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9月26日,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部紀錄片——《谷牧》。
這個名字,熟悉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人都會知道。
作為中國創立深圳經濟特區的主要決策人之一,有評價稱他為“經濟特區CEO”。
但谷牧的兒子劉會遠,更愿意稱呼父親為“公務員”。
上學期間,學校讓學生填寫父親履歷。
“按您參加革命的履歷,怎么也得是個中將、少將吧?”劉會遠找到父親。
“你就填‘公務員。”谷牧淡淡地說。
劉會遠就認認真真填了“公務員”。
“好多同學都笑話我,在他們概念里‘公務員就是‘勤務兵。”劉會遠說。
而到了今天,公務員已是炙手可熱的職業。
這一冷一熱間,你真的明白“公務員”的含義嗎?
我是誰?
五位漁民出海打漁,海上有暗礁,需要建造燈塔。
于是,每位漁民分別出了1000元。
他們雇傭了一名管理者,名叫管本,并為他建造了辦公地點。
但在燈塔選址、建多高以及聘請守塔人等一系列問題上,管本和漁民們產生了分歧。
誰說了算?
“你們把我請來管理,就應該聽我的。”管本說。
事實上,管本是一個內陸人,對航海知識所知甚少。
漁民們一時為之氣結。
良久,一漁民悠悠說道,“你以為你是誰?”
這下輪到管本為之語塞。
管本是誰呢?
“你得記住,你是我們雇傭來的。”漁民繼續說道。
…………
在這個故事中,管本顯然沒搞清楚“我是誰”這個問題。
建造燈塔,漁民們是實際出資人。
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說,建造燈塔是一項公共事務,漁民們是納稅人。
好了,這時候可以回答管本“是誰”這個問題了——他是一名“公務員”。
這就是著名的“燈塔理論”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可以明確管本到底“是誰”,也可以明確“公務員”到底“是誰”的問題——公務員是一名“職業公共事務服務者”。
“‘公務員背后隱含著一個關鍵詞,就是‘公共,他們掌控著公權力。”市委黨校教授黃遠固說。
于是也有人把“公務員”稱之為“公共人”。
“但是‘公共人之外,也不能否認公務員‘經濟人的特性。”黃遠固說。
公務員是一份職業,從事一份職業就有權獲取個人利益。
“因此在‘公共人和‘經濟人之間,公務員要做好權衡。”黃遠固說。
權衡的關鍵就在于要“先公而后私”,這是這份職業的特殊所在。
我想干什么?
公務員是一個特殊職業,但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特殊”上。
若要問一些人:“你從事這份職業是想干什么?”
很多人會說——想把自己家的日子過好。
在他們眼里,這個職業的特殊在于公務員是一個“鐵飯碗”,是好日子的保證。
他們不知道這個“鐵飯碗”的背后有一個“心靈契約”。
先來聽一個故事。
某日,貧窮的阿拉丁救了一位老人。
“你救了我,以后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愿望。”老人說。
“真的嗎?”
“當然,我可以同你定下一個契約。”
老人其實是位落難的神仙,阿拉丁輕松獲得了讓人艷羨的富裕生活。
一定意義上,阿拉丁找到了一個“鐵飯碗”。
但是有一日,阿拉丁找到老人。
“能不能把你的神力也給我呢?”
“恐怕我不能給你。”
“你不能毀約吧?”阿拉丁得意洋洋地拿出之前簽訂的契約。
“毀約?恐怕是你毀約了吧。”
一聲冷笑之后,老人飄然而去,之前阿拉丁獲得的一切也煙消云散。
阿拉丁毀約了么?白紙黑字上寫得很清楚啊。
“你毀的不是白紙黑字的契約,而是心靈的契約。”老人的聲音遠遠傳來。
老人和阿拉丁確實簽訂了一份紙質的契約,但在這份契約背后,阿拉丁已經默認并將確保老人的神仙地位。
但阿拉丁誤判了“心靈契約”,導致自己重新回到赤貧。
在任何社會關系中,都存在這種“心靈契約”。
當一個人選擇從事公務員這份職業時,也意味著他們與代表著公共利益的政府簽訂了一份“心靈契約”——服務于公共利益。
若是忽略掉這份“心靈契約”,那么這個“鐵飯碗”隨時都可能變成一個“泥飯碗”。
我能干什么?
胡彎是一名基層公務員,手中的權力不大,但是負責分管幾個村子的扶貧、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按規定,被確定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補助對象,每人可得到國家補助款5000元。
可胡彎在宣傳時,按“每人補助3000元”的標準進行宣傳。
“你這樣怕是不好吧?”妻子得知后,規勸胡彎。
“怕啥子,這是我手中的權力。”胡彎不以為意。
事后,胡彎拿著一份多出20萬元的存折,不無得意地對妻子說:“你看,我說我能,我就能干成。”
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不久后,胡彎鋃鐺入獄。
“我錯了,后悔沒有聽妻子的。”在法庭上,胡彎痛哭流涕。
胡彎錯在沒有聽妻子的嗎?
其實,他錯在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或大或小,公務員手中都有權力。
“不可否認,不少人是沖著權力加入到公務員隊伍。”黃遠固說。
這種權力往往還是于“千軍萬馬”中沖過“獨木橋”之后獲得的。
“能進入到這個隊伍中,這些人都還有一定能力。”黃遠固說。
但是在得到這種權力之后,一些人出現了種種權力運用的偏差——
有的把職權看作私有財產,作為獲利的工具,利用職權牟取私利;
有的隨意運用職權,全局觀念不強,規范意識欠缺,權力專斷;
有的將職權作為商品,進行權錢交易。
…………
“這其實都是沒搞清楚權力的邊界。”黃遠固說。
作為“公共人”,公務員手中的權力來源于人民,這份權力的邊界就是公共利益。
公務員既要思考手中的權力“能干什么”,能怎樣服務公共利益,同時也要思考,“我不能干什么?”
同任何職業一樣,這份職業賦予的職權也有邊界,甚至更嚴格。
我的職業支撐點是什么?
一只新組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只舊鐘當中。
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我不干了。”小鐘吃驚不已。
這只舊鐘把三千二百萬次當成了小鐘的目標。
另一只舊鐘說:“別聽它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這只舊鐘則把三千二百萬次當成結果,讓小鐘頓時覺得輕松不少。
小鐘很輕松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而現實中,很多公務員會把目標和結果的位置擺錯。
年輕的公務員邱莫就是這樣的。
當上公務員之初他的QQ簽名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同朋友們交談,他躊躇滿志,“以后一定要當個大官”。
而現在他的QQ簽名改了——只是證明自己還活著。
這種心理波瀾,源自邱某的工作一直未見起色——
最近區里的評優沒有評到他,近期升職無望。
他不止一次同朋友抱怨,“當不了官了”。
其實,這是沒有找準職業的支撐點。
作為一個職業,公務員同其他職業一樣,都應有職業目標,這個職業目標就是他們職業的支撐點。
不見得很多人會想著“發財”,但確實有很多公務員把職業目標定在“升官”。
“升官”其實是很正常的職業追求,但這應該是結果,而不是目標。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阿基米德說。
沒人懷疑這句話,但誰都知道,這個支點不能設在地球上。
同樣,若是公務員把職業支撐點設在結果上,他必然撬不動整個職業生涯。
我的職業規劃是什么?
2013年底,王磊入職某基層單位。
“我是沖著公務員是一個穩定、清閑、福利待遇好的職業來的,可現在發現不是這么回事。”
沒多久,他在QQ上找到自己的大學輔導員,一通抱怨。
剛來到單位,王磊的文件寫不好,每天還要接待大量群眾來訪。
“焦頭爛額,忙中出錯,經常被群眾投訴,還要挨領導罵。”王磊說。
輔導員并沒回應他的抱怨,只是在QQ上打出一行字——擺正位置先做人。
這行字讓王磊一陣錯愕,“什么意思?”
“認真琢磨后,我明白了輔導員話中的意思,我的職業規劃是錯誤的。”王磊說。
若不是當初圖這份職業清閑和高福利,王磊就不會因為工作壓力大、工資福利少而感覺“不是這么回事”。
“其實這就是一份普通職業,而我就是職場新人。”王磊說。
心態平和之后,王磊認真看了三個月的舊文件,并虛心向同事請教。
看文件的時候很痛苦,但對工作很有幫助——王磊不但寫文件受到領導表揚,處理群眾工作也得心應手起來。
“工作越來越順心了。”王磊高興地說。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寶貝。”
公務員是最好的職業嗎?
若是沒有擺正位置,公務員可能也是王磊口中“不是這么回事”的職業。
公務員是最壞的職業嗎?
你清楚五個“W”之后,就會對公務員這個職業有個清醒認識——作為職業公共事務服務者,公務員本該如此。
現在,你可以重新調整你的職業規劃了——你的廣闊空間,就在盡力做好“職業公共事務服務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