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高夏++賈凱
摘 要:從宏觀角度分析匯率,購買力平價理論提出,從產品市場的角度提出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于它們各種的購買力。而利率平價理論指出,從貨幣市場角度分析,提出利差是導致兩國匯率遠期差價的原因,即本國利率提升能夠導致本幣對外幣匯率的上升。在彈性價格貨幣模型中,用現代貨幣學派的供求理論來說明匯率和貨幣關系,即當一國貨幣供應超過需求時,價格水平趨于上升,導致匯率下跌。
關鍵詞:購買力 匯率 貨幣市場 利率 貨幣供求理論
中圖分類號:F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b)-0206-01
1 等額貨幣的提出與含義
1.1 等額貨幣購買力的提出
很多人都大概知道,十年或許幾十年前的100塊錢人民幣能買到很多東西,但現在的100塊錢人民幣并不如以前的購買力,我們認為這是不同時期等額貨幣購買力的下降,但有沒有什么比較準確的系數來反映這段時期內等額貨幣購買力下降了多少呢?這是一個新生的研究問題,分析該問題應該把一國貨幣分為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和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來作為計算的基礎和依據。商品的價格要靠貨幣來體現,而只有以現實貨幣作為等價交換的中介才能服務于實體經濟,否則可能會導致泡沫經濟現象的產生,所以我們應該以流通中的貨幣總量作為測度等額貨幣購買力的一個標準,而在此并不排除資金結算使用過程中的滯后性,但最終要貨幣的不斷流通才能使大宗商品的平均價格改變。
1.2 等額貨幣購買力的含義
等額貨幣購買力,即為在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時點上,將長期穩定的同等面額的本幣來測度并反映本國或本地區在兩個或多個時點上貨幣購買力的比較程度。而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則是通過一定方法計算該購買力變化的一個數值指標。
2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推導過程
該理論應當由兩部分組成,即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和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
2.1 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
人們都是想獲得更多貨幣,因為它代表著更多財富,所以在每一次交易過程中會盡量抬高商品價格。因此,在不同時期上等額貨幣所購買的商品會有質或量上的減少。而在整個市場經濟的調節下商品總量是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均衡的水平,引起流通中貨幣量的不足,所以央行會采取一定措施來補充流通中貨幣量的不足。于是,我們規定在一定時點上貨幣流通量為Q,在下一個時點上的貨幣流通量為Q1。
2.2 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
與一個國家經濟來往過程中,本國的貨幣穩定程度對應一定的匯率數值,而這個匯率數值可能是穩定或不穩定的。在貨幣主義模型中,彈性價格貨幣模型是用現代貨幣學派的供求理論來說明匯率和貨幣關系,即當一國貨幣供應超過需求時,價格水平趨于上升,導致匯率下跌。它與粘性價格模型相比,后者注重彌補商品市場的價格剛性,在短期內金融市場會對匯率擾動作出過度調整,但從長期看,外匯市場會趨向于回歸長期均衡水平。據中國學者張守燕、張靜春等人指出:影響匯率波動的直接原因主要不在于宏觀層面,而取決于掌握不同信息或對信息有著不同的理解的外匯交易者在特定交易體系下的相互博弈。匯率也是大國實現和鞏固有利于己的世界經濟政治的重要工具和“權力杠杠”。隨著匯率波動,我們主要研究匯率對國內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來觀測等額貨幣之間的購買力差別和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
2.2.1 匯率穩定時,對應一個貨幣總量,它是貨幣儲存量和流通量的總和。
2.2.2匯率不穩定時,可將匯率分為匯率穩定上漲和匯率持續下跌兩種形式。
(1)當匯率穩定上漲時,它會促使本國貨幣儲存量的增加,而貨幣來源可以來自本國央行發行貨幣,或是利用提高存款利率的貨幣政策來滿足國際上對本幣的需求。有以下兩張情況來計算流通中的貨幣量。
①使用提高存款利率的方法,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不變,而儲存的貨幣量(Q存)會增加,而流通中的貨幣量為(Q總—Q存)。
②使用央行發行貨幣的方法,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增加,儲存的貨幣量(Q存)也會增加,因此流通的貨幣量也增加,變化值為(Q總—Q存)。
(2)當匯率持續下跌時,國際市場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必然導致本幣的儲存量減少,而本幣減少的去向可以通過央行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或將本幣推向國內市場的方式來實現。有以下兩張情況來計算流通中的貨幣量。
①央行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即為將部分本幣收回的形式,它可以使本幣在國際間匯率換算以穩定狀態存在而不影響國際貨幣,另一方面,對國內也不會沖擊商品市場。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實際貨幣儲存量(Q存)即扣除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的貨幣量(Q扣),而流通中的貨幣量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變化值為零。
②將本幣推向國內市場,只好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的方式將儲存的多余貨幣推向國內市場,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不變,而儲存的貨幣量(Q存)會減少,因此流通的貨幣量也增加,其變化值為(Q總—Q存)。
2.3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推導公式
綜上所述,以某一個時點為基準點,測度下一個時點上等額貨幣購買力率時要把國內和國際貨幣流通量變化值作為計算依據,再與基準點時貨幣流通量總量相比,則可以從大體上計算出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公式為: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
3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意義
(1)通過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就可以簡單計算出兩個時點上貨幣內在的使用價值的變化情況,可以量化不同時期貨幣所體現的商品價格,也是反映市場上貨幣流通量是否合理的一個參考指標,從而可以進一步反映一國的經濟狀況,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集中體現與合理利用一個重要標準。由于查閱資料有限,該公式暫沒有得到實驗和數據的支撐,如果得到有關人士和單位的重視,請予以合理的糾正和修正。
(2)隨著經濟由實體職能化到信息抽象化的發展,實體貨幣可能會被其他貨幣形式所擔當其部分職能,因此商品價格不僅僅主要受到流通中的貨幣總量的影響,從某種嚴格意義上來說,等額貨幣購買力率測度不準確,需要作進一步的系統性的修正,保證測量數據將給人類帶來有價值和意義的經濟性指標。
參考文獻
[1] 王勇[著].中美經貿關系[M].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2] 李京文,何仕金.人民幣匯率對中美經濟的影響及建議[J].中國貿易導刊,2005(4).endprint
摘 要:從宏觀角度分析匯率,購買力平價理論提出,從產品市場的角度提出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于它們各種的購買力。而利率平價理論指出,從貨幣市場角度分析,提出利差是導致兩國匯率遠期差價的原因,即本國利率提升能夠導致本幣對外幣匯率的上升。在彈性價格貨幣模型中,用現代貨幣學派的供求理論來說明匯率和貨幣關系,即當一國貨幣供應超過需求時,價格水平趨于上升,導致匯率下跌。
關鍵詞:購買力 匯率 貨幣市場 利率 貨幣供求理論
中圖分類號:F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b)-0206-01
1 等額貨幣的提出與含義
1.1 等額貨幣購買力的提出
很多人都大概知道,十年或許幾十年前的100塊錢人民幣能買到很多東西,但現在的100塊錢人民幣并不如以前的購買力,我們認為這是不同時期等額貨幣購買力的下降,但有沒有什么比較準確的系數來反映這段時期內等額貨幣購買力下降了多少呢?這是一個新生的研究問題,分析該問題應該把一國貨幣分為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和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來作為計算的基礎和依據。商品的價格要靠貨幣來體現,而只有以現實貨幣作為等價交換的中介才能服務于實體經濟,否則可能會導致泡沫經濟現象的產生,所以我們應該以流通中的貨幣總量作為測度等額貨幣購買力的一個標準,而在此并不排除資金結算使用過程中的滯后性,但最終要貨幣的不斷流通才能使大宗商品的平均價格改變。
1.2 等額貨幣購買力的含義
等額貨幣購買力,即為在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時點上,將長期穩定的同等面額的本幣來測度并反映本國或本地區在兩個或多個時點上貨幣購買力的比較程度。而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則是通過一定方法計算該購買力變化的一個數值指標。
2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推導過程
該理論應當由兩部分組成,即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和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
2.1 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
人們都是想獲得更多貨幣,因為它代表著更多財富,所以在每一次交易過程中會盡量抬高商品價格。因此,在不同時期上等額貨幣所購買的商品會有質或量上的減少。而在整個市場經濟的調節下商品總量是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均衡的水平,引起流通中貨幣量的不足,所以央行會采取一定措施來補充流通中貨幣量的不足。于是,我們規定在一定時點上貨幣流通量為Q,在下一個時點上的貨幣流通量為Q1。
2.2 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
與一個國家經濟來往過程中,本國的貨幣穩定程度對應一定的匯率數值,而這個匯率數值可能是穩定或不穩定的。在貨幣主義模型中,彈性價格貨幣模型是用現代貨幣學派的供求理論來說明匯率和貨幣關系,即當一國貨幣供應超過需求時,價格水平趨于上升,導致匯率下跌。它與粘性價格模型相比,后者注重彌補商品市場的價格剛性,在短期內金融市場會對匯率擾動作出過度調整,但從長期看,外匯市場會趨向于回歸長期均衡水平。據中國學者張守燕、張靜春等人指出:影響匯率波動的直接原因主要不在于宏觀層面,而取決于掌握不同信息或對信息有著不同的理解的外匯交易者在特定交易體系下的相互博弈。匯率也是大國實現和鞏固有利于己的世界經濟政治的重要工具和“權力杠杠”。隨著匯率波動,我們主要研究匯率對國內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來觀測等額貨幣之間的購買力差別和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
2.2.1 匯率穩定時,對應一個貨幣總量,它是貨幣儲存量和流通量的總和。
2.2.2匯率不穩定時,可將匯率分為匯率穩定上漲和匯率持續下跌兩種形式。
(1)當匯率穩定上漲時,它會促使本國貨幣儲存量的增加,而貨幣來源可以來自本國央行發行貨幣,或是利用提高存款利率的貨幣政策來滿足國際上對本幣的需求。有以下兩張情況來計算流通中的貨幣量。
①使用提高存款利率的方法,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不變,而儲存的貨幣量(Q存)會增加,而流通中的貨幣量為(Q總—Q存)。
②使用央行發行貨幣的方法,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增加,儲存的貨幣量(Q存)也會增加,因此流通的貨幣量也增加,變化值為(Q總—Q存)。
(2)當匯率持續下跌時,國際市場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必然導致本幣的儲存量減少,而本幣減少的去向可以通過央行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或將本幣推向國內市場的方式來實現。有以下兩張情況來計算流通中的貨幣量。
①央行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即為將部分本幣收回的形式,它可以使本幣在國際間匯率換算以穩定狀態存在而不影響國際貨幣,另一方面,對國內也不會沖擊商品市場。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實際貨幣儲存量(Q存)即扣除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的貨幣量(Q扣),而流通中的貨幣量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變化值為零。
②將本幣推向國內市場,只好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的方式將儲存的多余貨幣推向國內市場,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不變,而儲存的貨幣量(Q存)會減少,因此流通的貨幣量也增加,其變化值為(Q總—Q存)。
2.3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推導公式
綜上所述,以某一個時點為基準點,測度下一個時點上等額貨幣購買力率時要把國內和國際貨幣流通量變化值作為計算依據,再與基準點時貨幣流通量總量相比,則可以從大體上計算出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公式為: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
3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意義
(1)通過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就可以簡單計算出兩個時點上貨幣內在的使用價值的變化情況,可以量化不同時期貨幣所體現的商品價格,也是反映市場上貨幣流通量是否合理的一個參考指標,從而可以進一步反映一國的經濟狀況,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集中體現與合理利用一個重要標準。由于查閱資料有限,該公式暫沒有得到實驗和數據的支撐,如果得到有關人士和單位的重視,請予以合理的糾正和修正。
(2)隨著經濟由實體職能化到信息抽象化的發展,實體貨幣可能會被其他貨幣形式所擔當其部分職能,因此商品價格不僅僅主要受到流通中的貨幣總量的影響,從某種嚴格意義上來說,等額貨幣購買力率測度不準確,需要作進一步的系統性的修正,保證測量數據將給人類帶來有價值和意義的經濟性指標。
參考文獻
[1] 王勇[著].中美經貿關系[M].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2] 李京文,何仕金.人民幣匯率對中美經濟的影響及建議[J].中國貿易導刊,2005(4).endprint
摘 要:從宏觀角度分析匯率,購買力平價理論提出,從產品市場的角度提出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于它們各種的購買力。而利率平價理論指出,從貨幣市場角度分析,提出利差是導致兩國匯率遠期差價的原因,即本國利率提升能夠導致本幣對外幣匯率的上升。在彈性價格貨幣模型中,用現代貨幣學派的供求理論來說明匯率和貨幣關系,即當一國貨幣供應超過需求時,價格水平趨于上升,導致匯率下跌。
關鍵詞:購買力 匯率 貨幣市場 利率 貨幣供求理論
中圖分類號:F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b)-0206-01
1 等額貨幣的提出與含義
1.1 等額貨幣購買力的提出
很多人都大概知道,十年或許幾十年前的100塊錢人民幣能買到很多東西,但現在的100塊錢人民幣并不如以前的購買力,我們認為這是不同時期等額貨幣購買力的下降,但有沒有什么比較準確的系數來反映這段時期內等額貨幣購買力下降了多少呢?這是一個新生的研究問題,分析該問題應該把一國貨幣分為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和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來作為計算的基礎和依據。商品的價格要靠貨幣來體現,而只有以現實貨幣作為等價交換的中介才能服務于實體經濟,否則可能會導致泡沫經濟現象的產生,所以我們應該以流通中的貨幣總量作為測度等額貨幣購買力的一個標準,而在此并不排除資金結算使用過程中的滯后性,但最終要貨幣的不斷流通才能使大宗商品的平均價格改變。
1.2 等額貨幣購買力的含義
等額貨幣購買力,即為在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時點上,將長期穩定的同等面額的本幣來測度并反映本國或本地區在兩個或多個時點上貨幣購買力的比較程度。而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則是通過一定方法計算該購買力變化的一個數值指標。
2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推導過程
該理論應當由兩部分組成,即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和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
2.1 國內本幣貨幣流通量
人們都是想獲得更多貨幣,因為它代表著更多財富,所以在每一次交易過程中會盡量抬高商品價格。因此,在不同時期上等額貨幣所購買的商品會有質或量上的減少。而在整個市場經濟的調節下商品總量是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均衡的水平,引起流通中貨幣量的不足,所以央行會采取一定措施來補充流通中貨幣量的不足。于是,我們規定在一定時點上貨幣流通量為Q,在下一個時點上的貨幣流通量為Q1。
2.2 國際本幣貨幣流通量
與一個國家經濟來往過程中,本國的貨幣穩定程度對應一定的匯率數值,而這個匯率數值可能是穩定或不穩定的。在貨幣主義模型中,彈性價格貨幣模型是用現代貨幣學派的供求理論來說明匯率和貨幣關系,即當一國貨幣供應超過需求時,價格水平趨于上升,導致匯率下跌。它與粘性價格模型相比,后者注重彌補商品市場的價格剛性,在短期內金融市場會對匯率擾動作出過度調整,但從長期看,外匯市場會趨向于回歸長期均衡水平。據中國學者張守燕、張靜春等人指出:影響匯率波動的直接原因主要不在于宏觀層面,而取決于掌握不同信息或對信息有著不同的理解的外匯交易者在特定交易體系下的相互博弈。匯率也是大國實現和鞏固有利于己的世界經濟政治的重要工具和“權力杠杠”。隨著匯率波動,我們主要研究匯率對國內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來觀測等額貨幣之間的購買力差別和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
2.2.1 匯率穩定時,對應一個貨幣總量,它是貨幣儲存量和流通量的總和。
2.2.2匯率不穩定時,可將匯率分為匯率穩定上漲和匯率持續下跌兩種形式。
(1)當匯率穩定上漲時,它會促使本國貨幣儲存量的增加,而貨幣來源可以來自本國央行發行貨幣,或是利用提高存款利率的貨幣政策來滿足國際上對本幣的需求。有以下兩張情況來計算流通中的貨幣量。
①使用提高存款利率的方法,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不變,而儲存的貨幣量(Q存)會增加,而流通中的貨幣量為(Q總—Q存)。
②使用央行發行貨幣的方法,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增加,儲存的貨幣量(Q存)也會增加,因此流通的貨幣量也增加,變化值為(Q總—Q存)。
(2)當匯率持續下跌時,國際市場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必然導致本幣的儲存量減少,而本幣減少的去向可以通過央行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或將本幣推向國內市場的方式來實現。有以下兩張情況來計算流通中的貨幣量。
①央行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即為將部分本幣收回的形式,它可以使本幣在國際間匯率換算以穩定狀態存在而不影響國際貨幣,另一方面,對國內也不會沖擊商品市場。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實際貨幣儲存量(Q存)即扣除凍結部分本幣使用權的貨幣量(Q扣),而流通中的貨幣量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變化值為零。
②將本幣推向國內市場,只好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的方式將儲存的多余貨幣推向國內市場,此時國際上本國貨幣總量為(Q總)不變,而儲存的貨幣量(Q存)會減少,因此流通的貨幣量也增加,其變化值為(Q總—Q存)。
2.3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推導公式
綜上所述,以某一個時點為基準點,測度下一個時點上等額貨幣購買力率時要把國內和國際貨幣流通量變化值作為計算依據,再與基準點時貨幣流通量總量相比,則可以從大體上計算出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公式為: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
3 等額貨幣購買力率的意義
(1)通過等額貨幣購買力率就可以簡單計算出兩個時點上貨幣內在的使用價值的變化情況,可以量化不同時期貨幣所體現的商品價格,也是反映市場上貨幣流通量是否合理的一個參考指標,從而可以進一步反映一國的經濟狀況,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集中體現與合理利用一個重要標準。由于查閱資料有限,該公式暫沒有得到實驗和數據的支撐,如果得到有關人士和單位的重視,請予以合理的糾正和修正。
(2)隨著經濟由實體職能化到信息抽象化的發展,實體貨幣可能會被其他貨幣形式所擔當其部分職能,因此商品價格不僅僅主要受到流通中的貨幣總量的影響,從某種嚴格意義上來說,等額貨幣購買力率測度不準確,需要作進一步的系統性的修正,保證測量數據將給人類帶來有價值和意義的經濟性指標。
參考文獻
[1] 王勇[著].中美經貿關系[M].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2] 李京文,何仕金.人民幣匯率對中美經濟的影響及建議[J].中國貿易導刊,200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