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在全國大學生村官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嚴把入口,好中選優”,要“進一步優化大學生村官的隊伍結構,切實提高大學生村官整體素質”。
未來2~3年內大學生村官將由現在的22萬人降至15萬人左右,由原先“一村一名”目標改為覆蓋1/4的行政村。這是中組部首提大學生村官要“適度規模”。此次控制大學生村官總量,意在嚴把大學生村官的門檻關,提升大學生村官的質量。
目前大學生村官隊伍確實存在人員結構不太合理,表現在女多男少;非中共黨員干部多,黨員和學生干部少;普通院校多,重點院校少的問題。部分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表現上也與最初的預想有很大差距,有的沒有融進農村,不合村,也有的被鄉鎮或縣直部門違規借調,長期不在農村。
而大學生村官在服務期滿了后,這一龐大群體的“二次就業”問題開始凸顯,成為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按規定,大學生村官如果未能進入“村委”會,在一個村的服務期限一般為2年。2年后,這一群體面臨“二次就業”。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張希賢認為,正是大學生村官“2年之后的出路問題,逼得我們不得不考慮控制規模。”
根據政策,大學生村官在期滿后,若選擇考研深造、考公務員或者定向求職都有優先或加分。但實際情況是,畢業生越來越多,大學生村官很難考上公務員,加分優勢不明顯。下村工作幾年又使他們脫離了專業,考研和求職也會更難。
天津市武清區下伍旗鎮大學生村官楊代顯表示,一些人因為顧慮出路,在任期里一直都“心里不踏實”,整天抱著復習資料準備“國考”,沒法好好為村里干事兒。
大學生村官選聘是組織行為,若解決不了他們的二次就業,將來搞不好就是很大的社會問題,繼續擴大規模,相當于是在人為地制造矛盾和增加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胡躍高希望,中央在控制大學生村官數量的同時,能夠給予大學生村官更高、 更好的服務,各地在落實政策上也應提高水平,保證好的制度施行能有好的效果,讓大學村官更安心地在農村扎下根來。胡躍高解釋,這次在崗大學生村官規模減少7萬人,更多是一次技術性的微調,并不是原則性的調整。大學生村官政策的最新調整,是“先把細節做好,質量提高”。隨著各地政策進一步完善,未來“一村一個大學生村官”,甚至“一村十個個大學生村官”仍是中國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的目標。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需要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來參與。
(察時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