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二娃子,你回來了。”
3月17日,于沛峰和幾個同事一行人來到潼南縣龍形鎮高橋村。
迎面走來一個長者,熱情地朝他打著招呼。
于沛峰是潼南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同事們習慣稱呼他為“于主任”。
乍一聽這個土里土氣的小名,幾個同事不由相視一笑。
“笑啥子么,我又不是來‘衣錦還鄉的,這個名字聽著多親切。”于沛峰不以為意。
高橋村是于沛峰的老家,但他確實不是來“衣錦還鄉”的,而是在履行一項任務——
人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帶著親情聯系鄉親,帶著責任服務群眾。
3月以來,潼南縣政府辦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開展了一項活動——“干部回鄉,服務暖鄉”。
“回鄉干部‘人親、路熟、家底清,可以直接聽到真實的社情民意,為父老鄉親辦實事,更易調動積極性。”于沛峰說。
“熟門熟路”,于沛峰帶著同事找到村里的老支書。
“大伯,你是老黨員了,你比較了解我們村,目前大家還有些啥困難哦?”
看到“二娃子”回來了,鄉親們也紛紛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句地說開了,于沛峰拿出筆詳細地記錄。
“去年的醫保卡現在都還沒領到手,看病報不了賬。”
“我最希望的還是把我們村的道路修好,讓我的孫兒出門讀書走點好路。”
…………
不一會,于沛峰的本子就記得滿滿的,不時活動一下寫得酸疼的手臂。
“快歇歇,干嘛回趟老家還這么忙活?”大伯心疼地問。
“大伯,我回老家不是來走親戚的,我是帶著任務來的。”
“什么任務啊?”
“就是來給你們服務啊。”
“那好啊,等會來我家吃飯,我替鄉親們謝謝你。”
“不啦,我們至少要在這里蹲點三天,吃住都在我自己家,不給你們添麻煩。”于沛峰笑著謝絕了大伯的好意。
接下來的幾天里,于沛峰帶著幾名同事繼續深入走訪農家。
與此同時,潼南縣政府辦其他黨員干部,也正按地域劃分,分兩批深入11個鎮街24個村“回鄉服務”。
“‘干部回鄉,服務暖鄉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共走訪1000余人次,進村入戶700多戶。”縣政府辦黨組成員、分管領導李永恒說。
農村的艱苦條件,讓這些“整天在機關大樓里行走”的干部們“跑斷了腿”,可也讓這些黨員干部“洗了腦”。
“回到老家接觸到具體的人和事,才感到自己的渺小,我們的工作如果脫離了群眾,沒有為老百姓辦事,真是毫無意義。”有干部說。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得到實惠。
“對一些為當地群眾承諾辦理的實事,各服務小組列表公示,接受鄉親們監督,辦完后在干部職工大會上報告落實情況。”縣政府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昌榮說。
目前,潼南縣政府辦多方籌集資金300多萬元,協調項目36個,解決民生實事160余件,鄉親們眼下最急、最盼的事情基本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