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影
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最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行為。而創新行為又和學生心理特質、思維、知識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有關。這些內外部環境都通過個人動機影響個人的行為。個人動機又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種。個人的心理特質、思維、知識等可以通過內部動機影響學生創新行為。關于外部動機影響學生創新行為的研究,分歧比較大。Amabile提出外部動機會抑制創新力,發現在創新的不同階段,外部動機的作用效果不一致;Mansfield和Busse認為創新行為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動機存在著不同的作用。總之,動機影響創新行為的機理仍未厘清。
教師的教學和言行對學生的學業、未來成就的作用已經被實踐證明。李金德、余嘉元在《教師創新支持行為、學生創新自我效能感和創造性思維的關系研究》中提出教師的言行、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創新行為的影響的機理仍未證實。因此,本研究通過建立高校教師的行為、人格魅力、學生創新動機對學生創新行為模型,旨在深入研究學生的創新行為實現機理。
教師行為對學生創新行為的影響具有多維性: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學習評價等。這些行為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方面,也體現在課外教學方面。
1.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將最前沿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快車道掌握最新專業領域的知識。教師通過不斷的講授、練習等方式訓練學生,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這些最新的研究內容和科學方法為學生創新行為提供知識和技術的基礎。教師不僅在學科領域上傳授最新知識,而且在學生的各種能力發展上也給予正確的引導。教師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理解科學的能力,鼓勵學生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和對科學的探索和質疑精神等,正面影響學生創新行為。
2.教學方法方面。采用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方法刺激學生思維方式。高校教師通過啟發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批判性看待事物,真正引起他們去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通過教師的語言表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對科學事物的探索精神。
3.學生學習方式方面。高校教師激勵學生采用發現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高校學生作業多采用開放式、探索式的問題任務作業,要求學生去發現、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背誦或按教材回答問題。在這種發現式學習中,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以及自身感知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強化的結果會激發學生的探索動機,從而主動學習,用科學方法去探求知識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培養獨立自主、敢于質疑的精神。
4.發展性評價方法,可以鼓勵學生更多的創新性精神。在高校中,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評價不僅僅看是否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知識,更多的是鼓勵學生發現更多的知識,掌握這門課程所涉及領域的全新知識或未探知的領域。正是評價功能的多樣性,強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角。在這種情況下,激發學生個性張揚和研究特長的發展,預留更多的發展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House R J,Whittington JL,Avolio B J,李超平等國內外學者都提出人格魅力可以對周邊的人產生帶動和傳導作用。高校教師是一群特殊的社會主體,在教書育人中具有開放、獨立、自由的思想和性格。林紅在《教師人格魅力與學生自我管理》中指出,教師人格具有社會人群中普遍的心理特質,也具有自由、自主、飄逸的人格特質和個性,這兩者構成了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良好的性格特征、完整的獨立性、強烈的好奇心、和諧的人際關系、較強的協調能力、有力的自我調控系統、堅韌不拔和百折不撓的意志。通過與教師的交流,學生對教師在不同情境下展示的人格魅力,引發內心追求完美的動機。教師在科學上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和堅韌的意志,引起學生的認同和共鳴,從而引起他對教師的強有力的向心力和歸屬感,并遷移到學生的學習中,引起熱愛學習、探求真理的情愫。這種向心力又會促使學生與教師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為學生營造安全、舒適的心理環境。因此,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吸引學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質,激發創新性動機和行為。
Brophy和Good在其著作《師生關系:因與果》中提到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是間接的。其作用機理表現為:教師行為轉化為信息和知識,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和經驗、心理接受程度,傳遞到學生的大腦;然后學生對這些信息和知識進行加工過濾,結合自身的意愿,形成學生的成就動機和期望,進而形成學生的行為。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機理為:教師人格的展示,形成信息,傳遞學生大腦;學生對教師人格信息與自身對比,形成追求人格魅力的渴望,產生學習動機和期望,并形成學生的行為。教師行為對學生創新行為的影響也如此。
可見,教師的行為和人格魅力都需要形成信息,并以學生的創新動機作為中介,對其創新行為產生影響。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設及假設模型,見圖1。
假設H1:積極的教師行為正向提升學生的創新行為。
假設H2:良好的教師人格魅力正向提升學生的創新行為。
假設H3:學生的創新動機在教師行為對學生的創新行為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
假設H4:學生的創新動機在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創新行為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

圖1 教師行為、人格魅力與學生創新行為假設模型
研究調查問卷共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問卷的說明、相關定義及被調查者的人口特征標志。第二部分是各相關變量的題項,包括教師行為、人格魅力、學生創新動機及創新行為。教師行為變量又分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生評價等子變量。每個變量的題項來自于李金德和余嘉元、馬靜、楊浩、胡衛平和周蓓、Amabile,Sternberg,Feldhusen,Eisenberger等學者已有的量表和內容。變量采用6分制,即要求被被試者在1分到6分中選擇。(“1”表示“非常不同意”項目語句的陳述,“6”表示“非常同意”該陳述)。題項編制出來后,先發放到2個高校進行測試。發放130份,獲取有效問卷96份。然后進行問卷的有效性分析,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剔除信度比較低的題項,對意義相近的題項進行合并。然后請四個教育領域權威專家進行題項表述的修改,形成最終的正式問卷。每個子變量均有三個題項反映。
本研究以珠三角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學生問卷共發出728份,收回377份,有效問卷36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49.86%。教師問卷共發188份,有效回收107份,有效回收率56.91%。根據學生描述性統計,本科院校213份,高職院校150份,分別占56.5%和43.5%。男女比例適中,同時考慮到一年級新生還沒很好適應高校環境以及畢業班忙于實習等情況,一年級和畢業班學生調查數量較少。高校教師男女比例為118∶100,比例適合。因此,本研究的調查樣本在人口統計特征分布上是合理的。
本文通過SPSS18.0軟件分析結果顯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習評價、人格魅力、創新動機、創新行為的Cronbach’sα系數均大于0.7,說明這些測量的變量具有較好的信度,數據可以用于進一步分析。
效度分析包括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由于本文的題項來自于成熟的變量或者是已經實證過的量表,且經過初試篩選了題項,并進行修改,因此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可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題項進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荷載的大小及對變量的方差解釋度來衡量。本文通過SPSS18.0軟件分析結果顯示,趨利性、專用性資產、獲取網絡資本、校企合作水平等變量對應題項的KMO值均在0.6以上;因子荷載大于0.5且變量的累計解釋度均在60%以上。進一步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生評價提取公因子為教師行為,提取后各因子的因子荷載分別為0.771,0.607,0.512,0.756。
因此,各變量對于其題項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結構效度較好,數據可以用于結構方程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并將相關系數矩陣導入Liseral8.7軟件,得到結構方程,結構方程模型見圖2。通過結構方程建模對整體模型擬合度進行分析,相應擬合指標中,GFI、IFI、CFI、TLI、都在0.90 以上,χ2/df為介于1~2之間,RMSEA小于0.1,所以各項擬合指標均達到可接受水平,說明整體模型的擬合指標符合要求。

圖2 結構方程模型
從圖2可以看出,教師行為包括四個子因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習評價,因子荷載分別為0.75、0.43、0.52、0.66。教師行為對學生創新動機作用路徑系數為0.25(1%的顯著性水平),學生創新動機對學生創新行為作用路徑系數為0.42(1%的顯著性水平),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創新動機的作用路徑系數為0.13(1%的顯著性水平)。教師行為和人格魅力對創新行為的直接作用路徑效果不顯著,見圖2。可見,教師行為通過中介變量創新動機對創新行為產生正向影響,作用路徑系數為0.105,假設H1,H3得到驗證。教師人格魅力通過中介變量創新動機對創新行為產生正向影響,作用路徑系數為0.05,假設H2,H4得到驗證。
教師行為不是一維而是多維的,最少包括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學習評價四個維度。因此,提升教師行為應該從這四個維度提升,才能更好刺激學生的創新動機。從教學內容上看,教師可以從提高教學知識的質量,促進知識的概念化和結構化,形成基礎知識講授給學生。同時,為了提高學生應用理論于實踐能力,在知識講授時應該盡量設置應用的條件,并在不同條件下應用知識,這就是形成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創新動機,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承觀念,向創新能力培養觀念轉變;教學方法從傳統“講聽”單通道的形式向討論、辯論、分組教學、情景教學等現代教學方法轉變;改變課程教學評價,將一考定分向發展性評價轉變。學生通過創新知識、方法、思維的訓練,進行創新性學習,形成創新的熱情和態度,從而刺激創新行為的發生。
在培育學生的活動中,知識淵博、嚴謹的治學態度、積極探求科學的精神等教師的知識人格魅力、技能人格魅力和精神人格魅力都會無形影響學生,給學生以莫大的力量,激發他們的創新動機和創新行為。可見,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因此,學校應該建立教師人格魅力的培養計劃,學校認真對每位教師的性格、氣質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培養和訓練,并利用機制體制引導教師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高校教師也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摒棄功利主義和只顧眼前的利益,應積極修身養性,緊跟專業研究趨勢和方向,嚴于律己,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師,以影響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