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對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著力挽狂瀾之攻勢。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
關鍵詞:語言;運用;積累
現在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十分重要,探悉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的策略如下。
一、在閱讀中積累和運用語言
閱讀要以讀為本,要有目的,有效果地讀。讀的指導和訓練要有層次,要讀有所悟,讀有所思,讀有所為。讀出課文的人生哲理,讀出個人感受,明事理,辨是非,讓讀者與文本語言對話,情感共鳴,態度相融。這樣的閱讀,才能在表達中釋放出語言特有的魅力。
理解是積累和運用語言的基礎。很多教師在一些疑難處,甚至是關鍵處,都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意思,讀出體會,讀出韻味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積累”,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總目標”中又提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積累”已成為語文教學重要的目標之一。
二、在生活中積累語言
一個人的生活經驗是發展語文素養的前提條件。就作文而言,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因此,語文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更要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目前,積累生活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現在的學生生活積累并不富有。這使他們很難理解那些內涵豐富的文字材料,影響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削弱了積累的欲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兒童觀察自己的生活,觀察自己和周圍人們的日常活動,擴展兒童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幫助學生積累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三、要積累古典詩文,同時要重視現代信息的傳輸
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的積累應該區別于過去私塾時代的背誦,因為學生面對的文化語境已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中國曾經是詩的國度,“不學詩,無以言”。出口言詩,是當時文化人的“集體無意識”,相沿下來,知識分子言談、交往、抒情、論政,都離不開詩,或者引用詩或者創作詩。在這種環境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是可能的。而現在,大眾傳媒文化占據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如果不作引導,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古典詩文,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現在的語文教學在注重傳承的同時,應該賦予古典詩文以新意,注重聯系實際,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要重視現代信息的傳輸,盡可能地反映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和表達的愉快,引導他們主動閱讀,廣泛涉獵,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積累。
四、要重視積累,更要重視運用
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積累從內容上說,應該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能讓他們怦然心動、會心一笑的內容。從要求上講,記憶一些名言警句,對一些經典名篇有所印象就夠了。我們要引導學生積累的東西必須讓學生真正理解了,領會了,盡可能地用過了,才有可能積淀為他們自己的東西。因此,要努力為學生創設運用語境。如通過一些活動,展示一些場景,讓學生說說聯想到的警句名言;帶領他們置身蒙蒙春雨中或是爛漫的春花中,讓他們說說想到的有關詩句,這比單純地讓學生死背名言、詩句要有效得多。
語言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厚積而薄發,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更充分、更恰當地運用祖國的語言,在表達中演繹中國漢字的魅力。
作者簡介:白秀榮,女,1963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吉林省長春凈月潭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