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常勇
能源類設施“鄰避”現象:
新建核能發電廠、火力發電廠、煉油廠與石化工廠等所致
廢棄物類設施“鄰避”現象:
新建垃圾處理焚化廠、污水處理廠等所致
社會類設施“鄰避”現象:
新建特殊交通設施、火葬殯儀、精神病院等所致
別動我家后院
如何應對“鄰避”現象,處理“鄰避”矛盾,避免“鄰避”沖突,成為一個地方能否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待解難題
法國有句名言:“改革很好,但最好從鄰居家開始。”
享受好處,不擔損失,這就是“鄰避”效應的體現。
所謂“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是指某地居民因擔心公共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負面影響,從而產生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進而采取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
比如垃圾問題——“垃圾圍城”是城市發展的心病。用填埋方式處理,既占土地又污染。用焚燒方式處理,既能發電又清潔。
“垃圾焚燒好不好?”
“當然好。”大家異口同聲。
“那如果廠址選在你家門口,你愿意嗎?”
很多人立馬臉色陡變:“為什么要建在我家門口?為什么不建在別處?”
“鄰避”效應就這樣產生了——“雞屎拉在我家后院,雞蛋卻下在別人家里,我不干。”
幾乎每個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鄰避”主義時期——步入城鎮化高速發展時期,原有能源供給、廢物處理等公共設施,無法滿足城鎮化之需,就必然需要新建。
而新建公共設施,就難免引發“鄰避”沖突。
上世紀80年代,美國預定興建81座廢棄物處理場,但只有8座順利完成,原因就在于民眾激烈的“鄰避”行動。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步入城鎮化高速發展期,“鄰避”效應也開始在各大城市蔓延。
在“鄰避”效應面前,一些地方政府陷入“項目批復→居民抗議→項目啟動→抗議升級→政府妥協→項目轉移→新一輪循環”的消極模式。
這種被動局面若不改變,會極大制約城市發展和經濟升級——比如垃圾問題,現在全國2/3的大中城市都面臨“垃圾圍城”危機。
當“鄰避”效應盛行時,其實大家都輸了。
“鄰避”為何難避
一邊是城市公共設施嚴重不足,一邊是公眾的強烈抵制,“鄰避”效應使公共設施像個落不了地的皮球,被踢來踢去,何以如此?
工業化高速發展之必然
自2002年開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個工業快速發展期,各地政府上馬了一系列能源、化工等工業項目。這些項目較易產生環境問題,引發周邊居民嫌惡、排斥情緒。
城鎮化快速推進之結果
中國步入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期,原有城市公共設施——譬如交通設施、能源供給及廢物處理等,無法滿足城市化要求,必然要求新建公共設施。
居民環保意識日益高漲
過去居民收入水平較低,主要關注點在于如何提高物質生活水平,而現在越來越關注生活環境——原本環境因子未包含在人的消費函數當中,現在包含進來了。
政府決策透明度不夠
有的地方政府存在“鴕鳥思維”,明知項目存在巨大爭議,但不選擇公開透明的科學決策程序,而是回避矛盾,試圖通過偷偷摸摸的方式大干快上,造成既定事實逼迫公眾接受,殊不知這樣只會激化矛盾。
環評結果公信力不足
“鄰避”設施建設前的環評工作,只是支持建設項目的相關方,比如政府或者承建單位,單方面邀請環評機構開展測評,而非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其環評結果的權威性受到群眾質疑。
公共參與機制不健全
由于害怕“鄰避”效應拖后腿,相關建設單位、環評單位以及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往往在環評公眾參與環節走過場,甚至根本沒有公眾參與,引起公眾的猜忌、逆反心理。
擔心健康受威脅
居民們擔心這些公共設施會對周邊環境造成直接污染,對自己的健康安全帶來威脅。
擔心房產會貶值
房產是一般家庭的主要資產——居民們擔心這些公共設施會引起自家房產大幅貶值。
專業知識的缺失
公眾對這些項目缺乏了解。以PX項目為例,很多人覺得PX毒性很大,但其實毒性很小,其“毒性”與咖啡相當,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的結論。
產生不平衡心理
“雞屎拉在我家后院,雞蛋卻下在別人家里。”很多居民產生不平衡心理——憑什么要我們來承擔應該整個社會承擔的后果。
“鄰避”效應解題方程式
借用他山之石,對影響公眾利益的項目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信息公開、嚴格監管,并給予合理補償,當可破解“鄰避”困境
政府決策應從自上而下的“決定—宣布—執行—沖突”模式轉化為“參與—協商—共識—執行”模式
建立項目信息公示制度
關系人民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的公共信息,需要用法律強制規定公示出來——消除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對公眾心理和政府決策的負面影響。
建立項目公眾參與機制
切實保證公眾對“鄰避”項目的知情權、參與權,讓其參與項目決策、環評、聽證、監督整個過程,與政府、企業建立互信關系。
完善項目共同監管制度
引入雙方信賴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鄰避”項目建設營運進行評估、監督與監測,并讓其在“鄰避”沖突中發揮重要釋惑和平衡作用。如果環保措施不達標或標準設定太低,再優惠的措施,再用心的宣傳,都無法化解公眾心頭的疙瘩
給“鄰避”設施系好“安全帶”
既然“鄰避”設施是一定要建的,居民安全也是一定要保障的,那么要做的就是,采用一流的技術,達到一流的標準。
對技術安全進行權威評估
要引入專業的、公正的第三方機構,對“鄰避”設施技術標準進行風險評估,加強檢測并定期發布結果,減輕居民的恐懼與不安。
建立預防風險的保險措施
要制訂詳細的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保護計劃,為居民提供應對可能損害的保險性措施。
誰受益誰補償、誰被影響誰受償,這是解決“鄰避”沖突的寶貴經驗——補償機制會大大降低“鄰避”沖突發生的可能和規模
建立補償平衡機制
修建公共設施,雖然對多數人有益,但會對少數人造成影響,那政府就應該建立利益補償和平衡制度,對受影響的人群進行合理補償。
建立環保回饋機制
設立公園、圖書館、運動中心、溫水游泳池等,供附近民眾免費(或打折)使用。此外,還可以給予減免電費、給予獎學金等回饋補償。
美國經驗
1980年以后,鑒于“鄰避”運動愈演愈烈,紐約建立了“平等共享選址程序”,成功走出“鄰避”困境。每年,紐約市長會公布城市新建、擴建的公共設施,進行項目投資預算和選址可行性論證。社區董事會90天內進行反饋,將報告通知居民、舉辦聽證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意見。設施地址選定后,社區董事會有權設立設施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另外,公共設施規建過程,每一步都強調公眾參與。一個項目至少舉行四次聽證會,城市規劃委員會每月還會舉行兩次公眾聽證例會,最大限度鼓勵公眾參與,且從善如流。
韓國經驗
1997年,韓國出臺《促進區域性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法》。主管部門公布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計劃和備選方案;由設施服務區域內居民組成選址委員會;后者選擇專業機構論證篩選,主管部門對最終選址位置和圖紙進行公示;居民代表、議會成員以及專家組成“居民支持顧問團”,選擇專業機構進行環境影響調查,確定“環境影響范圍”。
新加坡經驗
新加坡之所以很少發生“鄰避”沖突,就在于它對公共設施項目制定了最嚴格的技術標準。環保部門會在項目設計時加以控制,并貫穿開發、運行各個環節。
奧地利經驗
走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垃圾焚燒廠,看不見煙塵,聽不到噪音,聞不到臭味。維也納采用先進廢氣凈化處理技術,垃圾經1150℃高溫焚燒后,廢氣成為環保氣體,殘渣用于制造建筑材料——人人避而遠之的垃圾焚燒廠搖身變為旅游景點。
英國經驗
過去10年,英國垃圾焚燒發電廠增加了一倍,民眾何以接受?關鍵在于英國擁有“污染物釋放和轉移登記”數據庫,任何人都可以登錄,閱讀該工廠對環境影響的全面評估報告。
我國臺灣地區經驗
我國臺灣地區建立回饋金制度解決“鄰避”效應的經驗值得借鑒。例如,臺北市木柵垃圾焚燒廠建設了博嘉運動公園,公園內設有溫水游泳池、兒童游戲場、閱覽室、藝文教室、多功能集會廳及停車場等公共設施,免費供鄰近居民使用。焚燒廠每燒1噸垃圾就拿出200元新臺幣,支持當地建設和民眾福利。
韓國經驗
韓國發布《促進區域性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法》,選擇專業機構對設施進行環境影響調查,確定“環境影響范圍”,對焚燒廠圍墻外300米范圍內的居民實行相關優惠和補貼,比如用電優惠。這樣,垃圾焚燒廠周圍的房價不降反升,當地民眾也對相關項目持認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