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武警部隊在遂行多樣化任務中,由于應激源的刺激,官兵會出現程度不同表現不一的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由此產生非戰斗性減員,影響部隊多樣化任務的順利完成。了解和掌握這些問題的表現形式、產生原因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的實施過程和注意事項,對部隊遂行多樣化任務過程中心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遂行多樣化任務具有特殊性復雜性的特點,情況瞬息萬變、場面激烈殘酷、矛盾突出尖銳,對官兵思想的震撼是巨大的、面臨的生死考驗是嚴峻的。”【1】在遂行多樣化任務的特殊情境中,官兵會出現程度不同表現不一的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只有了解這些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現,才能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最大程度地保證部隊的戰斗力。
一、武警部隊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的分類
在常規的執勤安保中,官兵一般不會出現心理疾病,但個別戰士尤其是新兵仍然會出現一般性心理問題;在反恐、處突、搶險救災、后方防衛作戰中,由于斗爭殘酷,刺激強烈,官兵會大范圍地出現一般性心理問題,少數官兵甚至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即心理疾病。
(一)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常見一般性心理問題主要表現
恐懼心理。恐懼心理是指面對陌生環境、復雜嚴酷的現實或血腥的場面時,官兵心理產生的有具體指向性的恐慌、懼怕情緒。甚至出現退縮、逃避或者蠻干的行動。恐懼易發生在防衛作戰、平定大規模騷亂暴亂等戰場環境下,同時也易發生在官兵搶險救災、抗震救災現場的殘酷、刺激場面時。
焦慮情緒。焦慮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的負性情緒,是對未來的一種預期的、不明原因的害怕或緊張不安。官兵對敵情信息不掌握,對執行任務無把握,對生命完整性和即將受到破壞和威脅的擔心等都會使產生焦慮情緒。主要表現:胸悶、心悸、失眠、心跳加快、忐忑不安、煩躁、易怒等。
戰場錯覺。官兵長時間的疲勞、睡眠喪失、身體衰弱、精神過度緊張都會造成錯覺的產生,主要表現為辨不清時間、方位、大小、地形等。戰場錯覺如果發生在指揮員身上,則容易導致判斷失誤,釀成嚴重后果,是一種很危險的情況。
(二)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常見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現
身心衰竭狀態。身心衰竭狀態又稱戰斗疲勞、戰斗衰竭,是一種逐漸發生的,官兵作戰能力崩潰并伴有軀體、心理癥狀的慢性戰場心理應激反應。多發生在搶險救災后期或部隊休整期。
戰場情感障礙。戰場情感障礙是指因戰場刺激因素導致的情感反應夸張、混亂和減退。主要表現為由受傷、疾病、疼痛、失敗、膽怯等產生的焦慮;由悲傷產生的失落、暴躁、生氣;由發怒產生的挫折感、威脅、疏遠、失落、罪惡感;由無聊引起的倦怠、懶惰等。
創傷后應激障礙。遂行任務過程中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官兵具備以下特征:一是持續地重新體驗到這種創傷事件,如腦中會反復痛苦地回憶、幻覺、閃現或夢到那些慘狀。二是對創傷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及對一般事物的反應也顯得麻木,避免會引起創傷回憶的活動、地點或人物。三是警覺性增高,有的官兵難以入睡,醒得早,睡得不深不穩,難以集中注意力,或易被激惹。【2】。
二、武警官兵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多樣化任務中的各種應激源
多樣化任務中的各種應激源是觸發官兵各類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應激源可以分為兩大類:軀體性應激源和心理性應激源。
軀體性應激源。軀體性應激源可分為環境性應激源和生理性應激源。其中環境性應激源與戰場所處的氣候、地理和戰斗環境有關,如炎熱、寒冷、潮濕、高原缺氧、險要陡峭的地形以及處突、反恐戰斗本身所營造出來的惡劣環境等。生理性應激源來自持續或高強度地作戰所導致的睡眠缺乏、脫水、疲勞等,也可能是受傷或生病。
心理性應激源。心理性應激源是信息太多或太少,導致無法判斷和作出選擇,對官兵的影響也更加強烈,如恐懼和焦慮會使軍人的戰斗力降低或喪失,導致非戰斗減員;目睹戰友的死亡和經歷慘烈的戰斗所帶來的情感傷害可能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
(二)官兵個體因素
官兵個體的素質特點往往會決定心理問題是否會出現以及出現問題以后的嚴重程度。
生物學特點。個體不同的遺傳特點會形成不同的應激反應傾向,導致個體間不相同的軀體反應,此外,年齡、性別、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影響廣大官兵在遂行任務中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研究表明,年齡在25-35歲的官兵比15-25歲的官兵更容易發生軍事應激障礙【3】。
心理學特點。個體由后天經驗中所形成的人格和應對方式,在應激的產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人格調控著個體對刺激事件的評價,也影響著個體的應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的產生及其程度。
三、武警官兵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心理危機干預的實施
在遂行多樣化任務過程中,任務緊急,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心理工作人員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以防止不良心理的蔓延,最大可能的減少部隊的非戰斗性減員。
(一)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危機干預的實施步驟
遂行任務中的心理危機干預的實施步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4】:
確定問題。基層心理工作者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對方的信任,與當事官兵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心理工作人員必須明確的問題包括:當事人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關重大事件和誘因;是否需要其戰友或領導的參與;有無嚴重的軀體疾病和損傷;有無自殺或者自傷的危險性等。
促進安全感的建立。對于求助官兵來說,充分利用危機干預技術促進危機者安全感建立。一是接納技術,心理工作者的接納、尊重使他們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二是傾聽技術,只有認真地傾聽,才能發現其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是合理宣泄,讓被求助官兵一吐為快,鼓勵他們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
給予支持并尋找可替代的辦法。心理工作者對求助官兵的行為不作任何評價,無條件地以積極的方式接納他們,使得他們感到心理工作者是能給予他們關心和幫助的人,真心地愿意幫助他們度過危機。
(二)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危機干預的注意事項
遂行多樣化任務中危機干預的重點始終要放在求助官兵前來求助的那些當前問題上,不要過多挖掘以前的生活經歷和事件,也不要考慮過于長遠的問題。
基層心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求助官兵強烈改變自身痛苦和困惑的愿望來開展工作。
充分重視求助官兵的積極參與,心理工作者始終要向求助者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并非輕而易舉,我將盡力做好我能做的一切,也需要你的全力配合。
危機干預過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求助官兵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所在單位的戰友和干部,以及家庭成員和好朋友。
危機干預工作結束時,心理工作者要給求助官兵傳達一個信念:相信他在今后不會發生與過去類似的困難,即使遇到困難,也會有人幫他一起度過。
(作者單位:武警工程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