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高旭
城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要素集聚中心和優化配置的最佳場所,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要素在全球范圍的流動態勢日益顯著。在開放開發的大背景下,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應提升城市的功能,選擇適合城市發展特點的支柱產業,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要素集聚整合與城市發展模式
相關研究認為:要素集聚差異性和整合效益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模式。
首先,城市發展模式一定要具備要素集聚的整合能力。
其次,城市可以依靠稟賦要素發發展主導產業,但必須具備集聚產業發展的其他關鍵要素的能力。城市也可通過集聚整合外部要素發展主導產業,即“飛地式”發展。
第三,邊緣城市需要在區域經濟協作中,接受腹地城市的創新擴散。
第四,城市發展模式必須著重選擇非同質性要素進行集聚與整合,把要素特色轉化為產業特色、經濟特色;城市同質要素的整合效應是城市發展模式提高運行效率的基礎。
二、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發展現狀研究
邊境城市是指在處于各國陸疆邊境地區靠近國境線的,具有一定規模并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一定地域內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本文所研究的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指的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所屬區域靠近國境線的城市,具體包括琿春、延吉、龍井和圖們四個城市。
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在近代和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時期都可成為“前工業化”城市,其主要發揮行政功能,雖有工業的發展,但殖民統治者以掠奪資源為目的,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性較弱。建國后,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邊境城市的產業發展多數“飛地式”發展模式和依靠稟賦要素發展相關產業的模式,由于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缺失,其產業發展的規模及集聚效應并為形成。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隨著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琿春的開放及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的推進,圖們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其經濟總量依然較低。主要原因是開放的政策促進了邊境貿易的發展,而地區的主導產業及關聯產業并未形成。在新形勢下,要發揮圖們江地區獨特的區位優勢,促進邊境城市功能的升級和產業集聚與擴散作用的提升。
三、開放開發大背景下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
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獨特的區位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吸引力。圖們江地區屬于沿江、沿海的邊境地區,與俄朝接壤,在圖們江區域合作中處于“金三角”地帶,又是東北亞的“幾何中心”,還是“長吉圖開放開發先導區”的前沿和窗口地帶,在開放開發的大背景下,為本地區經濟及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其次,東北亞區域及圖們江次區域合作的有效推進為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
第三,國家賦予的開放開發戰略與政策的疊加所形成的推動力。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興邊富民行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長吉圖開放開發先導區規劃等為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的進一步開放注入了動力。
四、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功能的提升
城市功能和功能結構以及由其所決定的城市的性質對于城市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邊境城市由于它所處的特殊的區域環境,它除了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外,還具有特殊的功能,包括外貿功能、流轉功能、導向功能、生產加工功能。就邊境城市具體實際而言, 邊境中轉運輸中心、郵電通訊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科教文衛中心、制造業中心等新功能是可以同邊境貿易流通中心的功能相輔相成的。一方面, 以邊境貿易帶動其他各種產業的整體發展; 另一方面,其他產業的發展又可以增強城市聚集的凝聚力, 促進城市經濟效益的提高, 從而為邊境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優化的條件。
各邊境城市具體條件不同, 有些邊境城市聚集程度過低,目前尚不具備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條件。而有些邊境城市,其聚集程度較高, 物質基礎較為雄厚。它們是有條件向城市功能多元化過渡的。通過發展具有原料地指向和口岸指向等區位條件要求的制造業生產, 使城市從單純流通中心向工商業中心過渡。同時, 還要大力強化行政管理中心、交通運輸中心、郵電通訊中心、科教文衛中心、金融中心等原先的次要功能, 使其發展為重要功能。這樣, 邊境城市的城市功能結構就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不斷趨于多樣化, 并在不斷擴展過程中保持動態平衡和良性互動。
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應充分抓好長吉圖開放開發的機遇, 在發展社會生產力, 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 使城市產業向高級化發展, 就可以使城市的功能層次地位上升, 從而使城市發展前景廣闊。具體說, 較大規模的、采用先進技術的、能帶來巨大投入產出效益的、多層次關聯作用的制造業和與之相適應的大規模的、遠輻射的和合乎現代國際國內市場規范的邊境國際貿易、國內貿易和各種服務產業等流通產業,應取代邊境貿易成為邊境城市經濟中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現代的、非傳統的第三產業部門如金融、投資、科技開發與咨詢等產業在條件允許時也應積極發展。在此基礎上, 可以以內地為依托, 向功能層次結構更低的周邊國家邊境城市以及邊城周圍鄉村地區擴散和轉移低級產業部門。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發展模式的途徑
1、對城市發展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
首先,城市應立足于稟賦要素,確定城市發展目標。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城市獨特的區位,每個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往往不盡相同,體現了每一個城市的要素稟賦的差異性,從而也就構成了該城市的個性和特點。功能不同,城市的職能定位也就不同。 因此,城市在確定發展目標時,應該立足自身的要素稟賦優勢,在此基礎上發展相應的產業,保證自身最主要功能的發揮。
其次,目標定位必須充分考慮城市的能量等級。一般來說,從城市輻射和影響的空間范圍來看,不同等級的城市具有不同的要素集聚與整合能力,也應該有不同的發展戰略目標。因此,城市在確定目標時,應該因地制宜,各得其所。圖們江地區邊境城市應從地域大系統來考慮自身的產業發展定位,在《長吉圖開放開發綱要》中已明確了琿春的窗口地位及延龍圖的前沿地位,并對未來產業發展作了規劃。
第三、城市的定位可以進行一城一地一產業的戰略選擇,瞄準產業空檔,確立支柱產業,在該產業和行業上取得突破,搶占制高點,這樣不僅在國內乃至在國際上都可能取得一席之地。
2、理順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根據要素集聚與整合的差異化要求,城市之間的發展模式能否形成互補態勢,產生聯動效應,影響著城市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根據影響城市之間發展關系的重大問題,如交通、生態、環境、水資源、產業結構等,建立城市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機制,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在區域整體協調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總體規劃和戰略調整,以實現共同發展。
3、發揮政府在建立城市發展模式過程中的作用
首先,重視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政府應根據要素流動全球化發展態勢,以及要素差異化集聚與整合的特征,慎重選擇產業聯動發展的切入點,做到集聚一類要素,突破一個領域,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
其次,政府要重視城市同質性要素(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管理)的整合效應,努力將市場機制全方位地引入到同質性要素的整合過程中。亦即滲透到城市規劃、建設和發展中,滲透到政府對外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工作中。因此,必須樹立經營城市的觀念,提高城市發展模式的運行效率。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作者聯系方式:吉林省長春市高新區修正路229號長春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電話:1394301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