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深深地感受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課堂教學,其核心的動力是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觀察、實踐、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習方法
一、巧妙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實踐、探索、合作交流的興趣,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什么是巧妙設置問題情境,我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使用與數學相關的社會熱點、故事、影音資料等,以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引入學習主題,并展開數學探究。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不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讓學生在課堂上勤于動腦。
二、營造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勤于動腦,善于發言
在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親和的對話平臺,可以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可以聆聽學生的見解,并能適時給予贊同表揚或指正他們的觀點。學生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而應該充分體現主體地位的作用,積極參與到一個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對于學生思維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宜給予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達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獲、思有創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場所,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研究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賞心樂學之所、奇思妙想之處,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
參考文獻:
陳燕.問題導向式教學的模式構建.西南大學,2013-4-10.
作者簡介:魏庭芬,女,本科,就職于青海省大通縣第二完全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