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肖 李立軍
摘 要: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應用綠色生態理念,是目前我國水利工程的關鍵性要求。綠色生態河道的建設,能夠營造一種和諧水域,生態濱水岸線的建造,有利于河道生態指數與城市形象的提升,打造城市品質生活。文章系統性介紹河道治理工程設計中綠色生態理念的應用。
關鍵詞:河道治理;工程設計;綠色生態理念;應用
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使得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逐漸凸顯,各個地區積極落實經濟可持續發展觀,尤其是河道治理工程。由于建設水利工程的生態影響,進一步推進生態河道研究,以期能夠全面貫徹與落實生態水利理念[1]。目前,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應用綠色生態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各個環節貫徹綠色生態理念,對河道生態發展及其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性作用。
1 河道治理理念的更新
整治河道不僅要為排澇、行洪、航運以及灌溉等提供便利,同時還應該形成一種生態保護意識。由于近年來人們逐漸提高的環境質量要求,使得在整治河道時的生態因素逐漸突出。尤其是城市周邊河道水域,提出更高的河道生態要求,綠化美化、改善水質以及建設河岸景觀等,均為整治河道的重要內容。
河道治理工程中,一定要對河道自然生態特征予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態體系的構建,一方面必須確保河道自然流向,另一方面,還必須對河流和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協調。現階段,較為普遍的河道治理措施是構建自然河道,即:盡可能保留河流原有生物環境,保持自然原生態,就算是建設河岸景觀,也應該將自然形態體現出來。
2 治理生態型河道所遵循的原則
治理生態河道應該將維護生態環境當作治理河道的關鍵,生態要素與生態理念必須在河道治理始終體現出來。治理河道應該遵循的原則包括以下幾點。
2.1 統一性原則
河道治理之初,應該對河道實際生態狀況予以明確,并考慮河道左右岸與上下游的生物群體生存狀況,應該適時統一設計與規劃,保證各環節都可以突出生態因素。
2.2 融合性原則
從根本上說,河道和人們日常生活存在很大關聯性,治理河道就必須為更多便利提供給人們,保證河道能夠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應該增加綠化通廊,延伸河道水面,創設河道岸邊綠化帶,同時對水中岸邊生態環境進行有效協調,以進一步優化綠色生態系統[2]。
2.3 改善性原則
治理河道應該以改善河道現狀為目標。改善不僅為出發點,更被稱為歸宿點。關系到河道改善要素,不僅包括灌溉等因素,而且還關系到生態技術指標。第一為水質改善,第二為生氣生存狀況改善,第三為河岸景觀面貌改善。
2.4 美化性原則
所謂河道治理,其本質就是對河流從水底至河岸、從下至上的綜合性治理,疏通河流、清淤凈水、修復堤壩以及河岸護坡等實際施工,均必須嚴格遵循美化原則。河道水質的改善是美化,河岸景觀建設同樣是美化,植樹種草也是一種美化。通常生態河流美學因素比較豐富,天然河道景觀的保留,啟示就是美學觀點的綜合性體現。
3 河道綜合治理中綠色生態理念的應用
3.1 河道水質改善措施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改善水質是其重要內容,由于河道治理和周邊城市建設息息相關,所以治理河道對城市品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河道水質改善工程具體內容包括初期雨水截流工程、旱季污水截流轉輸工程以及補水工程等。
3.1.1 截污治污
一般情況下,旱季污水截流是通過河道河口對泵站予以提升,而初期雨水截流是通過河道兩側對截流箱涵進行敷設。截流初期雨水與旱季污水最終均為至河道干流截流系統,應該創建三個雨水處理池,以實現初期雨水處理,并將其設置于河道左岸,17.56m3左右的總調蓄容積。新創建的截流系統應該有效銜接大量污水及雨水排放口,采用限流井與截流井等措施,有效處理污水。同時還要進一步推進污水處理廠的科學、合理建設,使區域內大量污水及雨水處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加強水保工作,對河道垃圾予以及時性清除,對亂排錯接排水管網進行全面改造,盡可能減少河道污水排放量。
3.1.2 排水泄洪
很多河道都屬于暴落暴漲型河流,所以在河道治理中,汛期泄洪排洪仍舊是其第一要素,保證河道能夠安全泄洪排洪,此為治理河道的前提條件。截流處理初期雨水能夠使排洪壓力得到有效緩解,然而,河道治理還應該對一些極端情況進行綜合考慮,應該將泄洪排洪視為關鍵性指標來處理。
3.2 河岸治理綠色方案
通過綠色生態法治理河岸,改造硬質河岸,運用柔性材料在土坡上種植綠化,所種植的綠色植物包括黃金葉、小葉欖仁、四季桂花以及木棉等喬灌木。
河岸保護工程需要對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進行綜合考慮,應該和河道岸邊生態景觀保持協調一致。通過梯形斷面,將人行道設置在堤頂處,將親水平臺設置在堤下。通過斜坡銜接堤頂和親水平臺,依照平面范圍對坡度予以確定,通過草皮護坡。采用砼植草對親水平臺與護岸進行護坡。
3.3 改造河道景觀優化方案
河道治理工程重點規劃了河岸景觀改造,種植植物具體將其綠化本質體現出來,重視河道生態效益,通過豐富的植物群對人工群落景觀予以構造,和河水形成一種映襯,保證生態景觀的融合性與一致性。道旁樹、園路、親水平臺、人行道以及草坪等設計均錯落有致,可謂“綠水映清流,兩岸百花香”。此外,河道河岸景觀設計還重點體現區域文化因素。在挖掘河道文化內涵中,重視主流文化精神的體現,構建一種和諧統一的生態文化景觀,確保河涌文化品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4 治理生態河道的前景展望
治理生態河道,應該確保生態指標得以實現,并將開發和整治并重原則充分體現出來。在城市建設中,河道水域是其重要生存資源,生態治理河道水域,對人居環境的改善與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近年來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使得城市居民也不斷提升其環境要求,生態型河道的建設逐漸成為人們的統一愿望,尤其是城市周邊河道,對其實施生態建設,是我國河道周邊城市建設的關鍵內容。創建最佳人居環境,是現代城市與現代人的共同追求。目前我國一些城市生態型河道治理基本上已初有成效,城市得到優質水資源的滋潤,完善水域生態體系,河道景觀建設與綠化美化,將更多優秀旅游資源提供給城市居民[3]。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生態與水利是河道治理工程的兩大組成部分,且進一步升級拔高生態元素。河道治理注重人水和諧,將傳統水利工程功能單一且和生態保護失調的做法打破,以創建宜居環境、保持生態平衡視為關鍵性量化指標。治理生態河道的根本是將自然回歸理念體現出來,且追求水人天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侯英杰.城鎮生態河道建設中護岸型式及選擇[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1(2):188-189.
[2]丁琨,王永華,張薇薇,等.改進的層次分析法在合肥河道綜合治理項目投資決策中的應用[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45-146.
[3]朱昌明.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1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