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燕
摘 要:市政規劃又稱城市規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政建設中經濟發展和環境規劃的科學依據及理論基礎。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市政規劃作為市政建設的基礎任務,它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主要目的就是為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然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我國公民參與市政規劃依然存在很多問題,該文通過對公民參與市政規劃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決措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市政規劃 公民 參與 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b)-0227-01
1 我國公民參與市政規劃的現狀分析
1.1 地方政府認識不足,公民參與意識不高
在市政規劃工作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在公民參與市政規劃這一政策上存在思想誤區。首先,在對公民參與市政規劃的這一問題上,地方政府認為市政規劃無需公民的參與,嚴重制約了公民參與權和知情權的實行,導致部分政府部門人員濫用職權謀私;其次,部分政府部門重視門面建設和形象工程,在財政方面大量支出,不考慮實際問題,忽視了群眾的建議,否定了納稅人參與的權利和義務;另外,地方政府對公民參與市政規劃的能力存在懷疑,認為市政規劃是專業性和政治性較強的活動,公民在獲取信息和政治修養方面都比較有限,不能提出一些實質性的建議,而且在公民參與市政規劃過程中,各種手續流程繁瑣,影響市政規劃效率的提高。由于以上原因,我國公民在參與市政規劃方面缺乏積極性,參與意識不高。
1.2 參與途徑規范度低,參與質量難以保證
我國2007年第十屆人大代表大會上出臺的《城鄉規劃法》中規定,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政府部門提供建議,并對有關部門進行監督和舉報,但是對公民參與的細節性問題卻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公民的參與僅僅是走形式,對于政府而言,公民的參與僅僅是為決策者提供了咨詢的作用,沒有任何監督和制約的效力。當政府決策與公民利益產生沖突時,公民無法通過法律等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對社會的穩定性造成了不良影響。同時,公民參與和市政規劃進程存在滯后問題,公民參與質量難以保證,加大了對公民意見處理的難度,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1.3 公民參與氛圍缺失,文化形態尚未形成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中長期處于封建統治階段,階級制度明確,下層群眾對上位者的決策絕對的服從。盡管已經步入新時代已久,國家也賦予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和政治討論的權力,但是中央集權的權威性依然存于公民的心中。在實際操作中,社會組織和企業團體相較于公民個人來說,對政府的決策更有影響力和話語權,公民無論是在政治能力、參與意識還是社會交際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從而導致公民參與市政規劃的積極性減退,參與氛圍缺失。公民參與氛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社會政治文化建設的發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但在政策方針方面存在許多漏洞,尤其是政治文化體系尚未形成,公民參與政治的政策尚未完善,嚴重影響社會的發展。
2 促進我國公民參與市政規劃過程的對策
2.1 轉變觀念,加強公民主體能力的培養
首先,從政府角度上來說,政府部門作為市政規劃的發起者和主導者,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政策,將公民的合法權益放在首位,認識到市政規劃的本質要求,就是不斷滿足公民的發展需求,維護公民的利益。基于此,政府要加強對公民參與市政規劃建設理念的宣傳和推廣,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傳播民主公正的思想,使公民從內心真正領悟到參與政治建設的重要性,有效的實行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做一名合格的良好公民。同時,政府針對公民政治性和專業性較低的問題,可以安排公民進行規范化培訓,通過開展專家講座和社會論壇等方式來培養公民的主體意識。
其次,從公民角度上來說,公民要深刻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對于國家城市建設和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在思想上要端正態度,認識到市政規劃是關系到個人,城市乃至國家的大事,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公民要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樹立“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民主輿論的力量,將市政規劃導入正軌,運用法律政策等合法手段來維護自身權益,積極參與市政規劃活動。
2.2 健全制度,強化公民參與權利的實現
首先,要完善政務公開制度,發展電子政務。政府可以通過媒體、網絡等平臺對重大決策信息進行實時發布,保證行政權力的公開透明,使公民的知情權得到保障;同時,電子業務的推廣也使得公眾參與政策討論的渠道暢通,政府能夠及時了解公眾的心聲,更好的改進城市規劃。其次,政府要完善信訪聽證制度,強化公民利益的表達。當前信訪渠道的不通暢是阻礙公民權利正常行使的主要問題,因此,建立綠色順暢的聽證渠道,有利于群眾意見的表達。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聽證制度,通過法律等途徑對公民的參與權進行維護,改變公民在市政規劃參與方面的弱勢地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 結語
在新時代下,政府要明確公民的主體地位,實現市政規劃的民主性,堅持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孫施文,朱婷文.推進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制度建設[J].現代城市研究,2010(5).
[2] 周占杰.公民參與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功能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