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靜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把河南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戰略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其“三化”協調發展問題的解決在全國具有積極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河南省的振興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的實施離不開相匹配的人才支撐。截止到2012年5月,河南省高等院校為120所,其中高職高專院校為73所,包括獨立學院在內的本科學校為47所。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3年高招錄取統計顯示,八成以上高職高專院校第一志愿不足計劃數。在本科院校錄取分數線下調、社會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遍地開花以及適齡生源總數下降等各種因素擠壓之下,高職高專院校只有對未來的發展思路有清晰的規劃才能獲得發展。高職院校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設置其專業方向,以技能培養為目標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內外部顧客群體的需求,整合社會資源完善其教育過程,方能走出區別于高等本科與中職教育的發展之路。
目前對教育競爭力評價的研究,由于研究人員角度不同,在評價指標上尚未形成統一標準。截至目前,評價指標體系較為完善的是教育部制訂的評估方案,針對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教高[2008]5號)和《河南省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中兩個評估指標體系的分析發現:在教育系統的高職評估工作中,主要考查了七個方面,可以綜合為三大板塊,即學校指導思想、教育過程實施和教育效果,重點測評其教育過程。這兩類指標過分細化,注重對單體學校自身各項條件的考查,忽視了高職院校教育面向社會、緊扣行業發展的實際,未考慮外界宏觀因素、生源素質、同類院校競爭及社會與企業需求等方面的影響。在現代開放型社會里,高職院校教育必然面對各種挑戰,只有取得相對優勢,并以此向顧客提供相應的產品與服務,創造出有利于自己的環境因素,方能求得長久發展。
通過教育部和河南省對高職院校評估指標的分析,結合現代社會與高職教育發展的特點,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教育競爭力主要受五方面因素的影響:生源的影響、用人單位需求的影響、同等高職院校的競爭、未來可能開設的高職院校的競爭、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的競爭。把其嵌入哈佛大學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可知高職教育面臨的競爭態勢為:現有高職高專院校的直接競爭、潛在進入者(中等職業學校、各種民辦高校)的威脅、替代品(普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短期職業培訓)的威脅、供方(學生與家長)的期望要求、買方(社會用人單位、企業等)的期望要求,這五種力量構成了目前高職教育的競爭結構(見下圖)。

高職院校面臨競爭力量作用模型圖
就全國而言,近幾年高校在占地規模、硬件設施上都在不斷擴展,而整體生源數量在2009年后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高職院校調整錄取分數線進行應對,但結果是生源質量下降,外界競爭壓力仍有增無減。河南省最近幾年高職院校在數量上突飛猛進,在“十五”期間,新增設高職高專院校34所,“十五”末河南省高等職業學校達到55所,截至2011年底,該數字增長至70所,由此可知,河南省高職高專院校數量龐大,增長速度快。
2012年,在全國120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中,教育部和財政部評選出了100所國家示范院校和100所骨干院校。其中,山東省、江蘇省和廣東省各有12所院校入選并列第一;排名第二的是浙江省和四川省,分別有11所院校入選;西藏自治區僅有1所院校入選(見下表)。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示范性高職高專和骨干院校數量排名表
由上表可知,高職高專院校建設成就與當地經濟發展、地方人才需求規模和需求層次具有較強的正相關。北京市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國高等學府密集所在,商賈云集、企事業經濟發達的背景下推動全國人才的會聚,同時助長了對人才需求層次的提升,因此,北京市高職國家示范院校和骨干校數量居于第二梯隊。河南省高職院校除了省內競爭外,主要還有與緊鄰省份的競爭,河南省入選院校數量為7所,周邊省份入選數量分別為,河北省8所,山東省12所,山西省5所,陜西省6所,安徽省8所,湖北省10所。河南省人口基數大,中原經濟區戰略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多,與周邊省份相比,知名度高、國家扶持力度大的國家示范校和骨干校類的高職高專院校數量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河南省高職院校的相對競爭力。
高職院校面對的潛在進入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新建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二是中職院校的升格,尤其是原來具有較好基礎的,升格為高職院校的幾率更高。在生源下降、高職院校數量及各院校招生計劃擴展的情況下,高職院校間必將迎來更為激烈的競爭。2011年高考新增教育部同意備案的高職院校49所。其中在河南省新增的9所院校中,新建院校3所,中職升級院校6所,3所為民辦高職院校。學校數量在增加,但生源數量在減少,在近幾年高考志愿填報中均出現招生空檔的現象,且該比例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101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院中,河南省9所;周邊省份中河北省10所、山東省8所、山西省2所、陜西省4所、安徽省4所、湖北省12所。這些學校入選重點學校后,在國家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必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升級為高職學校會成為其未來發展的良好選擇之一。河南省及其周邊省份的重點中職學校共同組成了河南省高職院校的潛在進入者群體。
現代社會教育方式多樣化,職業技術教育可以通過短期職業教育培訓、在崗企業培訓、自學和高職院校培養四個途徑實現。高職院校培養在四種方式中相對來說所花費時間最長、成效慢。而短期職業教育培訓具有崗位針對性強、花費時間較短,但經濟成本相對較高等特點,在崗企業培訓則在工作經歷的延續性、職業生涯提升、與企業契合度更高方面更具優勢。隨著社會對民辦高校認可度的提高,其自學考試輔導班的招生情況比較火熱,因此,自學考試對高職教育也具有較高的替代作用。目前,河南省分布于各地市的培訓學校與機構多達3700多家,且該數字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從業資格、資格認定考試培訓方面對社會上培訓機構的認可度更高,而不是選擇在高職院校接受輔導與培訓。甚至一些高職院校在校生在考取專業資格證書時都會選取社會上的相應機構進行強化訓練,由此可知,社會培訓機構的教育產品相比高職院校具有較強的優勢。
高職院校學生按照來源不同分為四類,即普招生、對口生、五年制和“3+2”。普招生對應的是全日制的高中畢業生,對口生是針對中職和中專畢業生,五年制是對應屆初中畢業生實行五年制職業技術學習,“3+2”則具有中專和大專聯合辦學體制下三年中專后再讀兩年大專。在四類學生中,全日制高中生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生源,是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主力軍,同時也是其他高等院校爭奪的群體。另外,三類學生進入高職接受教育是既定的學歷提升,其他高等院校不瞄準該板塊生源。
河南省自2013年開始取消了高職高專分批錄取的方針,采取同時錄取,并且擴大了院校單獨招生的規模,由2012年的7所院校增加到今年的37所院校參與單獨招生。雖然高考分數不是衡量生源素質的唯一標準,但其在很大程度上仍舊能夠說明在高中三年中學生所獲得的成績。中國教育在線數據顯示,自2009年開始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呈下降態勢,生源數量的減少必然帶來錄取分數的降低。
人才消費單位作為體現高職高專院校產品購買者談判力的衡量指標,主要分析行業人才需求趨勢、行業人才需求層次、用人制度與人員流動率、企業培訓機制、校企合作等方面。在中國專科、本科、研究生的三層次教育體系中,高職屬于專科教育中的一個子類別,不同于專科學歷層次的學科教育,也區別于職高教育。但在現實的人才需求方,諸多的企業招聘人員對高職的定位不了解及人才高消費的誤區,導致高職畢業生在求職時處于較為尷尬的局面。為促使該問題的解決,高職院校應加強校企合作,引導行業及企業提高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幫助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與企業方的緊密聯系,加快學生對工作崗位的熟悉與融入。與行業內影響力較大的企業簽訂“訂單式”培養,追蹤畢業生的職業成長,透徹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長久培養機制及持續提升能力的需求,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設計培養方案。
差異化發展即需求特色進行發展,高職院校要拋棄過去“求同存異”的發展思路,而是要轉向尋求“求異存同”。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既不能淪為“仿版本科”的角色,也不能做“高級中專”;在專業設置及開設課程上,不可一味模仿照抄本科;在學生技能培養上不能簡單照搬中專、技校的“廠中校、校中廠”的模式。
在應對現有高職院校及潛在進入者的競爭時,各高職院校應立足當地,針對當地產業發展特色,依托師資優勢,打造名牌專業,不能“求大、求全”,要走特色化發展道路。如鄭州旅游職業學院、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等,目前發展勢頭良好的一些高職院校均屬于特色院校,而中州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則瞄準聾生,在全國享有盛譽。在高職教育院校發展中,某些特色院校的“個性”在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與市場反應后,往往容易被其他同類院校所“抄襲”,最終形成高職教育整體的“趨同化”。因此,各個學校在實施差異化發展的同時,要時刻關注其他院校的發展,緊扣社會經濟發展形態,不斷創新,利用自身優勢,引領高職院校辦學的“領域性”發展方向,凝練核心競爭力。
第一,依據產業結構,設置河南省高職專業。高職教育重點服務于地方經濟,必須注重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針對性與適應性。河南省國民產業發展呈現出“二三一”的特征,而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超前發展,表現為“三二一”的顯著特征。“三二一”的人才培養專業結構能夠較好地與世界發達國家和我國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相適應,但河南省尚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對基層、生產和服務一線的高級技術工人需求量較大,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高信息化特征,與河南省產業結構明顯不協調。河南省在高職專業設置上應重視現代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大力提高現代高科技農林專業的設置的比重,從而促進河南省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的快速融合,提升河南省農副產品的附加值。
第二,構建職教集團,調整專業重復度。河南省高職院校有50%以上位于鄭州市,相對于各地市人口及產業發展結構來講,高職院校的分布在地域上不平衡。依據往年招生計劃數據統計可知,河南省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盲目追求社會上的“熱門”專業,導致在二級專業類別中,旅游管理、市場營銷、計算機和語言文化等11個專業設置的院校平均在30個以上。對此,結合河南省產業結構省情及各地市經濟形態,河南省應該走高職教育集團化發展的模式,在專業建設上進行調整,加強河南省優勢產業——農林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在專業方向上表現為高效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儲藏、物流等農林產業鏈條所衍生的各行各業的人才培養。結合各高職院校實際特色及發展歷史,消減第三產業相關的院校和專業在招生規模,避免專業設置分散,專業集聚度和集中地交叉的現象,發揮學校整體力量,打造優勢專業,形成各學校不同的特色優勢專業,促進專業建設向專業內涵發展的轉型。
品牌作為現代社會組織無形價值的集中體現,其不可替代性、難以模仿性已及在培養顧客忠誠度、打造競爭優勢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現。高職院校在面臨各種內外競爭壓力之下,打造品牌是其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優良選擇。高職院校品牌化戰略可從四個方面入手:重視品牌設計、塑造品牌校長、鍛造明星師資、培養品牌學生。
第一,重視品牌設計。高職院校導入組織CIS戰略,完善學校理念識別(MI)、行為識別(BI)和視覺識別(VI)三大系統,塑造學校整體形象,謀求內外公眾的認同,增強師生的榮譽感與凝聚力。從學校的辦學定位、校園環境打造、價值觀認同、師生行為準則等各個方面逐一滲透。該項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方可實現。
第二,塑造品牌校長。校長作為高職院校品牌運營中的品牌CEO,在學校對外活動中肩負著品牌傳達的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校長品牌的塑造,需要借助高層論壇、各類會議、媒體以及恰當的公關活動,把學校的教育思想與辦學理念以及校長本人的學術權威進行傳播。一個校長的個人品牌是高職院校最佳的廣告與資源,是形成全體師生無上榮譽感的重要途徑。2012年,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借在本校舉辦“全國旅游院校導游服務技能大賽”的機會,通過網絡、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多種媒體,由其校長作為發言人,對其辦學理念、辦學定位、教育過程及取得效果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宣傳。
第三,鍛造明星師資。重組和優化原有師資隊伍,積極推進教師參加各類學術會議、技能培訓與教師技能大賽,通過師資“走出去”打響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同時,選拔出能夠代表學校教育水平的教師組成師資團隊,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包裝,通過形象設計,把其作為學校的明星推向社會;通過各種途徑與傳媒快速宣傳,進行集中推介。如河南大學的王立群通過百家講壇欄目,提升了個人知名度,也加強了學校的品牌影響力,高職院校也可以通過推出名師開設講座的形式快速推進學校品牌戰略的實施。積極扶持在校師資參加各類學術與技能交流活動,鼓勵教師本人參加專業技能大賽,通過大賽提升教師個人的知名度,同時發揮宣傳學校的積極作用。
第四,培養品牌學生。目前,針對高職院校所舉辦的各類技能大賽層出不窮,既有來自教職委的院校技能大賽,也有來自行業協會的職業技能大賽,同時也有教育管理部門的各類比賽。高職院校應該對比賽重視起來,通過組織學生參賽,既能加強與同行、業界的交流,也能通過學生取得的優異成績快速地提高學生、專業及學校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學生通過參賽獲得成績,有助于其就業途徑的拓展,加強業界對院校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