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王希娟
輕傷害案件是指在故意傷害犯罪中,行為人采取暴力方法致使被害人組織、器官結構一定程度的損害或部分功能障礙,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輕微傷害的損傷。輕傷害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中,屬情節和處罰相對較輕的一種。今年以來,我縣故意傷害案件多發,2014年1-8月,我院受理故意傷害案件25起,其中以輕傷害案件居多。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事實清楚、有證據證明的輕傷害案件可以由被害人向法院自訴,但是在我縣,絕大多數傷害案件都走了公訴渠道,由此引發的一些問題值得重視和深思。
一、輕傷害案件的特點
1、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5起輕傷害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具有高中文化的僅1人,其余24人只有初中或小學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文盲。
2、青年人犯罪比例居高不下。青年人犯罪比例高達80%,這也與他們的年齡結構、心理特征和文化層次緊密相關。
3、犯罪嫌疑人大多為農民、無業人員或個體戶。從所從事的職業來看,25名犯罪嫌疑人中沒有在崗職工,均是農民、無業人員或個體戶,所占比例達100%。
4、犯罪主體中絕大多數系男性,女性犯傷害罪比例較小。在這25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中男性中青年據多,僅有1名為女性。雖然有為數不少案件的起因,是由婦女之間的矛盾引起,但是由于女性的個體特征和農村家庭成員結構所限,造成輕傷害后果的往往還是在家庭占主導地位的男性成員。
5、犯罪突發性強。大多數人在犯罪時都是一時沖動,就大打出手,在造成嚴重后果后,又不同程度地后悔,能夠積極進行經濟方面的賠償。
6、輕傷害行為多發生在熟人之間。雙方當事人的關系是比較親近的,他們或為鄰里關系、或為朋友關系、或位同學關系、或為同行關系,或為親屬關系。由于雙方當事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使產生矛盾糾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最終導致矛盾升級,釀成傷害案件。
7、附帶民事賠償調解率及自動履行率較高,被判處緩刑的比例逐漸提高。在審結的25起案件中,附帶民事部分成功調解率高達99%,最終會被判處緩刑。
8、輕傷害案件多為激情犯罪,具有偶發性。約有80%為突發性犯罪,犯罪嫌疑人一般沒有預謀,大多都是先由言語爭執,再到相互撕扯,終因一時沖動導致傷害后果。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不大,當事人事先沒有思想準備,事后大都認為不值得,具有強烈的悔罪表現。
二、故意傷害案件案件的原因分析
輕傷害案件多數是由民事糾紛引發,基本都是先有爭執,后發展成沖突。在產生爭執之時,犯罪嫌疑人往往沒有傷害他人的故意,只是隨著沖突的不斷升級,情緒失控,隨之發生傷害后果。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有:
1、法制觀念淡薄。處理問題能力差是輕傷害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他們往往缺乏法律意識,一旦發生糾紛或矛盾,首先想到的不是通過協商、調解或者利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而是意氣用事。
2、鄰里矛盾處理不當引發糾紛。部分當事人不能正確處理和對待鄰里糾紛,出現矛盾不能通過協商和調解及時解決,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誤會和積冤越積越深,致發生傷害案件。
3、暴力文化侵蝕青少年的思想。目前很多影視、文學作品、電子游戲以崇尚暴力為主題。受此影響,很多青少年性格暴躁,把暴力當作征服別人、樹立威信、取得社會地位的手段。調查中發現,輕傷害案件中16歲到39歲年齡段的犯罪嫌疑人占很大比例。
4、基層工作人員定紛止爭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強。農村輕傷害案件大部分發生在親朋、鄰里之間。該類糾紛如果能得到及時、妥善處理,就完全可以化解矛盾,避免傷害案件的發生。如黃垂喜故意傷害案中,嫌疑人與被害人是鄰里關系,兩家因土地糾紛問題長期不和。村委會人員責任意識不強,不愿得罪其中任何一方,導致雙方矛盾一直未解決。今年春天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雙方再次因土地糾紛發生爭執,繼而相互毆斗,后被害人被鐵锨打成輕傷。
三、輕傷害案件處理的現狀
雖然輕傷害案件可以自訴,但司法實踐中大量輕傷害案件都走了公訴途徑。而從案件的處理情況來看,程序較為簡化,量刑普遍較輕。
1、注重打擊和懲罰犯罪,忽視訴訟經濟、效率原則。當前許多人,在對自訴案件的認識上,認為刑事案件,無論輕重,都應當通過公訴程序,以最大限度的打擊和懲罰犯罪,自訴案件對犯罪嫌疑人無論從程序上,還是實體上,都會大大降低刑罰的震懾力度,難以切實地預防犯罪。片面地強調對犯罪的打擊,忽視了訴訟經濟、效率原則,導致訴累。
2、片面追求案件移訴數量,不惜浪費訴訟成本。在公安機關的考核指標中,有一項是移送審查起訴數。為了完成考核任務,公安機關將多數應當自訴或調解成功、危害不大可以作撤案處理的輕傷害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導致大量的輕傷害案件進入公訴程序。
3、被害人選擇自訴的途徑不暢,其權益難以得到保護。一方面由于自訴人舉證責任大,因而舉證不力、勝訴難的現象較為突出,造成被害人愿意走公訴的途徑;另一方面在案發當時,派出所介入后,就直接立為刑事案件,而當事人對相關法律規定不了解,也就無從談起自己提出訴訟。
4、調查取證工作不到位,輕傷害案件質量和效率不高。由于輕傷害案件數量較多,案情不復雜,因此在偵查階段得不到足夠重視,加之輕傷害案件本身的特點,在證據方面存在較多問題:(1)單人作案時,證人少,且相當部分證人因為與當事人雙方均有利害關系或者熟悉,而不愿意出面作證;(2)證據種類少,絕大多數案件僅限于證人證言,難以固定,容易翻供或者是出現假證;(3)在多人引起的輕傷時,很多情況下難以查清直接致害人。一般情況,如果犯罪嫌疑人認罪態度較好,并取得被害人諒解的,案件進展就較為順利。然而一旦證據發生變化,在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就變得相當棘手,有些證據因為時過境遷,難以補查;(4)案件證據大多是言辭證據,證人的作證水平和素質不高,導致本來簡單的案情變得復雜,而訴訟時效的延長,勢必使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既浪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又不利于矛盾的解決。
5、從審判結果來看,輕傷害案件判刑較輕。有98%的輕傷害案件被判處緩刑。此類案件經公訴部門審查提起公訴后,除2%左右的案件,因為被告人不認罪,或因為被告人不積極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外,其余均被法院判處緩刑。且絕大多數案件在結案前,被告人都得到被害人的諒解,被害人的損失通過調解得以賠償,并提出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由此可見,此類案件走公訴程序意義不大。如果在偵查階段就積極進行調解結案,既能節約訴訟成本,又能進一步緩合雙方關系,真正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四、 處理輕傷害案件的建議
對于輕傷害案件的處理,應當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弄清案情,分辨是非,處罰犯罪;二是調處矛盾,最大限度地促進當事人之間的和解。因此,從訴訟經濟、效率原則出發,不宜全部毫無區別地一味提起公訴。
1、對于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輕傷害案件由公安機關做調解結案。一是經法醫鑒定結論為輕傷害,雙方當事人對此均無異議的;二是雙方當事人系工友、同學、同事、鄰里、朋友、親屬關系;三是當事人雙方主動申請調解處理;四是雙方以民事賠償方面達成協議;五是犯罪嫌疑人無前科劣跡,系初犯、偶犯。
2、對事實清楚,證據確實,情節較輕,危害不大的但不具備上述所有條件的輕傷害案件,公安機關應以調解為主,并可以輔之行政處罰。調解不成,可告知當事人到法院自訴。
3、對事實清楚,證據確實,但致害人有較重罪過的輕傷害案件,當事人雙方雖達成調解協議,公安機關也應給予致害人以治安處罰。
4、對確實需要經過偵查,才能查清案件事實的輕傷害案件。如公安機關已經查清案件事實,而致害人愿意賠償被害人損失的,公安機關可作撤案處理;對嫌疑人不愿意賠償被害人損失的,公安機關可將案件移交審查起訴。在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期間,致害人又同意賠償被害人損失,而被害人也同意不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檢察機關可作不起訴處理,或將案件退回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作撤案處理。對在審查起訴期間仍拒不賠償被害人損失的,檢察機關應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5、對不計后果,動輒行兇傷人的累犯、慣犯,或者持械多次打擊人體要害部位的,則不能僅以其傷害程度來論,而應以其對社會的危害性來論。對這類犯罪,應依法走公訴程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