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是個詩歌的國度,因此如何進行詩歌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除了要端正對古詩教學的認識,還應該明確古詩教學的內容,并運用適當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詩歌教學;教學方法
千百年來,古詩歌由于語言凝練生動、意境深遠、音韻優美和諧而膾炙人口,古典詩歌一直滋潤著我們的民族。而選入初中教材的詩歌,都是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語文中考中,考查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試題也成為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語文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全面感知詩歌呢?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點來進行突破。
一、對詩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詩歌的本身
1.對詩歌的作者和與詩歌有關的背景作必要講解,以有助于理解詩歌內容。我們常說“詩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孟子也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創作時的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使學生對詩歌及詩人有一個初步感知,為理解詩歌作好鋪墊。因此,了解詩人其人以及寫作詩歌時的社會時代生活背景,就能夠縮短學生和詩人間的情感距離,填補詩中由于語言表達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許多空白,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歌內容。
2.理解文字。詩歌教學中,詞匯的積累雖不是主要任務,但一些有礙于疏通理解的文字還是要作精要講解,以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這些礙于疏通的文字的確定,應先讓學生在自學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提出疑問,交由小組或集體討論,教師相機點撥,以加深學生記憶,也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為理解詩歌內容掃清文字障礙。
二、指導欣賞優美精彩的詩句
所謂優美精彩的詩句,主要指詩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現力的妙句。這些句子最能引發讀者情思,余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學習時,不能停留于理解詩句的意思,還要有更進一步的發掘。首先是重點分析優美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字,也就是詩人在行文中的“煉”字,如“海日生殘夜”之“生”,“誰家新燕啄春泥”之“新”,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達上的準確性和含義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詩句中的“妙語”,也就是詩歌中一些詞語間的奇妙組合,如“風吹雨”(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花濺淚”“鳥驚心”(杜甫《春望》),這些詞語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要啟發學生深入體會。
三、從賞析的角度來體味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對詩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哈姆萊特。”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一首詩的主題并非是絕對的唯一,學生的見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師完全可以鼓勵他們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師也要承認他們動了腦筋。倘使學生實在談不出自己的所悟,就應當指導他們利用豐富的圖書資源來探究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感情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經過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來的就不再是教師傳授的統一模式了。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提出疑點,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從而得出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結論。
四、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中的藝術形象,體會詩歌的意境
這對于初中生來說,是欣賞能力訓練的一種延伸。詩歌的意象和詩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理解,把這些意象進行組合,創造出一些有條理的生活圖景和畫面來,把自我融入詩歌中去,從而更好地體會詩人在詩歌中創造的意境,這是一種很好的欣賞能力培養方法。唐代詩人常建曾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這樣寫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講授這四句詩時,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想象來豐富詩歌的內容:清晨,我獨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開寺門,只見一輪初升的太陽掛在高高的樹梢之上,晶瑩的露珠在柔和的陽光下格外耀眼:一條彎彎的小路伸向遠方,在路的盡頭紅花綠樹掩映著古老的禪房……經過一番精心的構思之后,我們的腦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幾句簡單的文字所傳達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動的具體可感的圖畫。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如,詩人為什么獨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著這一思路繼續體味本詩,對詩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詩歌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類審美的集中表現,希望我們教師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實踐幫助學生重返詩歌樂園。
參考文獻:
趙立平,何政文.新課標下的古典詩詞教學探索[J].甘肅教育,2005(12).
作者簡介:馬驥,男,1980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勵志學校,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