導致整個世界的金融業都受到強烈地沖擊,為此各國政府出臺了各種金融業的監管方案來應對此次危機。對于我國來講,雖然這次的金融危機對國內的金融行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遠遠小于其他各國,歸根結底,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的金融業具有較好的改革政策以及適合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監管模式。雖然在金融危機中,我國的金融業較他國而言穩健的發展,但是監管模式中也暴露出很多的弊端和弱點。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經濟的轉型,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就需要不斷地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而保證金融的服務效率,其關鍵在于如何構建出良好的金融監管的體制。
1、金融監管面臨的風險
宏觀調控轉向的危險。為了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大蕭條對我國的金融業造成嚴重影響,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避免經濟衰退。例如采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及大規模擴張財政政策等。此外,在金融危機面前,我國推出輔助性的政策來促進消費、振興各個產業,利用宏觀調控使經濟地發展平穩進行。但是這些政策只是為了應急才推行的,其中所包含的弊端在推進過程中逐一顯現出來,其主要表現就是加劇了通貨膨脹、資產價格大幅度波動等。為此,我國在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逐漸的將應急措施從金融業中緩慢退出。但是將政策撤出也需要把握好一個節奏,如果節奏上出現問題就會使得信貸出現較大的幅度波動。面對這樣的社會經濟,我國可能會反復進行宏觀調控,而且這樣的可能性比較大。
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風險。面對金融危機,我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但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太大,我國才去的措施在應對這些問題時凸顯出很多問題。金融危機使得各種資源的價格不斷上漲、勞動力和環保成本跳躍式上升但是外需卻不斷地下降,這些壓力給我國的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面對這些問題,我國需要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從而減輕短期壓力,是我國的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調整首先要做的是,將原本大量的粗放式投入資源和資本的模式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的具有內涵式的模式;第二,要將產業的創建基于高科技、新技術以及產業重組,使得各個企業的創立都具有較高的實力;第三,我國需要通過宏觀調控減輕對于出口的以來,轉向不斷地擴大內部需求。
地方投融資平臺的潛在風險。我國的很多政策在應對金融危機時,需要地方政府在實施中給予支持,但是就目前來講,地方政府只有單一的資金來源,不具有開闊的籌資渠道,為了更好的將政策實施下去,只有依靠各類投融資的平臺進行資金的籌備。根據實際的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0年,各類投融資平臺的負債急劇增加,這些資金的來源一半以上是銀行貸款,并且資金的應用領域比較集中,主要是基礎設施領域。這些現象使我國地方政府的負債更多,并且風險也會很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核心資產一般是將土地注入公司,然后將其進行拍賣所得資產當做銀行抵押從而得到銀行的貸款,最終實現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融資平臺采用這樣的方式希望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土地拍賣的過程中獲得利益,進行還債。這樣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隱患,給國家政府以及投融資平臺的規范經營和風險管理帶來很大的影響。
1.4不斷膨脹的資產泡沫風險
面對金融危機,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規的政策。在這些政策的推動和引導下,我國的資產價格得到飛速的發展,尤其是2009年以后,出現了強有力的上揚趨勢,表現最為明顯的是房地產市場,房價的上升趨勢遠遠超過了預期的結果。這樣的情勢下,我國的整個金融市場面臨的系統性的風險將會波及整體的經濟發展。金融危機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不斷積累的系統性風險的一個爆發的特殊時期。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由于一個機構出現問題而波及整個金融體系的情況發生的頻率已經很小。這個期間發生的各種金融危機,包括2008年的這次,其發生的背景主要是信貸以及資產價格的不斷增長,從而導致不斷擴大的金融失衡的現象的出現。
2、金融監管面臨的機遇
我國的金融業面對著這樣的大環境除了風險也存在著很大的機遇。主要包括轉變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調整方式以及消費模式。全球化的進程進入了新一輪,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很多問題在我國的經濟增長上面凸現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必須改變自身的增長方式,要將原本大量的向項目中投入過多的資產和資源的模式轉變為依靠科學技術以及自主創新來增加產品的產量,在這個過程中,相關單位需要做的是在節約能源的基礎山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相比于從前的過多的依靠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的結構調整,目前我國需要做的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國內市場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而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傳統的消費模式中,國家和集體占有的資源和產品是最主要的,而當經濟不斷地進行發展時,傳統的消費模式應該轉變為共享模式。所以在金融危機后,我國需要進行消費結構模式的調整,從而使得廣大的人民群眾享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這些變化雖然使金融業的監管有了更大的難度和復雜程度,但是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3、提升我國金融監管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體系。為了防止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在危機逐漸淡化之后,各國的金融監管體系的轉變方向是不斷地加強宏觀監管的審慎性。對于我國來講,進行監管系統的改革的目標之一是確保金融行業發展的穩定性。所以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是我國需要采取的重要措施。首先,央行在金融監管中的地位需要進行明確,要不斷的擴大央行的權限,實施對全國金融行業的監控。目前來講,雖然央行的職能包括維護金融業的穩定,但是它并不具有監測以及防范系統性風險的作用。所以我國可以根據國外的經驗進行改革,不斷地擴大央行的權限,使它成為監測和防范的專門機構。其次,相關的政府需要對金融行業進行動態的監管。
完善金融監管創新體制,將金融行業的創新和監管有機結合。對于每個行業來講,創新是推動其發展的主要動力,所以金融行業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利用科學技術開發出不同的金融產品,并分散各類風險,為金融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可能。相關的單位和政府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使金融行業的創新體制得到發展。只有這樣,我國才有可能在發展迅速的金融行業大步向前,逐漸超越。但是金融監管和創新的關系需要處理好,否則將會使金融行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首先金融行業需要明確金融創新的前提是服務實體經濟,避免出現過度的追逐利益而進行創新的現象。其次,監管環境也是相當重要的,有利的創新環境才能實現有效地風險管理。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面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國需要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將金融監管中所凸顯的問題進行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金融行業健康穩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