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岸芬 譚文文
作為山東傳統支柱產業的服裝行業,在面臨國外市場不景氣、國內市場壓力大的現狀下,急需突破此種瓶頸,尋求長期穩定發展,拉動山東經濟進步與發展。立足于山東服裝產業悠久發展歷史的本土優勢,對其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劣勢進行共同研究分析,得出其未來發展必須進行戰略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從服裝產業定位、 用信息化帶動產業升級、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的優化完善、實施品牌發展與服務創新戰略、人才培育等方面進行具體對策探析,拓寬山東服裝產業發展的道路。
基金項目:2013年度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研究論文,項目編號:2013RKB01335
一、服裝產業“轉方式、調結構”的目的及現實必要性
山東是一個服裝產業大省,據統計,2012年,山東規模以上服裝加工企業達到1454家,年產量36億件,銷售收入達到2294億元,位居全國服裝行業的前列。但是,面對經濟的諸多復雜變化,山東服裝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從生產方式上來看,存在著貼牌加工多,原創品牌企業少;產品開發抄襲模仿多,自主知識產權少;產品風格雷同多,獨創特色產品少;外貿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的“四多四少”現象。從消費需求來看,消費者群體在近十年來發生了顯著變化,消費者的整體消費水平上升,消費需求開始由原先的中低檔擴展為中高檔的全面增長,中低檔服裝產品已經不能適應廣大消費者的需要。從企業經營來看,國內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資源環境成本的加大,服裝產業已經不能停留在以低價生產為優勢,必須考慮產業結構的整體調整與轉型。因此,我省在“轉方式、調結構”的大背景下,在服裝產業面臨時代考驗時,應積極改善服裝產業原有結構的不足,轉變生產與發展方式,從調整產業鏈,培育產業群,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培養服裝專業人才,推進服裝行業的全面發展等多方面進行戰略性建設,以此帶動整體行業的發展。
二、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外服裝產業發展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他企業進行有效控制,實現各產業環節融合。支持紡織企業一是產業轉移途徑多元化。借助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優勢,把整條產業鏈轉移,成為境外擴張的新模式,將低附加值的加工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境外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服裝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轉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國際產業轉移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
二是走創新發展路線,加大服裝產業科技投入,創新更為密集,融合更為緊密,成果轉化更快。
三是通過虛擬模式進行生產和銷售管理以及自有品牌服裝專業零售商(SPA)模式,縮短從上游產品到銷售終端之間的產業鏈。
四是產業聚集融合更加明顯,產業間的競爭由個體企業的競爭,演變成區域競爭和集群間的綜合競爭。產業形態更為完善,產業的發展,更多的依靠產業鏈整合、流程再造和業態培養,依靠創意策劃、模式運作和品牌塑造與傳播,使產業發展保持在高端運轉。
國內服裝行業發展動態。就國內服裝市場的整體發展態勢來看,服裝產業的整體發展現狀表現為以下特點:
一是以資源、勞動力與市場來維持產業生產,但已從生產加工型為主向重視品牌加工與貿易型逐漸轉變。
二是產業重心在東部沿海地帶,近階段正逐步向中西各省轉移。
三是各企業開始注重培養內部人才,努力改變服裝設計薄弱、專業人才稀缺且創新能力差的問題。
四是網絡虛擬零售、品牌營銷、定制服務成為熱門。
五是品牌呈現兩級分化,部分老品牌因未及時改變而被市場所淘汰,同時許多品牌在設備、生產、設計等諸多方面做出相應調整,始終緊跟服裝產業發展趨勢。
六是企業效益出現兩極分化。規模以上企業整體贏利水平基本平穩,虧損面逐步縮窄;規模以下企業各項指標均出現較為明顯的下滑趨勢,并且與規模以上企業存在較大差距。
山東省服裝產業發展狀況分析。山東服裝行業2009年提出調整計劃以來,在保持“傳統強項”發展、培育品牌建設、拉長產業鏈等方面有了快速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逐步加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服裝行業各項經濟指標保持穩定增長。2012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92.81億元,同比增長10.36%;實現利稅182.21億元,同比增長9.62%,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14.08億元,增長7.77%。全省服裝出口創匯實現106億美元。
二是服裝加工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在全國服裝百強企業中,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有15家進入百強, 且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有超過30%的技術裝備已接近或是達到國際水平。
三是注重品牌培育,涌現出了一批名牌產品。如,山東如意、新郎希努爾、舒朗、南山、紅領、魯泰、青島即發等14塊品牌企業入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服裝家紡自主品牌企業。
山東服裝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產業的經濟總量低于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2012年,四省服裝行業產量分別為:廣東537184萬件,江蘇394981萬件,浙江365474萬件,山東360465萬件。出口金額山東落后其他三省較大,廣東315.67億美元,江蘇237.3億美元,浙江287.21億美元,山東106.05億美元。
山東服裝企業多,現階段企業發展多以同質規模擴張為主。但傳統的服裝生產加工無法與需求掛鉤,導致產品與市場脫節,造成產品積壓,占據企業的周轉資金,造成效益低下。
服裝出口停留在低效益加工階段,自主創造能力弱,且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無法與科技發展相結合,阻礙服裝產業的整體發展。
產業布局相對分散,產業集群的發展存在較大差距。中國服裝協會2002年起開始在行業內開展產業集群試點工作,現今已經有48個服裝產業集群被命名為服裝名城名鎮,其中廣東占有10個,江蘇8個,浙江7個,福建7個,而山東僅有2個。
服裝業與紡織業的關聯度不高。山東是個紡織大省,而服裝與紡織業的產值比例僅為0.27:1,而廣東為1.25:1。
這說明了產業關聯度低,缺乏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有效集合。
服裝人才教育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服裝設計人才缺乏,導致服裝品牌款式以模仿為主。
品牌建設相對滯后,雖然品牌較多,但知名度普遍不高。
三、“轉方式,調結構”背景下的發展對策研究
山東服裝業的發展要堅持高端引領、打造鏈條、培育集群、優化布局,打造現代產業發展新優勢,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具體講就是,要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為中心環節,明確產業定位;實施品牌創新發展戰略;實施文化創新戰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鏈的原創能力和整合方略;提高信息化的應用率;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實現山東成為服裝強省的目標。
明確服裝產業定位,重構山東服裝競爭優勢。目前,服裝產業低端產品和常規服裝生產、低價競爭為主的傳統優勢已漸漸消失,要求服裝企業做出相應的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山東服裝產業的定位應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積極打造“全球高端服飾制造基地”,充分發揮“山東制造”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設備優勢、區域品牌等的綜合優勢,走新型高端制造、精品制造路線,把山東服裝產業打造成高端服飾制造基地。
二是利用山東的地理優勢,把山東服裝產業建成“區域時尚文化”高地。做大做強“中國(即墨)國際時裝季”,將“中國(即墨)國際時裝季”打造成立足環渤海,面向中日韓,輻射東北亞,集時裝創意、設計、展示和交易的區域性“齊魯時尚文化高地”。
三是積極把山東服裝產業打造成全球高端資源匯聚整合 的“洼地”。優化行業發展環境,創新產業政策體系,把山東打造成為全球產業轉移、國內產業轉移中相關高端資源整合匯聚的產業洼地。
按照以上定位,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服裝產業兼并重組,支持優勢企業加快全國布局,推進集團發展、集約發展,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
拉長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是構建服裝行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手段。現代化服裝產業體系的核心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創新能力強的集群產業。根據行業集中區域建成的產業集群,實現外部規模經濟效應,不論是從產業成本、產業競爭力還是技術知識與管理知識的學習都可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環境。同一產業鏈上的企業通過聚集建立種種內在的聯系,有利于發揮企業間的有效協作和將本地域的產業進行整體營銷,創建屬于本地區的整體特色品牌。
一是要圍繞主導產品向上下游配套延伸。根據目前山東服裝各企業間的聯系以高成本的交易為主,企業間信息溝通少,生產效率低的特點,可由核心企業進行控股的方式對其發展深度加工,將紡織產業優勢轉化為服裝產業優勢,提高紡織最終產品比重。
二是做好產業集群的布局,發揮骨干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產業集群差異化、特色化、一體化發展。要在已有的中國男裝名城諸城市、中國男裝加工名城郯城縣兩個國家級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建設以日照為中心的標志服制造產業集群,依托的重點企業是山東省標志服廠。以淄博為中心建設牛仔服裝、高端色織和大提花產業集群,依托魯泰、銀仕來、大染坊、蘭駿、海斯堡等重點企業。打造以濰坊、東營、濱州為中心的男裝及高檔家紡產業集群,依托的企業有新郎希努爾、大海、孚日、魏橋、亞光、愉悅家紡等。培育并完善以濟寧為中心的紡織、印染新材料產業集群,依托如意科技、如意印染等企業。建設以煙臺為中心的女裝產業集群,依托舒朗等女裝名牌企業。
打造以青島為中心的山東紡織服裝設計中心、研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