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該文從我國對公民財產權憲法保障的歷史入手,遵循從理論到現實,從制度到實踐的研究思路,著重從“憲法實施”視角對保護私有財產的規范進行分解,強調憲法規范的遵守和適用。
一、公民財產權的概念
財產權的含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財產權的概念,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財產權指的是具有一定物質內容或直接體現為某種經濟利益的權利;另一種認為,財產權是以財產為客體的所有權利的總和,包括所有權、他物權、知識產權等。當代學者們更傾向于接受后一種財產權概念,認為財產權是以所有權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的權利總和 。
憲法意義上公民財產權的含義。憲法意義上的公民財產權指的是公民對其私有財產的權利,亦指私有財產權,包含對私人所有生產資料及生活資料的權利。憲法的財產權歸屬人權,是一項基本的公權利,和主體人身不能分離,是由我國憲法來確認的,有強制性特征,全體公民可以據此享有普遍對物不可轉讓、不可剝奪、排他的的支配權。國家對公民財產權的具體保護是保障人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是促進我國經濟福利與社會效率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公民財產權憲法保障的歷史
新中國的建立初期,《共同綱領》中第3條就對公民的財產權憲法地位做出了規定:“保護合作社財產與國家的公共財產,保護農民、工人、小資產階級及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和其私有財產”。對公民的財產權是肯定并且同時是給予保護的。
1954年修改的憲法中明確的提出要逐漸消滅剝削制度、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的最終目標,強調了全民所有制國營經濟的優先性和主導地位。但同時,也承認了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在我國財產權方面,憲法做出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房屋、儲蓄、合法收入和各類生活資料的所有權,依法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繼承權。同時還做出了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根據法律規定條件對城鄉土地和其它生產資料征用、征收或收歸國有,并且禁止任何人用私有財產破壞公眾利益。
1975年及1978年,我國對憲法先后進行了修改,修改以后的憲法都在第9條中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儲蓄、房屋、勞動收入及各種生活資料的所有權”。憲法的此項規定不但將公民的財產權簡單等同于其所有權,并將財產權的客體局限在生活資料上面,因此也也并非法律意義上的完整的公民財產權。同時,還刪掉1954年憲法當中規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公民的國家賠償請求權和繼承權、遷徙和居住自由等。
1982年憲法的第13條在前幾部憲法基礎之上,把“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及各種生活資料的所有權”中“各種生活資料的所有權”改成“其它合法財產”。雖只是幾個字上的變化,卻讓我國憲法有關公民財產權的保護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只為我國公民的生產資料加入到憲法保護提供有力依據,還讓憲法意義的財產權的確立成為可能 。
1988年的憲法修正案中曾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與利益”;土地使用權能夠仿照法律規定進行轉讓。這項憲法修正案表示著,國家承認雇傭勞動、產業資本積累、土地商品化和分配原則改變等的一系列的經濟事實合法性,并使其在公民和學術界的認識當中,“其它合法財產”逐步被理解成“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權”:在內容方面,既包含所有權,也包含知識產權和債權;在客體方面,既包含生產資料,也包含生活資料。
1993年的修憲明確規定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承認國有企業在法律所規定范圍之內有權進行自主經營,以前的計劃經濟形式得到徹底的改變,通過國家根本法的有關形式確認了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競爭主體的多元化趨勢。1982年的憲法當中“其他合法財產”的規定,在內容上面變得具體得多,在界限范圍上面也明確了:由個體、私營經濟所產生的合法財產同樣受憲法保護的性質。
1999年憲法修正案則明確了“在法律范圍之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中,不論是公共財產或是公民的個人財產,都神圣不可侵犯,無一例外都受到我國的憲法保護。
2004年的第四次修憲,使私有財產的平等憲法地位得到確立,完善了我國公民財產權的憲法保護制度,規定了“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與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征用,并給予補償”。
三、保障財產權的憲法意義
自由與個人自治的需要。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認為:確認財產權是一個劃定保護我們免于壓迫的私人領域的第一步。私有財產是實現自由最基本的要素,是不可剝奪、天賦的一項自然權利,承認私有財產權是防止或阻止國家政府專斷和強制的一項基本條件。倘若不存在此種確獲保障的私人領域,那么,專斷和強制就不但會存在,還會變成司空見慣的現象。因此,近代以來,世界各國憲法都把私有財產權當做一種人權加以規定,并把它看作是個人享受其他基本權利的前提和基礎 。
加強公民對憲法與法律的認同。財產權必然與市場經濟相伴生,它與契約自由一道,共同構成了市場經濟的兩大法律支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私人財產的觀念必然為人們所接受,日益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處于整個國家核心地位的憲法,有必要及時反映這一要求。確立財產權的憲法保障機制,有助于解決憲法、法律與實際生活“兩張皮”的現象,最終加強公民對憲法和法律的認同感。
有助于經濟繁榮。首先,回顧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財產私有制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其次,財產私有制具有的協調功能是從市場結果中反映出顧客多種需求的,避免出現由于指令經濟所造成的短缺狀況。再次,保護國內外投資的需要。憲法中對于財產權的保護再加以獨立司法制度的庇佑是國家鼓勵國際、國內投資的一項絕好方式,為國際國內的投資創造某種穩定和預期保障,為國際、國內的投資提供了動力,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方便。倘若沒有憲法的保護,國內外企業所尋求的必要的經濟活動會遭受嚴重的阻礙 。最后,財產私有制可以解決財產所有權主體問題。如果財產缺乏所有權主體,那么,任何人都不會有足夠的積極性去充分利用它,而私人財產所有權的創設,則解決了這一問題。
可以說,私有財產權在我國憲法的確立,從短期看來,會對現行法律體制提出一些問題,但從長遠角度看,它會有利于我國法律體系的良性化發展,有利于提升人民法院在我國權力機構當中的地位,有助于最終建立起真正的私有財產權保護體系。
(作者單位:武警政治學院刑偵技術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