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馬克思主義完成了中國化,并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應該吸收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正確經驗,促使馬克思主義進一步與中國文化結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基金項目:“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創新研究基金(2013129)”
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成為了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佛教的中國化
佛教義理的中國化。佛教的義理在傳入中國時并不完整。最早是在晉代初期,佛教的義理是用“格義”的方式來解讀的。“格”就是度量、比配的意思;“義”的意思就是概念、名稱。“格義”則是不同概念之間的度量,或者是比配項目的一種方案。在佛教的歷史上,“格義”概念最初見于梁代慧皎所著《高僧傳》卷四“晉高邑竺法雅”:“時依雅門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及毗浮、相曇等,亦辯格義,以訓門徒。”[1]。格義對于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格義為佛教的中國化的完成提供了條件。“格義”通過尋找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在義理上的一致,達到了中國對佛教文化的認同;其次,“格義”指明了佛教中國化的方向問題。佛教通過比附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家理論來讓中國人了解和接受外傳的佛教義理,讓佛教深深地刻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
佛教修行方法的中國化。印度佛教的義理傳到中國,但是佛教的儀禮制度并沒有隨其傳入到中國。原因有三:首先,印度佛教有很多不同地部派,每個部派之間的教義存在差異,儀禮制度也存在差別,那些西域僧侶對這些儀禮制度并不十分了解;其次,當時來中國傳教的僧侶的意愿只是傳播佛教的義理,并不是很重視佛教的儀禮制度;第三,佛教最初傳入中原時,信奉的人很少,如果宣傳過于繁瑣的佛教儀禮制度,會讓人們遠離佛教,為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也無需建立儀禮制度。但是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越來越多的的人信奉佛教,建立規范的佛教儀禮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禪宗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這個主張迎合了佛教走向大眾化的需求。“教外別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指出了,佛教的修行可以在現實的生活中完成,這樣不但滿足了人們的精神上的需求,還滿足了統治者政治上的需求。“不立文字”,“頓悟”幫助了廣大知識文化水平低下的群眾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幫助人民群眾從紛繁復雜的修行制度中解脫出來。這種方法讓佛教從權貴走向大眾,從學術研究走向宗教信仰。
佛教政治價值取向的中國化。沙門認為,佛教所追求的是出世的境界,而王權是世俗的東西。佛教的義理是佛教在與儒家學派的學術爭論和與王室的政治斗爭中得出來的,所以在沙門看來,帝王不應該被佛教所敬仰,相反王者應敬佛教。盡管佛教僧人認為帝王的地位低于佛,但是現實中帝王卻用殘酷的政治力量來限制佛教的發展,甚至要消滅佛教,佛教僧侶在現實的生活中無法做到佛的地位高于帝王,同時也意識到王室的力量對佛教發展的巨大影響。這時,佛教僧侶開始轉變觀念,利用王室的影響力來發展佛教,實現佛教在中國的真正繁榮昌盛。這時佛教義理便融入了王權的合理內容,佛教政治義理的中國化始于此。從一開始與王權對抗,到后來為王權服務,以王法來扶持佛法,把佛法的最高標準定為王法。“佛法據王法以立”“佛法即是世法,世法即是佛法”的提出,正是佛法臣服于王法的最好的證名。
以上三個方面的中國化過程成就了中國現在的佛教,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二、 佛教中國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啟示
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優勢地位。作為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地位必須要加強,只有這樣才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初依附于儒家的思想,之后又依附于王權,借助于統治階級的力量,佛教才得以在中國傳承。比起佛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境遇。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憑借馬克思主義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獨立,新中國成立之后,馬克思主義被寫入憲法、載入史冊,被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指導思想,成為了大陸上主流的意識形態。我們要充分發揮這種官方意識形態的歷史作用,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建立一個專門的馬克思主義經典翻譯機構。翻譯機構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專門的翻譯機構,專業的翻譯人員,翻譯好的佛經能更好的被中國人接受和吸收。我們黨和政府應充分吸收佛教中國化的這一經驗,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同時,運用各種文化學說并且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盡可能地用通俗話的語言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讓馬克思主義學說惠及更多的普通大眾,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新提供便利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滿足中國現實社會的需要。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佛教能在中國長期傳播,這是因為佛教不僅滿足了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還滿足了廣大勞動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后的精神需要,同時佛教的發展也滿足的了中國文化自身變革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也要順應中國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不斷地適應中國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發展其自身的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與時俱進。文化事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是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告訴我們無論是佛教還是馬克思主義等外來文化的傳入,必須要跟上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定要站在時代和實踐的最前沿,捕捉最新的時代要求,否則就要被社會所淘汰。
佛教注重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為了適應每個朝代對佛教的需要,佛教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義以適應當時中國社會的需求,最終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江澤民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3]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近一百年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時具體的國情結合在一起,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兩次飛躍。實踐和歷史都證明了一個道理:只有不斷地與時俱進,才能將馬克思主義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不斷地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理論,真正地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走大眾化路線。佛教的中國化過程就是佛教的大眾化過程,佛教傳入中國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可和接受才得以在中國傳承下去。我們中國共產黨一直走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所以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過程即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化的過程,只有深入群眾才能保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順利進行,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意:請在文章醒目處標注“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創新研究基金(2013129)”
作者簡介:許萍(1988-),女,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2級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
期刊郵寄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湖北東路481號1棟203室 許萍收
聯系電話:15551056685
郵箱:4549829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