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陽 梁志威
農業是安天下之大產業,雖然農業在鄂州市經濟總量比重不高,但對國民經濟起著不可替代作用。今年鄂州以農村土地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為主線,把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作為破解“三農”瓶頸的突破口,圍繞“兩增同步”不斷優化農村發展環境,激活農業發展潛力,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積極探索“流轉搭臺,合作唱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實現了穩中有進、質效提升的總目標。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回顧
主要農產品產量再創歷史新高。2013年糧食產量比上年增產1.02萬噸,增長2.96%。
主要農產品生產總量的比重顯著提高。2013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78.51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農業增長11.5%、林業增長13.6%、牧業增長5.6%、漁業增長15.3%,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38.50億元,比上年增長7.4%。糧食、生豬、水產品的增長幅度分別居全省市州第二位、第二位和第一位。
農業產業化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產業化經營是連接農民與市場的紐帶,農業產業化帶動效應作用,是農業轉化增值的源泉。2013年全市農業產業經營組織為815個,重點龍頭企業達84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1家。實現銷售收入86億元,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
生態農業環境建設成效凸顯?;貓@區的建設是生態農業的基礎。
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和收入逐年提高。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209元,同比增長12.54%。全市外出農民工從業人員達到15.35萬人,增長0.46%。
二、“三農”發展的新特點
2013年,鄂州市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產業穩定兩大目標,各級涉農部門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實現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實現了涉農貸款發放量“一增長”。近年來,鄂州市各類金融機構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給予大力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表現為涉農貸款發放量持續增長。2013年,鄂州市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653104萬元,同比增長31.24%,占各項貸款的16.86%。
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實現了鄉鎮經濟“二領先”。鄉鎮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和增長極,成為各地輻射帶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全市鄉鎮經濟得到了飛躍式快速發展。
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向縱深 “三推進”。2013年城鄉規劃更趨完善,實現了城鄉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加快了鄂州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實現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四突破”。近年來,我市農村產權制度不斷改革,一是對房屋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承包土地經營權的“五權”權屬確權進行頒證。二是深化改革“五權”到“八權”。即林地經營使用權、水域灘涂養殖權、水利設施使用權。
三、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農業種植效益偏低,對秋冬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2、積極爭取涉農貸款項目資金發放,總量仍然偏小。涉農貸款占比重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明顯不相匹配。調查發現,2008-2013年,鄂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呈逐年增長態勢,平均以17.62%的幅度遞增,而與此同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業貸款占鄂州市貸款總額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
龍頭企業科技水平較低,研發投入低。從產品結構看,鄂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許多還停留在種植、養殖“第一車間”,初加工的產品比較多,深加工、精加工的比較少,有的甚至是出售原始初級產品。多次增值的幾乎沒有,農產品生產、加工的科技含量不高,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
農村產權改革不完善,影響改革效能的發揮。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本質是“還權賦能”從我市改革的情況看,“還權”還未到位,“賦能”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從當前農業的各項政策因素和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動及農民外出務工的情況看,如果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2014年鄂州市農業生產將繼續保持較高速度的穩定增長態勢。
農產品綜合價格將持續平穩增長。從近兩年國家對物價特別是農產品價格的調控政策、決心和效果看,2011、2013年農產品綜合價格指數的漲幅明顯回落,因此,2014年農產品價格出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糧食生產將保持穩定發展。在國家鼓勵糧食生產的各項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將進一步提高,從當前秋冬播情況看,糧食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0.55萬畝,增長4.6%。種植面積擴大,只要氣候正常,鄂州糧食生產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
畜牧業生產將保持較快發展。一是國家和市對生豬生產扶持的繼續實施將使規模養殖成為畜牧增長的主導;二是在大豐、盛豐漁業等大集團的龍頭帶動作用將進一步顯現;三是2013年新建的一批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將在2014年投產盈利。2014年畜牧業將保持較快發展態勢。
漁業生產將保持快速增長。2013年我市被命名為武昌魚標準化養殖示范市,堅持以水產大縣和板塊基地為載體的規模漁業日益壯大、以魚池改造為抓手,養殖面積比上年增長2.6%,擴大精養魚池面積和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結合當前較好的市場行情,2014 年漁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綜上所述,總體目標是:2014年農業總產值完成150億元,增長9%;農業增加值完成83億元,增長6%;糧食產量達到36.5萬噸,增長3%;生豬出欄126萬頭,增長5%;水產品產量達到45.8萬噸,增長7%。具體對策如下:
拓寬財政支農內涵,創新財政支農方式。一是設立耕地保護基金。以經濟利益補和契約式管理的手段來實現耕地保護的新機制,確保在耕地流轉的情況下保持耕地用途不變。二是設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基金。由市、區財政按一定比例出資設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基金,為農村產權流轉融資風險提供擔保。三是發揮農業發展投資公司重要平臺作用。吸引和聚集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農業,引導農民盤好資產,直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農業投資公司進行農業開發。2、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農業發展最突出的制約。必須要擺脫“靠天吃飯、出力掙錢”的困境,當務之急是抓好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三項重點建設。3、加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力度。突破區域規劃,注重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建設,把整理好的土地包括基礎設施配套完整后交給龍頭企業,促進同類產業集聚和整合,實行集群式發展。4、提升產業化經營競爭力,為農業跨越發展提供動力。繼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建立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板塊基地,增強農業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5、加大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6、加強監督管理,成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管理機構。建議市政府成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管理委員會,指導全市的改革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對法律法規未作明令禁止的領域進行研究探索,對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市場進行監督管理,負責審批農村綜合產權交易種類,制定資產資源評估方法及標準、交易規則和程序、產權抵押融資辦法,對農村綜合產權交易行為、中介服務機構的合法性、交易所的制度執行情況、一站式服務窗口的運行情況、交易市場秩序等進行監管,并對交易實施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作者單位:西南林業大學)
收件地址:西南林業大學電話,1808753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