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新一代生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教師可以從創設情境、明確目標、讀悟結合、練評結合這幾種途徑來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朗讀;小學生;途徑
朗讀的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朗讀加強指導,使學生能有滋味地讀、恰如其分地讀,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朗讀的實效性。
一、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在朗讀課文時,老師應該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創設情境。如,教學《精彩的馬戲》一課時,先根據課文內容逐一展示幾幅連環畫,讓文章的內容在畫面中呈現,讓學生進入畫面的情境中去,同時讓學生朗讀相應的段落。然后提出:“我們把這幾幅連環畫看作是一部動畫片,誰愿意給這部動畫片配音?”這么一來,學生讀的勁頭馬上就來了。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漓江兩岸的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學生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以及濃厚的興趣展開朗讀,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
二、明確目標,讀有實效
課堂上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后,更要給予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自讀。為了避免學生泛讀、走過場,要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提高朗讀能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提出“讀”的具體目標:
1.初讀課文。這一層次要求學生正確地讀,正音正字,理解字詞,感知整體。
2.細讀課文。這一層次要求學生進行明義性的朗讀,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3.精讀課文。這一層次側重表情朗讀,從研究文章的精華之處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逐步進入情境,介入角色,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
以《林海》為例,可以提出這樣的朗讀要求:(1)細聲輕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查字典找出正確讀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正確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2)朗聲通讀全文,讀懂詞、句、段,看作者圍繞大興安嶺這個“悅耳”的名字,怎樣描述它的嶺、林、花的特點,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3)有感情地精讀課文,摘錄文質兼美的文段反復讀,看作者如何展開豐富的聯想,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練評結合,促進發展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采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等。
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評讀是不可缺少的。課堂中,教師常用“賽”的方式組織朗讀教學,如小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賽,就有評。評議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學生的主體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體地位之后才漸漸形成的,有了主體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發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養成欣賞學生看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方法的習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是學生讀出真情實感的,能準確理解和表達朗讀內容的,都應該給予肯定。教師不要只是強調某個字詞該讀大聲或是讀小聲,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導。
總之,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只有讓學生掌握合理的朗讀方法,創設豐滿、生動的情境,明確目標、讀悟結合、練評結合地開展朗讀,才能緊緊扣住情感變化的主線,感情朗讀才會變得既富有感情,又有靈氣和創新性。我們才能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讀書境界:“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
作者簡介:齊輝,男,1971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陳坪中心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