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哲



東周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階段,其諸侯稱霸、列國爭雄的局面帶來了一場社會的大變革。由此,思想文化、生產力都取得了空前的進步。同樣作為社會意識形態重要載體的玉器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玉璧便是東周玉器最常見的器類之一。學界對東周時期的玉璧有過一定的關注:楊建芳先生在《先秦兩漢的飾紋玉石璧》和《龍鳳紋玉璧之演變》中對先秦兩漢時期的飾紋玉璧進行了專題性研究;周南泉先生在《論中國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中,將戰國至兩漢時期定為玉璧發展的鼎盛期,并對戰國和兩漢玉璧的風格特點進行了概要性總結。此外,在一些綜述性的文章中,也可見到對春秋戰國玉璧的一般提及。但是迄今為止,尚缺乏建立在考古資料基礎之上的系統研究,加之近年來諸多新資料的積累,都使我們有必要對玉璧——這一東周玉器的重要器類,做些總結和歸納。下面依據一些年代較為明確的科學發掘資料,對東周玉璧的形制紋飾、分期年代、區域特征等問題略陳管見。筆者水平有限,錯漏之處,望方家指正。
古文獻中對璧的明確定義主要有兩個:其一為《爾雅·釋器》所記:“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璦;肉好若一,謂之環。”另一出自《說文解字·玉部》,書中將璧釋為“瑞玉圜”,段注:“邊大孔小也”;釋瑗為“大孔璧”,段注:“孔大于邊也”;對環的解釋則為“璧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說文》的解釋,璧是圓形扁平狀且中部有孔的瑞玉,璦、環都是璧的一種。從現有的考古材料看,絕大部分玉璧肉徑和好徑的比例是不符合《爾雅》所記載的;夏鼐先生也指出,《爾雅》中對于玉璧的定義“是漢初經學家故弄玄虛”和“儒家系統化的結果”。而《說文解字·玉部》中的表述則比較準確,故下面的討論以此為準。
一、東周玉璧的特征和演變序列
東周時期的玉璧根據形制的差異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正圓形扁平體。以器表紋飾之有否及主體紋飾的分區情況,大致劃分為三型。
A型:器表有紋飾,不分區。根據主要裝飾紋樣的圖案特征和演變發展線索,又可分為五個亞型。
Aa型。按紋飾形態不同,復可細分為三式。
I式:陰刻雙線虺龍紋。河南光山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一件可為代表:青玉質,表面局部有灰褐色沁斑。中孔較大。表面以雙鉤陰線滿飾變形的虺龍紋。直徑11.6厘米、孔徑6厘米、厚0.3厘米。(圖1)
Ⅱ式:陰刻云谷相雜紋。可參考湖南長沙瀏城橋1號墓出土的一件:青玉質,表面局部沁為黃褐色。兩面紋飾相同,內外緣各琢有一周弦紋,廓內陰刻云谷相雜紋。直徑10.7厘米、邊寬3.3厘米、厚O.4厘米。(圖2)
Ⅲ式:陰刻清一色谷紋。如山東臨淄商王村1號墓出土的一件玉璧:青黃玉。表面的谷紋是在分割減地形成的正六邊形微凸平面之上進行陰刻而就,分割痕跡比較明顯。直徑16.4厘米。(圖3)亦可參考陜西旬邑轉角村所出者:青玉質,扁圓體,內外邊緣各琢出一圈陰線,器表的谷紋系平面陰刻而就,刻度較深,粗獷有力。直徑11.3厘米、孔徑3.9厘米、厚0.3-0.4厘米。(圖4)
Ab型。按紋飾形態的不同,復可細分為四式。
I式:淺浮雕虺龍紋。可參考陜西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的一件玉璧:青玉質,表面個別地方沁為灰黑色,陰紋槽內殘存朱砂。兩面皆裝飾有虺龍紋。構成虺龍的零件形態扁平,浮凸不甚,龍首的細部以集束陰線表示。零件的輪廓被單陰線深刻出,其邊緣亦被打磨得圓潤光滑,從而使紋樣形成了一種凸起的感覺,但零件間的空白處并未剔地去料,故被稱為不減地浮雕。直徑4.5厘米、孔徑1.6厘米、厚0.3厘米。(圖5)又如山西長治分水嶺53號墓所出者,乳白色,扁圓體。內外邊沿琢出凸起的弦紋,兩面減地浮雕出的虺龍紋,由顆粒飽滿、間隔疏朗的紋樣單元構成。直徑5.2厘米、孔徑2,8厘米、厚0.7厘米。(圖6)
Ⅱ式:淺浮雕云谷相雜紋。山西太原金勝村251號墓所出的一件可為代表:青玉質,有褐色、黃色沁。內外緣凸起界欄,表面淺浮雕谷紋,其間夾以云紋。直徑8厘米、孔徑4.2厘米、厚0.6厘米。(圖7)
Ⅲ式:淺浮雕谷紋,其間夾雜以長尾蝌蚪狀紋樣單元。山西長子牛家坡7號墓所出的一件即屬此式:青玉質,有黑褐色沁斑。內外緣各凸起一周輪廓,廓內淺浮雕谷_紋,其間夾以少量長尾蝌蚪狀紋樣單元。直徑6.8厘米、孔徑2.6厘米、厚0.6厘米。(圖8)
Ⅳ式:淺浮雕清一色谷紋,安徽長豐楊公8號墓出有一件玉璧:白玉質,局部沁為褐色。扁圓狀,內外緣琢出斜棱。表面滿飾排列規整的浮雕谷紋,紋樣單元浮凸較甚,頗狀乳釘。外徑i4厘米、內徑4.7厘米、厚O.6厘米。(圖9)
Ac型:陰刻單線虺龍紋。如陜西鳳翔河南屯遺址出土的一件玉璧:呈墨綠色,部分邊緣沁蝕為白色。兩面均陰刻出四圈方折形態的簡化龍紋。龍首部相互勾連糾結,身尾以勾連云紋組成三角形。兩條龍為一組,身尾互疊,作交尾態,每圈分界之處裝飾有一圈絢索紋。玉璧一面,由外及內,第一圈為9組18條龍紋,第二圈為8組16條龍紋,第三圈為5組10條龍紋,第四圈為3組6條龍紋,璧的內外緣亦各琢有一圈絢索紋。另一面,除第二圈龍紋數量有異外,其余皆與前同。直徑29.7厘米、孔徑5.9厘米、厚0.9厘米。(圖10)
Ad型:斜碾寬線虺龍紋。河南淅川徐家嶺10號墓出有一件玉璧屬此類型:青白玉,受沁呈褐色。兩面紋飾相同,內外緣各琢有陰線廓,廓內陰刻數組寬線虺龍紋,其間夾雜有網格紋。直徑9.3厘米、孔徑4.7厘米、厚O.6厘米。(圖11)
Ae型:淺浮雕卷云紋。參考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所出的一件玉璧:青白玉,受褐色沁蝕。內外邊緣以絢索紋為界欄;表面三周桃形卷云紋,乃減地法雕出,空隙處填有集束細陰線圖案。直徑6.8厘米、孔徑3.5厘米、厚O.6厘米。(圖12)
B型:器表有紋飾,分區。紋飾的分區尚有二區和三區之別,此處不擬作更細致的劃分。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2號墓出有一件三區玉璧:青玉質。器表內、外緣各隱起一周廓,兩面紋飾相同,以兩組略凸起的絢索紋區分為內、中、外三區紋飾。內區為三組雙身獸面紋,每組間以一道絢索紋相隔;中區裝飾排列整齊的陰刻谷紋;外區為五組雙身獸面紋,每組龍尾兩兩相交。直徑31厘米、厚0.8厘米。(圖13)
c型:器表光素無紋。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有一件:青白玉,表面局部受沁呈黑褐色。表面光素無紋。直徑8.4厘米、孔徑3.4厘米、厚0.4厘米。(圖14)
第二類:出廓璧,即在第一類的基礎上,于其外緣鏤雕出輔助裝飾。以器表紋飾之有否,大致區分為二型。
A型:器表有紋飾。根據主要裝飾紋樣的圖案特征和演變發展線索,又可分為兩個亞型。
Aa型。按紋飾形態的不同可細分為三式。
I式:淺浮雕虺龍紋。河南洛陽西工區131號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即屬此式:青玉質,略泛黃。璧內外邊緣起沿,兩面皆淺浮雕虺龍紋。兩側鏤雕卷尾伏龍,龍首上各有一鳳鳥。長5.9厘米、寬4.7厘米、厚0.2厘米。(圖15)
Ⅱ式:淺浮雕云谷相雜紋。如湖北當陽楊家山1號墓所出的一件玉璧:青玉質,沁蝕為黃褐色。玉璧正上沿鏤雕一龍,龍作回首、鼓腹卷尾狀;璧面的云谷相雜紋,以淺浮雕技法琢就。直徑10.2厘米、孔徑4.9厘米、厚0.5厘米。(圖16)
Ⅲ式:淺浮雕谷紋。可參考河北平山中山國1號墓所出的一件玉璧:青白玉,局部略有沁蝕。中間為玉璧,內外周緣起棱,兩側鏤雕相背而立的鳳鳥形附飾。鳳冠修長,頷首尖喙,體作“s”形蜷曲。器表淺浮雕排列疏朗的谷紋。高4厘米、寬7.6厘米。(圖17)
Ab型:陰刻云谷相雜紋。山西侯馬機運站祭祀遺址189號坑出土的一件可為代表:青玉質,雜有黑色斑點。兩側出廓鏤雕二龍,璧面陰刻云谷相雜紋。直徑9.4厘米、孔徑3.2厘米、厚0.2厘米。(圖18)
B型:器表光素無紋。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有一件玉璧:青玉質,一側沁為紅褐色。器扁平,作雙龍附璧形,素面。長7.2厘米、璧直徑3.8厘米、孔徑1.5厘米、厚0.4厘米。(圖19)
第三類:重環璧,即在第一類璧的基礎上,于其孔內又鏤雕出一同心小璧,兩璧間裝飾有鏤空紋飾。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14號墓出土有一件透雕蟠螭紋重環璧:青白玉,有灰、褐、白色沁。整器由內、外兩環及其間的透雕蟠螭紋裝飾構成。兩環的邊緣皆陰刻有輪廓線,廓內滿飾谷紋。環間透雕8條蟠螭,分為4組,兩兩相纏,曲身卷尾。直徑10.5厘米、孔徑4厘米、厚O.4厘米。(圖20)
以上分析的三類五型十式玉璧,大體涵蓋了目前所見的東周時期玉璧。依據這些玉璧的特征,可知第二、三類玉璧皆由第一類發展演變而成,每個亞型內的各式玉璧之間,前后發展演變的關系也是比較清楚的,有著如下演變規律:紋飾上,由最初的虺龍紋離析、簡化為云谷相雜紋;爾后,紋飾中的卷云狀紋樣單元逐漸減少,谷粒狀紋樣單元數量逐漸增加,且尾部縮短,最終形成清一色大小相若谷粒狀紋樣單元組成的紋飾,總體是遵循著一個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復至簡化的趨勢進行的。形制上,玉璧的好徑不斷減小,肉徑逐漸加寬。
二、東周玉璧的分期與年代
就現掌握的資料,根據東周時期玉璧形制、紋飾的變化特征及出土情況,可初步將其發展演變過程劃分為四期。各期與各類、型、式的對應關系可見表一。
第一期。大致相當于春秋早、中期。此期所見型式頗少,僅有第一類玉璧中的Aa I式,該式具有明顯的西周晚期風格。
第二期。大致相當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本期玉璧顯著增加,型式多樣化,東周玉璧的大部分型式均已出現。第一類玉璧中有AaⅡ式、Ab I式、AbⅡ式、AbⅢ式、Ac型、Ad型、Ae型、c型;第二類(出廓璧)開始出現,有Aa I式、AaⅡ式、Ah型、B型;第三類(重環璧)亦為此期新增。
第三期。大致相當于戰國中期。此期型式有所減少,在沿用前期的部分型式的同時,亦有新出現者。第一類玉璧中有AaⅡ式、AaⅢ式、AbⅢ式、AbⅣ式、c型;第二類(出廓璧)中有AaⅢ式;第三類(重環璧)仍在流行。
第四期。大致相當于戰國晚期。之前流行的各型式大量消失,僅有少數還在流行。主要有第一類玉璧中的AaⅢ式、AbⅣ式、B型、c型;第二類出廓璧中的AaⅢ式。西漢所見各型玉璧大多是在本期基礎發展演變來的。
三、東周玉璧的區域特征
出土玉璧的地點在東周時期分布廣泛,就目前公開發表的資料看,其主要見于中原、楚、齊魯、吳越、秦、中山國等區域。通過系統梳理東周時期出土玉璧,可發現同期各區域出土的玉璧整體差別不大,但楚、秦兩地所出者尚有一些地方特色。
第一類中的Ac型玉璧多出自春秋晚期關中地區的秦墓中。此型玉璧器表所琢高度抽象化的單線刻虺龍紋,剛直有力,硬性方折,充分發揮出了幾何形圖案之特點,乃秦式玉器的最顯著特征。秦地流行的各種器類,如璜、塊、瞞和牌飾的表面大多亦飾有這種紋樣。
第一類中的Ad型玉璧常見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楚國及其鄰近地區。此型玉璧的虺龍紋主要由寬帶狀的紋樣零件構成。這些條帶紋加工較為復雜,一般在斜碾技法琢成“一面坡”的基礎上,沿其輪廓陰刻一圈線框而就。由于“一面坡”陰線溝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對光線的反射情況不同,使其各自呈現的光亮程度各異,加之寬、細線紋的對比,從而凸顯了較強的層次感與立體感。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楚地流行的玉虎、玉塊、玉片、玉璜等器類亦多用此紋裝飾。
另從細節上觀察,楚地出土的各類型玉璧常在表面的空隙之處添加形態細密的紋樣,使整體紋飾顯的極為繁縟、精美。這些紋樣主要有陰刻絢索紋、陰刻網格紋和蟠螭紋,其中陰刻絢索紋一般出現于春秋中晚期玉璧紋飾空白處,亦多用來裝飾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玉璧的內外邊沿;陰刻網格紋則頻繁被添加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玉璧主體紋飾的空隙處;蟠螭紋常作為戰國早、中期玉璧上的鏤空裝飾。
眾所周知,東周時期文化在地域上的多元存在,導致了玉文化呈現出了自由多元的發展態勢。理論上講,此期玉璧的地方特色應不止于上面所述。但由于考古工作開展不平衡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以及當時各國之間存在的普遍交流,都給我們現在對東周玉壁區域特征的甄別帶來不便。這一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有待新的考古發現來補充,更需要學者、專家們的不斷努力。
總而言之,東周時期作為古代玉璧發展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既承襲了新石器時代至殷商西周時期的風格,又有區別于傳統的變革創新。此期玉璧形制、紋飾多樣,制作工藝精美,為漢代形成玉璧發展的鼎盛階段打下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