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嵬嵬
(華中科技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從1980年開始,嚴格執行的計劃生育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較之八十年代初,目前中國的人口構成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7年聯合國專門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低生育問題,此時中國已經被視作生育水平低于更替水平國家之一。在這一時期的人口學領域,學者討論最多的中國人口問題集中在生育率上。然而,其他問題也日漸顯著。問題之一即是近年來,中國出生性別比不斷提升,根據歷次普查、“小普查”和其他統計數據,中國1982年出生性別比為 108.47,1987年為 110.94,1990年為 110.30,1995年為 115.60,2000年為 118.59,2005年為118.59,2010年為118.06[1](P66-72),從這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已經十分嚴重。
出生性別比失衡不僅僅帶來人口結構的變化,還將對經濟、社會、安全、政治等領域產生諸多影響。對這一現象的原因和后果的分析日益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其中,與此密切相關的“光棍”、“剩男”更成為日益凸顯的社會熱點。根據姜全保、李樹茁[2](P220-222)的預測,到2020年,20-50歲年齡段男性過剩2000多萬,這一結果在多種預測方案下保持穩定。該研究數據也得到了國外學者的研究支持[3](P119-140)。如果2000年后出生隊列保持2000年性別比,2050年婚姻市場上男性將比女性多5970萬人,五名男性中就有一人單身。相比之下,1985-2000出生性別比偏高只是帶來“中度擠壓”,還沒有使光棍比例明顯上升。
作為一個集體的光棍數量稱之為過剩男性人口。影響過剩男性人口的因素包括出生性別比、男女生命表、出生率等。中國失衡的出生性別比與偏高的女孩死亡水平推動了光棍數量的增加[2](P77)。在本文中“光棍”用以指稱沒有結婚的成年男性,指22歲及以上年齡的男性。一般35歲以上未婚男性可以視作基本喪失結婚可能[4](P97-104),50歲尚未結婚為終身未婚[2](P219)。光棍可以分為自愿型光棍與非自愿型光棍。考慮已有文獻表明白頭偕老仍是主流社會推崇的核心價值,本文假定所有光棍都是后者。婚姻對于收入的影響是勞動經濟學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將考查高性別扭曲下產生的大量“光棍”將如何影響福利水平。這對于考查未來中國勞動力的質量有重要意義。
經濟學不僅僅是研究財富的科學,它還關注人們的幸福感。甚至當我們探索人類經濟行為的本源時,我們發現獲得財富也是為了提高幸福感。所以,只分析光棍們的收入并不足以刻畫其幸福感,如果我們考慮婚姻關系本身對幸福感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可能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顯著降低幸福感。本研究就是為了探討這個問題而產生的。
生活滿意度,又稱幸福感,它的研究在國內起步較晚。主要研究者包括田國強、彭代彥等[5-6]。而在國外學術界,關于幸福感的經濟學研究由來已久。2003年召開了“經濟學中的幸福悖論”國際會議,會上主要學者的論文收集于《經濟學與幸福》一書。對于幸福的定義存在兩類明顯的分歧,第一類采取主觀定義,認為幸福在于避免痛苦和尋找快樂。這是伊壁鳩魯式的傳統。第二類采取客觀定義,認為福利在于人類潛能的實現。在第一類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邊沁、功利主義、效用論等思想的傳統,這也是現代經濟學使用“幸福”這一術語的暗含定義。而在第二類定義的一個現代版本是Sen的“能力方法”。事實上,對于幸福的客觀定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傳統,這一傳統將幸福與某種公認的價值、權利相聯系。為了避免在解釋上的模糊,本文的實證同時使用主觀定義和客觀定義結合的方法。在下面所做的四個實證中,第一第二個可以視為主觀定義,第三第四個可以視為客觀定義。
由于幸福感的宏觀數據難以獲得,不同地區間的幸福感難以比較,本文只能利用微觀數據,考察光棍群體與有婚姻關系群體在幸福感上的不同。在“中國知網”中,筆者沒有搜到專門定量研究光棍團體幸福感和性行為的文章。然而已有文獻從理論上,或者通過案例分析推斷光棍的幸福感較低,面臨著更多的性壓抑,特別在部分農村地區,光棍們的精神文明狀態明顯較低。在姜全保與李樹茁[2](P114-141)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光棍們喪失勞動興趣、缺乏生活動力,以至壓抑變態的悲慘經歷。然而還缺乏定量化研究光棍群體幸福感與性行為的文章,本文旨在彌補這一缺陷。
本文旨在對比收入與婚姻對幸福感的量化關系,采用CHFLS數據庫。下面,先就該數據庫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根據其官網的說明,“中國人民健康狀況和家庭生活調查”(CHFLS)調查由芝加哥大學/NORC、人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聯手進行。調查于1999和2000年于中國18個省級行政區進行,主要集中在中東部。由于認為中國正處于性革命的前沿,該調查旨在記錄當代中國性行為,數據反映的信息包括受訪者的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基本經濟狀況和各種其他與性有關的信息。欲了解詳細信息可以參見其官方網站(http://popcenter.uchicago.edu/data/chfls.shtml)。在 CHFLS 數據集中,所有適婚年齡男性(22歲及以上)有1829人,其中可以用編號hy04的問題將適婚年齡男性人群分為有婚姻關系與沒有婚姻關系兩類,并設計新變量Marriedi予以表示。hy04問題,即“您現在的婚姻狀況是下列哪一種”共有六個選項。本文將其中“從來沒有結過婚,而且沒有同居”、“離婚”、“對方去世”三項視為沒有婚姻關系,married賦值為0。其中“只結過一次婚”、“再婚,或者多次結婚”、“住在一起(同居),還沒有領結婚證”三項視為有婚姻關系,Marriedi賦值為1。該問題無省缺值。本文將同居選項視為有婚姻關系,主要考慮到同居有可能發展為結婚(領證),而且同居也能部分起到傳統婚姻的作用。當然在之后的研究中,也可以將同居剝離出來,考察結論的穩定性。
首先考察婚姻對愉快感的影響。編號JK20問題是“總的來說,最近12個月以來,您覺得自己生活得愉快嗎”,此題有四個定序選項“1非常愉快”“2比較愉快”“3不太愉快”“4很不愉快”。本文將對這一題的回答視為因變量Pleasurei,用于衡量采訪對象的愉快感,得分越高愉悅感越低。回歸以下模型:

這里的Pleasurei如上文所示表示個人愉快程度。Marriedi如上文所示表示婚姻關系。∑Xi代表其他控制變量,如地區、教育程度等。εit代表隨機擾動。使用累積比數logistic回歸。
結果如表1所示。第一列為直接回歸。第二列控制了教育。第三列控制了教育、地區。第四列控制了教育、地區、是否有工作。從回歸結果看,婚姻對于增強愉快感的效應十分顯著,且穩健。

表1 主觀愉快感與婚姻關系(部分變量省略)
在控制了收入后,結果依然穩健。見表2,收入增長能顯著改善男性的愉快感。在數值上婚姻關系相對于無婚姻關系的價值,相當于月收入增長3000元。

表2 控制收入后的主觀愉快感與婚姻關系(部分變量省略)
然后考察婚姻對情緒低落的影響。編號jk17問題是“最近3個月來,您是不是曾經感到情緒低落、心里發悶、垂頭喪氣”,此題有三個定序選項“1經常這樣”“2有時這樣”“3從來沒有”。本文將對這一題的回答視為因變量Distressi,用于衡量采訪對象的情緒低落程度,得分越高,情緒低落越少。回歸以下模型:

這里的Distressi如上文所示表示個人情緒低落程度。Marriedi如上文所示表示婚姻關系。∑Xi代表其他控制變量,如地區、教育程度等。εit代表隨機擾動。使用累積比數logistic回歸。
結果參見表3。第一列為直接回歸。第二列控制了教育。第三列控制了教育、地區。第四列控制了教育、地區、是否有工作。從回歸結果看,婚姻對于減少情緒低落的效應十分顯著,且穩健。

表3 主觀情緒低落與婚姻關系(部分變量省略)
在控制了收入后,結果依然穩健。見表4。同時, 收入在降低情緒低落也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表4 控制收入后的主觀情緒低落與婚姻關系(部分變量省略)
下面考察婚姻對于購買性服務的影響。本文根據“被訪者有沒有為了跟別人過性生活出錢給對方(或者給對方某種好處、利益)”的回答設計一個二分變量Paidsexi,當它的值為0時代表沒有購買過性服務,當它的值為1時代表購買過性服務。去掉省缺值后,考察以下模型:

這里的Paidsexi如上文所示表示個人愉快程度。Marriedi如上文所示表示婚姻關系。∑Xi代表其他控制變量,如地區、教育程度等。εit代表隨機擾動。使用probit回歸。
結果見表5。第一列為直接回歸。第二列控制了教育。第三列控制了教育、地區。第四列控制了教育、地區、是否有工作。這四列均顯著且穩健,說明婚姻都能顯著降低購買性服務的可能性。

表5 購買性服務與婚姻關系(部分變量省略)
在控制了收入后,結果依然穩健。回歸結果見表6。相反,收入增長能顯著增加男性的購買性服務的可能性。婚姻關系對于降低男性購買性服務的能力相當于每月減少2000余元。

表6 控制收入后的購買性服務與婚姻關系(部分變量省略)
下面考察婚姻對于性壓抑的影響。這里使用數據庫中生成的masturb項來衡量,該變量值越大,說明性壓抑越嚴重。去掉省缺值后,考察以下模型:

結果見表7。第一列為直接回歸。第二列控制了教育。第三列控制了教育、地區。第四列控制了教育、地區、是否有工作。這四列均顯著且穩健,說明婚姻都能顯著降低性壓抑。在控制了收入后,結果依然顯著且穩健(如表8所示)。

表7 性壓抑與婚姻關系(部分結果省略)

表8 控制收入后的控制收入后的性壓抑與婚姻關系(部分結果省略)
本研究發現,即使在控制了收入的情況下,光棍們依然表現出更多的低落情緒,更少的愉快感,他們需要購買更多的性服務,感受到更多的性壓抑。結論支持了已有理論。究其原因,幸福感的生成并不完全取決于收入的多少,還與其扮演的社會角色有關。對此我們可以從心理學家那里得到解釋。心理學家認為“夫妻直接的親密關系—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能帶來積極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即使是在控制了結婚前的個人幸福感之后,研究也發現了已婚者抑郁變少的趨勢”,婚姻促進幸福感的路徑至少有兩個:第一,“已婚者更可能享受一種持久的、支持性的、親密的人際關系,且更少地感到孤獨”。第二,“婚姻提供了配偶和伴侶的角色,這可以提供自尊的額外來源”,有利于提高對自我的評價[7](P441)。毫無疑問,對于這樣一類人口我們應該給與更多的關注。對于相關的問題,如有關外籍新娘[2](P163-171)、養老的問題也應做出更多的研究和盡早擬定解決方案。
[1]石人炳.我國出生性別比變化新特點——基于“五普”和“六普”數據的比較[J].人口研究,2013(02).
[2]姜全保,李樹茁.女性缺失與社會安全[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Poston D L,Glover K S.Too many males:marriage market implications of gender imbalances in China[J].Genus,2005.
[4]楊雪燕,伊莎貝爾?阿塔尼,李樹茁,等.中國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自慰行為——基于性別失衡背景的研究發現[J].人口與發展,2011(3).
[5]彭代彥,藺全錄.激勵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對高校教師的案例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8(03):104-106.
[6]彭代彥,吳寶新.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與農民的生活滿意度[J].世界經濟,2008(04):79-85.
[7]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