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安
著作權保護的國民待遇原則是世界各國著作權立法與國際著作權法條約的核心原則。國民待遇原則作為各國涉外著作權保護的基礎原則與前提條件,對著作權的國際保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促進作用。該文主要通過對《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等著作權國際公約的國民待遇原則的分析,比較研究中外國民待遇原則立法的聯系和區別,以促進我國著作權保護事業的發展與完善。
國民待遇原則是世界上諸多國家著作權立法的核心原則之一,被吸收進一系列國際知識產權公約的條文之中。它作為各國涉外著作權保護的基礎原則與前提條件,對著作權的國際保護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促進作用。我國的《著作權法》雖然起步較晚,但在與國際接軌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吸收和規定了國民待遇原則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與國際公約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本文主要通過對《伯爾尼公約》等著作權國際公約中關于著作權和鄰接權保護的國民待遇原則的論述,探討國民待遇原則在國際法上的適用狀況,比較中外立法的差別及其對于中國著作權法未來發展的啟示。
一、《伯爾尼公約》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
《伯爾尼公約》是版權國際保護領域中影響最大的多邊條約之一,對其后出現的各個版權條約以及有關國家的國內版權立法有著重大影響。我國的《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直接受到了這一公約的影響,進行了諸多法律移植,以適應知識產權保護現代化的要求。
《伯爾尼公約》規定了著作權保護的基本原則,即國民待遇原則、自動保護原則和版權獨立原則。國民待遇原則為《伯爾尼公約》規定的首要原則,構成了公約的基石和支撐。根據這一公約得到保護的作品的作者,在除作品起源國之外的本聯盟各成員國,就其作品享受各國法律現在給予或今后將給予其國民的權利,以及本公約特別授予的權利。 另外,起源國的保護由國內法加以調整,但當作者為非依本公約受保護的作品起源國國民時,其應同該國國民享有同樣的權利。
這一規定體現了國民待遇原則的基本原理,即各成員國給予其他成員國國民的著作權保護標準同該國國民享受的標準應該相同,不同成員國國民的著作權保護一視同仁,而不應予以歧視待遇。在具體適用公約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法律解釋,例如如何解釋關鍵詞之一的“起源國”。如何確定某一作者作品的“起源國”,構成了應否適用國民待遇的核心問題。為了使條文更具可操作性和減少適用的彈性,《伯爾尼公約》規定了“起源國”確定的原則為:
(1)當作品首次在本聯盟成員國出版時,該出版國;而當作品同時在本聯盟幾個成員國出版,而不同成員國給予的版權保護期又有所不同時,給予保護期最短的國家;(2)當作品在一個非聯盟成員國和一個本聯盟成員國同時出版時,后一國家;(3)涉及未出版作品,或者首次出版于非本聯盟成員國,且未在本聯盟成員國同時出版之作品時,作者為其國民之成員國:涉及電影作品而其制片人之總部或慣常居所處于本聯盟一成員時,該成員國應為起源國;涉及建設于本聯盟一成員國之建筑作品,或者坐落于本聯盟一成員之建筑或其他結構上結合之其他藝術作品時,該成員國為起源國。
這些規定保證了《伯爾尼公約》締約國的國民在其他締約國內享受該國現在或將來給予其國民的權利,亦即在權利的取得與保護以及義務和限制的承受方面,都與該締約國國民相同。反之,若要求其承擔特別義務或施加特別限制,則構成了違反公約精神的歧視待遇。公約的規定體現了知識產權平等保護的理念,有利于著作權的國際傳播,降低了經濟成本。
《伯爾尼公約》特別規定作者在各成員國除了享受國民待遇外,還享受本公約特別授予的權利,亦即《伯爾尼公約》的最低保護標準,這使得版權能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受到保護。建議我國在今后的著作權立法中,也采取類似于《伯爾尼公約》的做法。
《伯爾尼公約》保護的范圍較為廣泛,只要作者具有某一締約國的國籍,或者在某一締約國內有住所或居所,或者其作品在某一締約國首次出版,就可以在公約所有締約國內受到法律保護。 這體現了盡最大限度使得作者的著作權受到保護的原則和標準,使得作者的權利不因跨越國界以及各個國家關于涉外著作權的規定不同而降低保護標準。相比之下,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的保護范圍就沒有那么廣泛,采用的連接點數量有限。
《伯爾尼公約》關于國民待遇原則的規定構成了國民待遇原則的基本原理,為目前世界諸多知識產權立法較為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國內立法所認可和接受,從而成為其國內法的一部分。
二、《世界版權公約》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
為了協調《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和泛美版權條約成員國在版權保護方面的立場和觀點,尋求能為各方接受的妥協方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持下,有關國家于1952年在日內瓦簽訂了《世界版權公約》。 在《世界版權公約》的基本原則中,國民待遇原則同樣占據著首要地位。這說明了在不同法系國家的國際合作中,國民待遇原則是雙方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
與《伯爾尼公約》不同,《世界版權公約》的國民待遇原則分為已出版作品的國民待遇原則和未出版作品的國民待遇原則兩種。
第一,關于已出版作品的國民待遇原則。任何成員國國民已出版的作品,以及任何于該成員國首次出版的作品,在其他成員國中均享有后者給予其本國國民首次于本國領域內出版之作品同等的保護,并享有《世界版權公約》專門授予的保護。
第二,關于未出版作品的國民待遇原則。任何成員國國民未出版之作品,在其他成員國中均享有后者給予其國民之未出版的作品同等的保護,并享有《世界版權公約》專門授予的保護。
第三,關于國民的含義。任何成員國均可按照國內立法,將住所設定于該國的任何人按本國國民對待。這一點于《伯爾尼公約》規定明顯不同,《伯爾尼公約》使用的是“慣常居所”這一概念。“住所”與“慣常居所”為國際經濟法領域的兩個重要概念,“住所”強調的是民事主體與其居住地之間的法律上的聯系,與“慣常居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除了“住所”與“慣常居所”在含義上的差別之外,《世界版權公約》用的是“可”按本國國民對待,而《伯爾尼公約》是要求“須視為等同于該成員國國民”。 《世界版權公約》相對來說增加了成員國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靈活性和裁量權,但較《伯爾尼公約》對于國民待遇的強制執行力和嚴格性較差。
第四,“出版”對于《世界版權公約》非常重要。《世界版權公約》規定“出版”一詞系指以一定有形方式復制該作品,并將復制本在公眾中發行,以供閱讀,或以其他方式觀賞。 中國的著作權立法也規定了類似的諸多概念性詞匯的定義,這一點對于技術性相當強的著作權法來說十分重要。
三、《羅馬公約》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
《羅馬公約》,全稱《保護表演者、錄音制品制作者與廣播組織國際公約》,是各國為了保護表演者、錄音制品制作者與廣播組織在傳播作品過程中所產生的合法權益而締結的一項公約,它構成了鄰接權國際保護領域中最基本的一個多邊國際公約,其中許多內容已經成為國際鄰接權保護的基本標準。鄰接權屬于廣義的著作權范疇,包括表演者權、錄音制品制作者權與廣播組織權。 鄰接權的國際保護對于著作權的國際保護至關重要,二者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
國民待遇原則依舊是《羅馬公約》保護鄰接權的首要原則。《羅馬公約》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是指“被請求保護的締約國的國內法給予作為其國民的表演者、錄音制品制作者與廣播組織的待遇”。 具體規定如下:對于表演者,表演在該締約國境內發生、廣播或首次固定;對于錄音制品制作者,錄音制品在其境內首次固定或出版;對于在其境內設立總部的廣播組織,廣播由位于其境內的發射裝置發射。
由此可知,《羅馬公約》的國民待遇原則是以表演、錄音制品、廣播組織與該締約國的實際聯系程度來給予的,均規定了須發生、廣播或首次固定于境內等限制條件,而不是國籍、住所等著作權國際保護的連接點。《羅馬公約》還規定了區別表演者、錄音制品制作者與廣播組織三種不同主體的國民待遇的授予方式:
第一,表演者獲得國民待遇的條件為:表演發生在另一締約國境內;表演被錄制在根據本公約第5條規定受保護的錄音制品上;未規定在錄音制品上的表演,由根據本公約第6條規定受保護的廣播傳送的。
第二,錄音制品獲得國民待遇的條件為:錄音制品制作者是另一締約國國民;聲音的首次固定發生在另一締約國;錄音制品首次在另一締約國出版,如果一錄音制品首次在一非締約國出版,在其首次出版后30日內在一締約國出版的(同時出版),應視為在締約國首次出版。對于上述出版標準或固定標準(兩者選擇其一),締約國可以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通知,聲明不適用。
第三,廣播組織獲得國民待遇的條件為:廣播組織總部設在另一締約國;廣播由位于另一締約國的發射裝置發射;任何締約國可以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通知,聲明它將只保護廣播組織的總部設在另一締約國且廣播是由位于同一締約國的發射裝置發射的廣播。
這些規定都體現了《羅馬公約》國民待遇原則的靈活性。國民待遇原則不只是通過一種方式授予,而是多種途徑獲得。各國可以對公約的適用予以修正,充分體現了《羅馬公約》對于各國國情的考慮與尊重。這一點是《羅馬公約》十分重要的優勢和品格。《羅馬公約》規定國民待遇應受本公約特別規定的保護和限制的約束,亦即如果該締約國給予本國國民的保護標準原本就低于國際標準,也不得借口國民待遇給予外國表演者等低于本公約特別規定的保護。這就為《羅馬公約》的國民待遇加上了一個限制條件,以便維持最低的鄰接權的國際保護標準。這種規定與《伯爾尼公約》著作權國際保護的精神是一致的。
四、《錄音制品公約》與TRIPS協議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
有學者認為,將國民待遇作為《錄音制品公約》的一項基本原則,是一種誤解。 其提出的理由為:《錄音制品公約》規定各締約國應保護具有其他締約國國民身份的錄音制品制作者,而根本沒有“與其給予本國國民的保護相同”之類的語句。 該條要求對其他締約國國民的錄音制品進行保護,但沒有將這種保護與該締約國對其國民的保護相比,國民待遇原則就無從談起了。另外《錄音制品公約》的其他條款均未提及國民待遇原則。
本文認為,《錄音制品公約》沒有像《羅馬公約》那樣確認錄音制品制作者的平等受到保護權利,因此不能說規定了完整的國民待遇原則,只是規定了國民待遇原則的基礎內容。
知識產權對于經濟社會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的重要意義,已為國際社會所廣泛認同。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成果之一即通過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也就是著名的TRIPS協議。TRIPS協議是世貿組織框架下的一攬子協議中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較為全面的協議。國民待遇原則是GATT體制下保護知識產權的一項重要原則。主要規定位于TRIPS協議第3條,是對于之前各種公約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的重申與強調。
五、中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及其完善建議
中國《著作權法》的立法進程始于改革開放之后,相對于西方國家的著作權立法和理論發展而言起步很晚,但卻發展迅速,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著作權保護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這得益于中國立法者對于發達國家著作權立法和著作權國際公約的移植和借鑒。
關于著作權保護的國民待遇原則,我國《著作權法》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
這一規定使得我國的著作權法關于國民待遇原則的規定與《伯爾尼公約》等的國際通行做法接軌,對于入世后我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非常重要。條文體現了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適用條件包括這樣幾個連接點:
(1)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
(2)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
(3)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
這幾個因素與《伯爾尼公約》等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的適用條件并不完全一致。中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國民待遇原則的適用條件中并沒有規定“住所”或者“慣常居所”這樣的連接點,相比于國際公約而言極大地限縮了國民待遇原則的適用空間,可以說是一大法律漏洞。對于不具有中國國籍但在中國擁有住所的著作權人,如果不符合中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其他連接點,就會失去獲得國民待遇的機會。
中國《著作權法》并沒有規定鄰接權國民待遇原則的適用條件。鄰接權是著作權的重要延伸,鄰接權的國民待遇對于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同樣至關重要。中國的未來立法可以參照《羅馬公約》規定的“發生、廣播或首次固定于境內”的條件,使得中國的著作權保護體系更加完整。
此外,中國的《著作權法》并沒有規定維持最低的著作權和鄰接權保護標準的規定,這一點可以參照《伯爾尼公約》等規定的最低標準,以加強權利人對于作品的權利意識和中國對于無形財產的保護水平。西方國家最為關注的中國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國提升國際形象和國家競爭力。
綜上,《伯爾尼公約》等著作權國際公約創造的國民待遇原則已經成為了著作權國際保護領域的核心原則,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的著作權國內立法與司法實踐。在以往著作權法律移植的基礎上,中國仍需不斷借鑒國際公約的通行做法,完善國民待遇原則的適用條件和適用領域,增加最低保護標準,以實現著作權國際保護水平的提高。
(作者系山東能源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法律服務中心科長)
地址:山東省新泰市新汶礦業集團法律服務中心4038室, 郵編:271233 ,手機: 13370617827, 13905381178 ,郵箱:wanghuaan117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