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西方政體主要有兩種形式,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不同的國家因為國情的不同和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因素,政體形式不同,即使是同一種政體形式,具體呈現方式也不同。如,英國和德國實行的都是君主立憲制,但是其內涵大不相同;美國和法國都是民主共和制,但是其具體運行方式和原則也不盡相同。正是因為政體內涵和運行方式多種多樣,政體中的各種機構關系復雜化,所以很難把握。以英、法、美、德四國為例,試圖對政體運行中的各種“關系”進行梳理,以期對廣大讀者有所裨益。
關鍵詞:西方政治制度;關系;發展
英國是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確立較早的國家,其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都具有“漸進”性的特點,經歷長期的斗爭,才逐漸完善。在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下,各種“關系”撲朔迷離,國王、議會、上議院、下議院、首相、內閣、政黨等各自的職責及其關系是重點,也是難點。
國王的地位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光榮革命”前,國王掌握國家的一切大權,議會對于國王處在從屬地位。“光榮革命”后,隨著《權利法案》的頒布,王權受到議會的限制,國王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利,此時的國王并非完全的“虛君”,雖然喪失了立法權和財政權,但是仍然掌握行政權。隨著內閣制的發展,國王逐漸退出內閣,內閣掌握行政權,國王真正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總的來講,國王和議會的關系,可用下面的一句話概括:革命前是國王的議會,革命后是議會的國王。
英國的議會分為上院和下院,下院是權力中心,主要由資產階級組成,議員由選舉產生;下院主要由貴族組成,由國王任命。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實際上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主要體現在議會是國家的權力中心,英國最為重要的選舉是議會選舉,政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也就是說政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就成為多數黨,隨后多數黨上臺組閣,該政黨的領袖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首相。同時按照英國的慣例,首相要經過國王任命后才能正式上任。綜上所述,內閣及其首相是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內閣的權利是議會賦予的,所以內閣需要對議會負責。但是英國的政體也體現分權制衡的關系,并非只是議會制約內閣,內閣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制約議會。如,當議會通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時,內閣就要下臺,或者是提請國王解散議會,重新
選舉。
美國在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上也創造了很多新的民主運作方式,如總統制共和制、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聯邦制等。美國政治運行的“關系”與英國不同。在美國的政治運行中涉及如下幾個機構:聯邦政府、總統、最高法院、國會、地方各州等。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實行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地方分權相結合,中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所以美國的州要比中國的“省”權力大。切記聯邦制只是一種國家結構組織形式,并不是國家的政體。
美國政治的核心內容是三權分立與分權制衡。三權分立主要體現的是把國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分別分給總統、國會和最高法院等不同的部門掌管,而“分權制衡”主要體現的是三個權力部門之間的制約關系。在美國的三權分立和分權制衡體制中,我們要重視以下關系:國會與總統的關系。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制,總統的權力很大,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總司令,但是因為美國實行的是分權制衡體制,所以總統并非國家權力中心,實際上,美國不存在國家權力中心,因為每一個權力部門都會受到其他部門的制約。這一點與英國不同,英國的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需要對議會負責,但是美國的總統不是議會選舉產生的,是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的,所以,美國總統不對國會負責,而是對選民負責。
與英國和美國相比,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似乎更加“艱難”。有人說,法國是近代各種政體的試驗場,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制,從帝制再到共和制等,法國人的斗爭精神,使政治的天平總是平衡不下來。直到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法國共和政體最終確立。那么,與英美相比,法國政體中有哪些不同的關系呢?關鍵是法國總統、內閣和議會之間的關系。法國的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總司令,但是法國的總統與美國的總統相比,權力小了很多,因為他是由議會選舉產生的,他發布命令還需要內閣部長的簽署才能生效,也就是說,法國總統行使權力要受到內閣和議會的限制和制約,總統和內閣要對議會負責。據以上分析,法國的政體既帶有英國政體的特點——內閣對議會負責,又帶有美國政體的特點——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但總體上法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共和制。
再說德國,馬克思說:“19世紀70年代的德國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并以警察來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可以說,與英法美等國相比,德國所建立的代議制是最不完善的代議制,可以說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代議制。這主要體現在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的“關系”上。英、法兩國都是行政機構對立法機構負責,美國是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分權制衡,總之,這三個國家都體現了代議機構的獨立。但是作為德國,皇帝和宰相作為行政機構控制了立法機構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立法機構實際上有名無權,所以馬克思才說德國是以議會“粉飾”門面。除了上述提到的關系之外,還要注意的是皇帝和政府首腦宰相的關系。宰相是由皇帝任命的,對皇帝負責,作為政府機構對皇帝負責,充分體現了德國皇權專制的特點。
理解和梳理近代西方國家各種政體中的各種“關系”是我們學習西方近代政體的關鍵,學習中要善于抓住核心問題,并逐一攻破,許多相關的附帶的問題便會豁然開朗。
參考文獻:
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王丙清,1964年2月出生,大學本科,就職學校:山東省鄄城縣第一中學,研究方向: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