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明 張棉好
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要依據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地區性差異,積極推動初中后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構建、完善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共發展,與其他教育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由此,我國社會各界開始積極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和我國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明確提出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滿足社會大眾終身學習需求與市場需要,和勞動力就業緊密結合,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形成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用“大力發展”來表述我國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還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構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發展、個體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形式之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揮著不同的功用。隨著我國社會全面改革步伐的加快,構建具有新時期特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服務經濟、社會和個體的可持續發展,既是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外在期盼,也是職業教育自身提升吸引力、疏通發展渠道等的內在需求。新的時期,國家高層和社會各界都逐步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這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如何把握新的機遇、克服當下職業教育的欠缺和迎接時代提出的新挑戰,也是職業教育能否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
目前,我國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主要存在中高職銜接不暢、普職溝通困難、學制體系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出于社會經濟各領域改革和職業教育自身轉型的需要,構建具有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體系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期盼。在此背景下,國家高層、社會各界等都通過頂層設計、教育改革等多元化途徑來改善以往職業教育體系的欠缺,這就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國家頂層設計重視,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擺在了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自2011年始,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部開展了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國家專項規劃,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等一系列戰略規劃,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納入國家專項計劃,從國家層面思考、定位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這不僅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統一了各部門對于職業教育的認識,也為構建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和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了充分條件。
2014年2月國務院關于“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常務會議,強調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增加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開辟多元通道來促使中高職間的銜接、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不斷推動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現“三對接”,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興辦和改革,探索多方位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強化職業教育規范發展的政策支持和監管保障,確保職業教育充足的發展動力。從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國家專項規劃到國家政府戰略層面對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強調,促使了社會層面對于發展職業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推動了社會各界對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思考,這便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樹立了國家層面的標榜意識,從而強化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時代意義,為職業教育創造了發展機遇,營造了改革氛圍,提供了轉型條件。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還引起了2014年“兩會”代表的重視。其中,民盟黨派就職業教育的招生制度、中高職銜接民辦高職經費保障等問題,通過與臺灣地區的比較來為大陸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獻言獻策,并且推動這些建議在國家頂層設計的參考下上升為國家意志。綜上所述,不管是國家和政府層面的重視與倡導,還是社會各界通過高端途徑的建議,都體現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高校轉型改革,提升受教育者學歷層次,增加職業教育吸引力。針對我國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和職業教育缺乏本科層次的問題,教育部副部長魯昕3月23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在我國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有條件的高校需要通過轉型來成為應用技術型大學。這將使我國職業教育的學制體系更加完善,更加適應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接受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既可以滿足受教育者學歷方面的需要,為今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奠定基礎;也可使得畢業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優秀技能型人才。這不僅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緩解我國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3.高考形式改革,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多元立交橋逐步形成。據相關數據統計,近幾年來每年從中高等學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畢業生總量在1700萬人左右,而畢業生就業技能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卻日益突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迫切需要通過高考的分流來培養技能型人才,以此來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指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第一種高考模式是技術技能人才(包括三類人才,第一類是工程師,第二類是高級技工,第三類是高素質勞動者)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第二種高考模式就是現在的高考,即學術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分開進行。應用技術型本科的設置和高考的改革促使職業教育內部各個層次有效銜接和暢通,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類型。與此同時,促進了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各個層次的流通,這就為構建多元立交橋,全面實現我國職業教育各層次之間的通暢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有效溝通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全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功能體系、學制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都顯現出一些新的特征。
1.全方位、立體式職業教育功能體系的凸顯。現代職業教育的功能體系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革和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也在不斷進行自我調適,從而能夠滿足社會和個體持續發展的新需要。全方位的特征主要表現在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形成了區別于以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一般意義的功用,具體表現為:政治功能,培養公民形成現代化的公民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政治信仰,在推動我國民主化水平不斷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經濟功能,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調整專業設置,根據我國的產業發展規劃,制訂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新的專業設置計劃,使得職業教育專業設置逐步貼近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從而提升職業教育適應市場需求的主動性;文化功能,利用職業教育學徒制等途徑,積極探索職業教育在我國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中的具體效能,通過自身的獨特性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服務。立體式主要表現為促進個體持續發展方面的特征,隨著學習型社會的逐步形成,終身教育的理念日益影響人們日常的學習、生活,傳統職業教育對于個體的功能較多關注個體一次性就業的能力,而對于個體持續發展所需要的良好職業素質、學習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創業能力等方面缺少關注。在我國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以人為本”受到社會各領域的推崇,因此職業教育在促進個體具備持續發展能力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始終為個體的更好發展服務。
2.多元立交的職業教育學制體系的構建。當下職業教育的學制體系存在普通教育進入職業教育易,而職業教育進入普通教育難;職業教育缺乏高職以上更高層次的教育形式,被社會稱為“斷頭教育”;中職和高職之間銜接不暢等一系列問題。高考的改革以及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立,有利于解決我國職業教育缺乏高層次教育形式的現狀,在促進職業教育各層次之間有效銜接的同時,推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溝通。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可通過建立彈性學制與學分轉換制度,促進中職和普高學生之間自由的流動;通過設置第四級教育形式,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良好轉換,減少由于大部分學生來自于普高而在高職課程中開設中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踐課程,從而造成課程資源重復的現象;通過設立應用技術型大學預科班、非預科班,滿足不同生源的學習要求,設立培訓部來提升普通本科畢業生通過技能培訓使其獲取功能崗位的能力。各項措施的不斷實行使得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所需的多元立交逐步形成(見下圖)。

現代職業教育學制體系圖
3.“重技能輕學歷”社會氛圍的營造。“唯學歷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各行業選拔人才的重要特征,使得職業教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遭遇“冷落”,處境尷尬。在這種崇尚學歷的社會氛圍下,招生難成為職業教育辦學的頭等難事,職業教育成為低普通教育一等的教育層次,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吸引力而“不受人待見”。經濟社會的全面改革,使得現代化建設中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求職者的技能配備逐步在職場上凸顯出優勢,促使人們對于高技能人才進行重新審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強調:“要發展與市場相匹配的職業教育、培養與市場相匹配的職業人才,形成‘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國家高層的倡導和社會用人單位對于高技能人才的不斷需求,使得“重學歷輕技能”的社會氛圍逐步改善,推動了“重技能輕學歷”社會氛圍的逐步形成。
4.職業教育類型觀的逐步形成與學科地位的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是促進個體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教育類型,但是由于其發展歷史較短,以及其實踐性和功利性的強化,導致科學性和人本性未能凸顯,至今未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而只有提升職業教育的學科地位,才能使其在促進自身發展和社會地位提高方面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自身固有的特性使得人們逐步意識到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本質性的差別,通過高考的改革、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建立,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由從屬關系逐步向并列發展關系轉變。社會各界的學者也逐漸改變以往在普通教育基礎上來尋求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支撐的做法,使得職業教育自身的專業理論建構得到發展,從而推動職業教育的課程論、教學論逐步顯現出自身的特點,使得職業科學逐步成為職業教育的基準科學理論。職業教育類型觀賦予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逐步趨同的學科地位,與以往相比,必然是提升了職業教育原有的學科地位。
由于當下我國職業教育在管理體制、法律保障體系、辦學體系等方面還存在各種問題,使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適應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升級、凸顯學習型社會的特征和終身教育理念、促使個體持續發展等方面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1.科學有效、統一協調的管理體系亟待形成。以往的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條塊式管理的特征很明顯,表現為職業高中和高職由教育部門管理,而中職和職業培訓由勞動保障部門管理;教育部門負責學歷證書的管理,勞動部門負責職業資格證書的管理;教育事業費由財政部門管理,教育基本建設費由發改委管理。這種多頭管理的現象不僅容易造成管理責任不明確、管理效率低等問題,更增加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阻力。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逐步深入,職業教育內部各層次之間的銜接更加順暢,這就急需構建科學有效、統一協調的管理體系來管理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各項事務。
2.完善、明確的法律保障體系亟待建立。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都有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法律規范來保障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如德國制定了《聯邦職業教育法》《州學校法》《職業教育條例》等一系列完備的法律保障職業教育發展。我國當前支撐職業教育的專門法律僅有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其內容多是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原則性規定,實際性的、操作層面的規定少之又少。同時,法規的具體內容較陳舊、單一,未能進行及時的更新和補充,如對高職發展過程中的招生、專業設置等具體內容均未做出明確規定。國家現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而以往的法律對于辦學主體的規定僅限于境內主體進行非營利性的教育,這明顯與當下的時代需求相矛盾。因此,構建促進校企合作、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教育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專門法律,及時更新以往職業教育法律法規中與當下發展實際相背離的內容,使我國職業教育法律體系更加完善、明確地指導各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3.本土化和國際化人才評價機制亟待完善。我國職業教育早已由規模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職業教育人才質量問題。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確保技能型人才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嚴格的、統一管理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使得不同等級的技能型人才都能真正掌握實際的技能與理論知識。我國職業教育管理條塊化,使得職業資格考試中買賣證書、形式培訓等不良現象層出不窮,導致技能型人才的實際技能配備遠低于國家指定標準。因此,構建符合國家實際的職業資格證書框架體系,是實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還應推動職業教育逐步與國際接軌,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準,也是提升我國整體人才素質的重要要求。總之,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不斷促進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我國職業資格標準與國家化標準的對接,使得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國際化水準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