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具有時代感強、充滿活力的特點,高校應重視學生的不同需求。應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客觀分析大學生的普遍需求,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需求作為人們社會行動的重要動力,可以推動人們積極主動地投入相關活動。大學生的需求是大學生因逐漸步入社會、自強自立而產生的要求。孫丹薇提出,大學生的需求主要包括成長成才的發展需求、物質性發展需求、精神性發展需求和社會性發展需求。對于大學生的需求,有的需要發展,有的需要調節,有的需要激發。劉明杰將大學生需求體系分為以下八類:政治理想需求、科學知識需求、物質生活需求、文體活動需求、情感友誼需求、信息資源需求、心理咨詢需求和理想職業需求。本文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大學生的需求包括五個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需求的滿足表現為從低到高需求的滿足,只有滿足了低級需求,才會出現比較高級的需求,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前四級需求是低層次需求,第五級需求是高層次的需求,低層次需求是高層次需求的基礎,高層次的需求才能真正使人感到幸福。在某一階段,往往存在若干個需求,并且由兩個以上需求占主導地位。大學生正處在身體發展的關鍵期,生理和心理都沒有達到成熟,缺乏對環境的適應性和獨立性,因此,學校應重視大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
大學生需求機制主要源于需求的主體特征、需求的層次及特征、需求的滿足方式等因素。
1.需求的主體。大學生正從青春期走向成熟,生理發育雖然已經成熟但思想發育還未完全成熟,他們視野開闊、時代感強,能較快接受新事物,對未來懷有無限憧憬。高校應提供滿足大學生需求的條件,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想并積極行動,從而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
2.需求的層次與特征。由于個體差異、環境差異的相同,人的需求和動機也不同。即使對于同一個體而言,人的需求和動機也可能隨著內外因素的改變而改變。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大學生需求分為以下五個層次(如表所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大學生需求表
第一,需求的層次。這五個需求層次從低級到高級排列,其中,生理和安全屬于低層次需求。大學生在這一時期各種需求相互交織,各種需求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也不同,而且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出現這五種需求。
第二,需求的特征。一是需求的時代性。當今社會網絡發展迅速,學生可以輕松了解外部環境的發展態勢和新奇事物,提出符合時代特點的需求,如新時代背景下就業難問題如何解決、大學生社會交際困難的問題如何改善、社會交易中如何保障自己的財產安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如何解決等。二是需求的多樣性。從不同主體及其需求的多元性來看,個體(或群體)既有基于健康、娛樂、交往等方面的體育需求,也有基于安全保障、生理等方面的需求。大學生以生理、安全、社會等為基礎的多樣化需求,構成了以需求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體系運行的機制。三是需求的層次性。在學生需求多樣性的背后,需求的層次性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需求的層次性實質上是人們對環境、效果以及各種資源提出的不同要求的具體表現。無論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還是馬克思的需求三層次理論,都指出人的需求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馬斯洛所謂的“低層次”需求逐步得到滿足后,大學生需求的多樣化和對質量的要求將成為明顯趨勢。四是需求的潛在性。潛在性是需求的一個基本特點,挖掘大學生的潛在需求是一項重要職責。根據需求的潛在性特點,部分需求可能會轉化為行動,從而使需求得到滿足,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可能長時間甚至永遠處于潛在狀態。潛在性的需求能否得到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能否有效激勵大學生勇于實踐。合理開發潛在需求,是有效滿足大學生需求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3.需求的滿足。第一,需求滿足的基礎。從大學生需求滿足的物質條件來看,學校資源的可用性是大學生需求滿足的重要基礎。從總體來看,大學生需求滿足的資源是優良的。在國家開放政策的引導下,各級各類學校以及各種校外單位所擁有的資源由于其便利性、優質性(包括硬件、軟件及服務等)、功能可選性、可替代性等特點,為大學生群體的便利生活提供越來越好的服務。從大學生需求滿足的精神條件來看,高校應積極開展系列講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追求有理想、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積極了解學生需求,從精神上給予支持和關懷。
第二,需求滿足的途徑與方式。大學生產生各類需求的方式不盡相同,對于滿足該需求的條件也有較大差別。大學生需求滿足機制需要充分考慮需求產生的兩種方式。其中一類需求是大學生由于自身的某種具體需要而主動提出或明確的,稱之為“內生型”需求;另一類需求是大學生本身并沒有提出明確的需求,但由于受外在條件的影響而提出的,稱之為“外促型”需求。根據需求產生的特點,對于第一種需求類型,只要在“提供資源”這個環節上做好工作,使可用的校內外教學資源在種類、數量、質量、檔次、便利性、可選擇性以及管理等各個方面有較好的服務,就能很好地滿足這類需求,從而使需求機制實現其作用。對于第二種需求類型,不但要做好“提供資源”的工作,更要采用多種方法、手段與措施來刺激、挖掘、引導大學生的需求,促使他們的需求轉化為實際行動。
4.需求理論機制。第一,需求理論機制的范圍。大學生需求機制體現大學生需求機體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主要取決于需求的主體特征、需求的層次和特征以及需求的滿足方式等因素。需求主體決定了需求的層次及特征,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大學生的需求不同,有不同的需求層次及特征,滿足需求類型的方式也不同。
第二,需求理論機制的實現。大學生的需求是促使各類資源與條件產生有效服務的重要原因。在需求理論機制實現的過程中,無論是大學生需求的產生、需求程度的增強還是轉化為實際行動的環節,都是通過大學生學習生活需求服務體系的各類資源與條件來促成與滿足的。因此,在以需求為動力的運行機制中,既要看到主體(個體或群體)方面需求的促進作用,也應看到服務要素的需求,即各類資源在一定條件下的服務需求。需求理論機制的實現取決于大學生自身和高校教育兩方面。從大學生的角度來說,大學生對自己需求的認識程度、自我努力的程度、對困難的挑戰度、對心理的把握程度,都是需求能否滿足的因素;從高校教育來說,高校提供大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滿足學生需求的硬件條件、提供大學生心理指導,也決定大學生的需求能否得到滿足。
考察大學生在校的需求內容及程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據大學生的需求特點,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高校應有效發揮需求作用機制對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促進作用,進行關于大學生需求的調查與研究,并通過宣傳與示范、引導與強化等手段,提高校內外教學資源的質量與服務水平。本文根據大學生需求層次的五個方面,分別提出以下對策:
1.根據大學生的生理需求,應安排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完善教學基礎設施。大學生的求知欲很強,希望能學到各類課程知識,為此,高校應設置多元化的教學課程,完善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教學資源。另外,要滿足大學生的生理需求,還依賴于完善的教學基礎設施、圖書館和體育館等硬件設施、食堂衛生與安全措施以及良好的住宿條件等。
2.根據大學生的安全需求,應建設和諧的教學環境。高校教學環境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無論是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都應體現和諧的元素。沒有安定的學習環境、和諧的校園生活,學生就會出現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只有把凈化校園外部環境和創建文明和諧校園結合起來,構建安全教育防御體系,才能保證大學生的安全需求。
3.根據大學生的社會需求,應開展交際化教學。應用激勵手段,支持和鼓勵學生發展興趣愛好,了解學生各方面的需求,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高校應積極開展教育意義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增強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4.根據大學生的尊重需求,應開展人性化教學。高校教育者要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引導學生平等與人相處,學會尊重他人。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尊重、理解、關心學生為原則,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再結合高校的特點,靈活開展教學。
5.根據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開展實踐化教學。學校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外,還應關注學生的成長,如他們步入社會后是否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是否能夠融入社會交際圈子等。高校可通過教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結合實際,幫助大學生對自己的需求進行具體深入的思考,使大學生更明確自己的目標,了解社會環境,為實現人生價值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