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一個幸福公式:幸福指數=先天遺傳素質+后天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
研究證明,幸福感是可以遺傳的——如果天生具有抑郁傾向,就會對生活中的消極事件和陰暗面很敏感;而樂天的父母往往把樂觀品質傳遞給孩子。
后天環境中的教養方式、婚姻生活等也會直接影響幸福。
但可惜的是,這兩者我們幾乎無法控制。萬幸的是,我們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是能隨心改變的。
每個人都會有積極和消極兩種思考方向。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家中失竊。朋友安慰他,他回信說:“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只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這種在負面事情中能保持理性思考與愉快心境的能力,就是主動控制心理力量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可以嘗試用一些小技巧讓積極情緒做主:睡覺前或起床后數出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或五個人;在憤怒或抑郁時,冷靜下來,找出讓自己憤怒或抑郁的人或事中值得欣賞的三樣東西;焦慮時,用《兩只老虎》的調唱“我很焦慮,我很焦慮,很焦慮,很焦慮……”這種自我調侃會讓我們在會心一笑間跳出焦慮情緒。
(摘編自《大河健康報》 余小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