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2013年10月,合川區釣魚城街道北門社區。
73歲的離退休黨員張先國戴著紅袖章,在社區里轉悠。
每天,他都會巡查車輛停放情況。碰到交通不暢,他還會幫忙疏導。
一把年紀了,他為啥這么熱心?
“我是黨員,應該為社區發揮余熱。”他說。
而就在一年前,社區大部分黨員卻不這么想。
“當時,社區黨組織十分渙散——黨委下轄的一些黨支部書記,甚至不認識本支部黨員。”
“黨員黨性意識薄弱,不少人從不參加組織生活。”
“少數黨員經常和社區群眾發生矛盾。”
…………
回憶起當年窘態,北門社區黨委書記劉龍明直搖頭:“管理和激勵制度缺位,導致黨組織人心渙散,‘庸、懶、散成為常態。”
2012年10月,社區黨委被列為區后進基層黨組織整頓轉化攻堅對象。
如何破解“庸、懶、散”?
最好的招數,就是建立制度。
很快,“三級管理制度”應聲出臺。
第一級是針對社區黨委的考評制度。
2013年,區委成立工作組對接街道黨工委,聯合對北門社區黨委開展整頓轉化工作。
工作組推出“半月情況通報”制度——每半月召開整改情況通報會,向社區黨員、群眾及時通報整改工作開展情況和民生事項辦理進度,接受廣大黨員群眾監督。
第二級是社區黨委對各總支(支部)的考評制度。
社區黨委與9名支部委員簽訂《履職責任書》,推行‘AB角搭配和首問責任制——履職情況與年度考核掛鉤,敦促干部主動服務群眾。
第三級是黨員管理制度。
2012年11月,社區黨委開展了一場“組織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組織”的“雙聯”活動。
“雙聯”第一步是摸查黨員底數。社區干部們進廠入戶,摸清了165名社區黨員基本信息并建立管理臺賬。
“雙聯”第二步是完善激勵制度,激活黨員模范服務作用。
首先,通過召開黨群懇談會、舉辦“居民開放日”等方式,收集群眾建議。
其次,針對收集到的民生問題,逐一動員黨員“認領”。
最后,通過簽訂《上崗責任書》,為黨員設崗定責、考評激勵。
隨后三個月里,社區組織黨員參與攻堅行動達600余人次。
“神奇”隨之出現——群眾對社區工作的滿意率由整改前的不足65%上升到92%,社區黨委班子成員的平均測評得分達9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