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娜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關注、重視學校文化,并通過豐富一些“文化標識”去建構學校文化。其中,校訓作為學校文化濃縮的符號表征,已成為助推學校內涵發展的“主力軍”。
然而從現實來看,部分校訓未能很好地體現學校的價值觀,對辦學理念、學校文化體現不夠,甚至背離了學校文化內涵,同時內容趨同化,形式單一化,學校特色體現不足。例如北京市某區縣兩所中學的校訓分別為“高雅、勤奮、求實、創新”和“勤奮、文雅、求實、創新”,從內容上幾乎看不出兩校辦學理念的差異性,如果互換也不易被人察覺。這樣的校訓如何能得到師生的認可?學者侯懷銀認為校訓具有導向、規范、激勵三種功能。但如果一所學校的校訓由于制定匆忙、內容陳舊繁冗或未能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等,而沒有得到師生的認可,那么它將形同虛設,功能難以發揮。可見校訓能否成為全校師生所遵循的價值觀或人生準則,其功能是否得以發揮,與師生對它的認同程度是有很大關系的。
一、關于校訓認同的調查
筆者從校訓的認知度、認同度、影響度及影響校訓認同因素的四個維度,對來自北京市16個區縣及燕山地區,分別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政治、心理、歷史、地理學科的共計34位教師進行了相關調查(見表1)。
1.認知方面
九成以上的教師普遍認為中小學制定校訓非常有必要,且均能完整說出本校校訓,但也有個別教師不能說出所在學校校訓。在調查中也發現接近90%的教師表示自己對其他中小學校訓知道不多。
從表2中可以獲知,在問及中小學制定校訓是否有必要時,67.7%的教師認為非常有必要,29.4%教師認為有必要。從教師獲知校訓的途徑來看,52.9%的教師是通過學校的相關宣傳活動,23.6%的教師是在學校網站或建筑物上看到,而入職培訓和參與修訂校訓這兩種途徑比例均不及10%。校訓作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應該說參與制定或修訂校訓是教師的權利,然而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所占比例并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筆者所選樣本量較少,會存在一些誤差,另一方面,從學校的角度可以看出學校的管理模式缺乏民主,決策一般是由學校領導班子所掌控。而在和教師的訪談中也認證了這一點:“我不知道校訓的由來,我來校上班時就有了。”“校訓應該是領導層定的吧,這和我們沒有太大關系吧。一般是他們(領導)定了,我們遵守。”
從教師獲知校訓的時間段來看,5.9%的教師是在進入本校上班之前獲知校訓,67.6%的教師選擇在進入本校上班之時,而進入本校上班一年之中和之后才獲知校訓的教師比例分別占11.8%和2.9%。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部分學校對校訓的宣傳并不及時、到位。
2.認同方面
約七成的教師表示自己理解本校校訓文化內涵,認為其體現了本校辦學理念,過半的教師認為校訓體現了學校特色。但也有近三成的教師認為本校校訓存在問題,例如未能很好體現學校特色,內容及形式雷同化等,有待改進。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七成的教師認為自己理解本校校訓(含“完全理解”和“理解”),其中26.5%的教師表示完全理解,但也有近三成的教師表示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校校訓內涵(含“理解一部分”和“不理解”),其中2.9%的教師表示不理解。這與學校對校訓宣傳的廣度、深度有關,同時也和管理者、教師本身對校訓的重視程度有關。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問及校訓是否體現辦學理念時,接近65%的教師表示校訓已體現本校辦學理念(含完全體現、體現兩部分),但也有35%的教師認為其只體現辦學理念的一部分或是沒有體現。在問及校訓是否有特色時,超過五成的教師表示有特色,26.5%的教師認為“比較有”,但也有20.6%的教師認為所在學校的校訓沒有體現特色。在訪談中,也有教師談到了這一點,“校訓,幾個詞語組合吧,政治口號似的”“體現辦學理念?一點點吧。內容有些虛,太概括了”“我們學校的校訓,不清楚怎么定下的,感覺和學校實踐脫離”“體現一部分吧,不全面,有點過時了”。由此可見,部分學校的校訓是存在問題的,例如內容空洞化,脫離學校實際等。
在問及教師是否喜歡本校校訓時,七成的教師表示喜歡,其中23.5%的教師非常喜歡,同時也有20.6%的教師“比較喜歡”,而8.8%的教師則明確表示不喜歡所在學校的校訓。問及校訓是否有更改的必要時,近三成的教師明確表示有必要更改(見表5)。
3.校訓對教師的影響度
在調查中發現,多數教師認為校訓能夠推動學校及師生的發展。從數據來看,九成以上的教師認為校訓對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均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近八成的教師表示自己受到了校訓的啟迪,其中過半的教師認為校訓對個人素養及價值觀的形成均有所幫助。不過在調查中也發現,近二成的教師認為校訓對自己的影響不大,其中5.9%的教師明確表示校訓對個人無影響。
從表6中可以獲知,約97%的教師認為校訓對學校的發展有影響(含“非常有”和“有”),僅2.9%的教師表示校訓對學校的發展影響一般。在問及校訓對教師或學生是否有影響時,約94%的教師認為校訓對學生的成長會有影響,而八成的教師也表示校訓對教師的發展會有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對校訓的功能與作用是持肯定態度的。在訪談中也有教師列舉了校訓對自己的影響。然而也有近6%的教師認為校訓對學生的成長影響一般,約20%的教師表示校訓對教師的發展影響不大,其中5.9%的教師明確表示無影響。這一方面和教師本身所處的學校環境有關,如所處學校對校訓的重視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部分校訓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文本內容、價值觀等與當前教育國際化、現代化背景不合時宜,教師對其不認同。
從表7中可以看出,雖然近八成的教師認為校訓對教師的發展會有影響,但談到所在學校的校訓時,僅不足六成的教師表示會對自己的素養和價值觀的形成有所幫助,約兩成的教師則明確表示無影響。在訪談中也有教師談道:“校訓很好啊,清華大學的校訓很有教育意義,不過我們學校的校訓感覺對我們幫助不大,內容空洞,有點虛。”“校訓,教學樓上張貼的,沒有影響吧。”由此可見,從理論上教師相信校訓會推動學校及師生的發展,但在實踐中,由于部分校訓本身存在問題,其作用發揮受阻。
4.影響校訓認同的相關因素
影響校訓認同的因素有多種,如校訓本身的文本內容、價值取向、表述形式、制定程序以及學校的重視程度等。在調查中獲知,多數教師表示所在學校的校訓是由校長或校領導班子提出,自己未參與校訓的制定。近九成的教師明確表示校訓應由師生共同評選,其本人有參與校訓制定的意向。
從表8中可以看到,52.9%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經常開展活動宣傳普及校訓,38.3%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偶爾開展,但也有8.8%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沒有開展過相關的宣傳活動或是不清楚。在問及是否在學校的宣傳欄、教學樓等顯眼處看到過校訓時,76.5%的教師明確表示有看到過,但也有8.8%的教師表示沒有看到過。由此可見,對校訓的相關宣傳,部分學校仍存在重視不足,力度不夠的問題。
從表9中可以看出,五成的教師在校訓的表述形式上傾向于形式靈活,表達自由。對于傳統上的“某言某字型”“對偶成聯,工整押韻型也均有23.5%的教師選擇。在問及校訓的表述內涵時,55.9%的教師欣賞綜合型,29.4%的教師選擇完善人格型,11.8%的教師選擇凸顯學校特色型。
二、基于結果的理論探討
通過調查可以看到,部分學校的校訓僅是由校長一人制定,或是由校級領導班子經過一兩次會議而定下,師生的參與率幾乎為零。從訪談中也得知,大部分教師愿意參與校訓的制定。這種矛盾的沖突是影響校訓認同的一種因素,學校的管理缺乏民主,決策僅是由處在領導位置的人物提出,位于組織結構中下層的普通教師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即“領導者憑借自己在特地實踐內的官職對他們的下屬行使法定的權力”。沒有經師生共同參與討論而建構出的所謂學校文化只是領導者(們)個體或小團體成員對學校制定出的目標,這種目標也僅能概括出領導者(們)的價值觀,而非全體師生的價值觀。個體有個體的價值觀、信仰,當個體與由領導者們構建出的價值觀相沖突或是個體不認同他人構建的價值觀時,它的作用發揮是受阻的。
托尼·布什在《當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中談道,人的行為是受外部環境的組織文化和內部環境的人的本身的個性特征兩種核心因素相互發生復雜強烈的作用而產生。所以,在師生認同校訓的前提下,校訓本身才會營造出一個好的組織文化環境,師生在這種氛圍環境中,將個體的價值觀念與校訓蘊含的文化觀念相結合轉化,最終影響其行為。
從調查來看,近八成的教師認為校訓會對教師本身的發展有所影響,但在談到所在學校校訓時,僅有六成的教師表示會對自己素養和價值觀的形成有所幫助,而接近兩成的教師則明確表示無影響。由此可知,教師對于學校文化(校訓)從理論層面講是認同的,持有肯定態度,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由于部分學校存在管理問題,其建構的學校文化往往是領導班子的小團體想法,違背了“組織文化,是以組織成員各具特色的個性特征為原料,經過長期互動、錘煉、凝聚而成”,就導致改革者(領導班子)和被執行者(教師)之間價值觀不統一,而造成改革失敗,即學校文化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校訓徒有虛表。
在調查中也發現,教師本身傾向于參與校訓的制定,愿意以此作為個人的價值觀,但由于學校文化的目標不夠清晰,氛圍不夠濃重而受到抑制。例如,很多學校對校訓宣傳的深度、廣度不夠,很多教師在訪談中也談到是在學校的教學樓墻壁上看到的校訓,并未通過官方宣傳活動獲知。這也是影響校訓認同的一個因素。換句話說,領導者在學校文化(校訓)的構建中未發揮正確的作用,混淆了“制定”和“建構”,也就是領導者將重點簡單地聚焦在以校訓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的“制定”,而非“建構”。“制定”表示一種結果性,具有硬性灌輸的可能;而“建構”是過程性的、延續的,意味著滲透、相互作用。“領導的文化力量的總效力是要使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員工都成為學校工作的信仰者。”從本質講,這才是建構學校文化,使組織文化成為組織成員所共有的信仰、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正如南開大學的創辦者張伯苓這樣教導他的學生:“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讓人看出你是南開的。”這說明文化的建構成否不是以環境、制度的完善為標志,而是要看其影響力,當理念扎根于組織成員的腦海中,并自覺地轉化為其行為時才可以說文化得以建構。同時,“當人們成為凝聚力很強的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就會有機會享受個人在其中的重要價值和成員感”。
對于學校文化中的重要標識之一的校訓來說,只有當教師認同校訓,校訓理論上的功能才會得以發揮。學者陳桂生講,好的校訓終將轉化為校風,引領、規范師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這也是在師生認同校訓的基礎之上。所以說,提高師生對校訓的認同度尤為重要。
本文中采用的數據來自自編問卷“中小學教師校訓認同度調查問卷”的部分調查數據。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楠)
4.影響校訓認同的相關因素
影響校訓認同的因素有多種,如校訓本身的文本內容、價值取向、表述形式、制定程序以及學校的重視程度等。在調查中獲知,多數教師表示所在學校的校訓是由校長或校領導班子提出,自己未參與校訓的制定。近九成的教師明確表示校訓應由師生共同評選,其本人有參與校訓制定的意向。
從表8中可以看到,52.9%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經常開展活動宣傳普及校訓,38.3%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偶爾開展,但也有8.8%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沒有開展過相關的宣傳活動或是不清楚。在問及是否在學校的宣傳欄、教學樓等顯眼處看到過校訓時,76.5%的教師明確表示有看到過,但也有8.8%的教師表示沒有看到過。由此可見,對校訓的相關宣傳,部分學校仍存在重視不足,力度不夠的問題。
從表9中可以看出,五成的教師在校訓的表述形式上傾向于形式靈活,表達自由。對于傳統上的“某言某字型”“對偶成聯,工整押韻型也均有23.5%的教師選擇。在問及校訓的表述內涵時,55.9%的教師欣賞綜合型,29.4%的教師選擇完善人格型,11.8%的教師選擇凸顯學校特色型。
二、基于結果的理論探討
通過調查可以看到,部分學校的校訓僅是由校長一人制定,或是由校級領導班子經過一兩次會議而定下,師生的參與率幾乎為零。從訪談中也得知,大部分教師愿意參與校訓的制定。這種矛盾的沖突是影響校訓認同的一種因素,學校的管理缺乏民主,決策僅是由處在領導位置的人物提出,位于組織結構中下層的普通教師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即“領導者憑借自己在特地實踐內的官職對他們的下屬行使法定的權力”。沒有經師生共同參與討論而建構出的所謂學校文化只是領導者(們)個體或小團體成員對學校制定出的目標,這種目標也僅能概括出領導者(們)的價值觀,而非全體師生的價值觀。個體有個體的價值觀、信仰,當個體與由領導者們構建出的價值觀相沖突或是個體不認同他人構建的價值觀時,它的作用發揮是受阻的。
托尼·布什在《當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中談道,人的行為是受外部環境的組織文化和內部環境的人的本身的個性特征兩種核心因素相互發生復雜強烈的作用而產生。所以,在師生認同校訓的前提下,校訓本身才會營造出一個好的組織文化環境,師生在這種氛圍環境中,將個體的價值觀念與校訓蘊含的文化觀念相結合轉化,最終影響其行為。
從調查來看,近八成的教師認為校訓會對教師本身的發展有所影響,但在談到所在學校校訓時,僅有六成的教師表示會對自己素養和價值觀的形成有所幫助,而接近兩成的教師則明確表示無影響。由此可知,教師對于學校文化(校訓)從理論層面講是認同的,持有肯定態度,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由于部分學校存在管理問題,其建構的學校文化往往是領導班子的小團體想法,違背了“組織文化,是以組織成員各具特色的個性特征為原料,經過長期互動、錘煉、凝聚而成”,就導致改革者(領導班子)和被執行者(教師)之間價值觀不統一,而造成改革失敗,即學校文化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校訓徒有虛表。
在調查中也發現,教師本身傾向于參與校訓的制定,愿意以此作為個人的價值觀,但由于學校文化的目標不夠清晰,氛圍不夠濃重而受到抑制。例如,很多學校對校訓宣傳的深度、廣度不夠,很多教師在訪談中也談到是在學校的教學樓墻壁上看到的校訓,并未通過官方宣傳活動獲知。這也是影響校訓認同的一個因素。換句話說,領導者在學校文化(校訓)的構建中未發揮正確的作用,混淆了“制定”和“建構”,也就是領導者將重點簡單地聚焦在以校訓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的“制定”,而非“建構”。“制定”表示一種結果性,具有硬性灌輸的可能;而“建構”是過程性的、延續的,意味著滲透、相互作用。“領導的文化力量的總效力是要使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員工都成為學校工作的信仰者。”從本質講,這才是建構學校文化,使組織文化成為組織成員所共有的信仰、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正如南開大學的創辦者張伯苓這樣教導他的學生:“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讓人看出你是南開的。”這說明文化的建構成否不是以環境、制度的完善為標志,而是要看其影響力,當理念扎根于組織成員的腦海中,并自覺地轉化為其行為時才可以說文化得以建構。同時,“當人們成為凝聚力很強的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就會有機會享受個人在其中的重要價值和成員感”。
對于學校文化中的重要標識之一的校訓來說,只有當教師認同校訓,校訓理論上的功能才會得以發揮。學者陳桂生講,好的校訓終將轉化為校風,引領、規范師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這也是在師生認同校訓的基礎之上。所以說,提高師生對校訓的認同度尤為重要。
本文中采用的數據來自自編問卷“中小學教師校訓認同度調查問卷”的部分調查數據。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楠)
4.影響校訓認同的相關因素
影響校訓認同的因素有多種,如校訓本身的文本內容、價值取向、表述形式、制定程序以及學校的重視程度等。在調查中獲知,多數教師表示所在學校的校訓是由校長或校領導班子提出,自己未參與校訓的制定。近九成的教師明確表示校訓應由師生共同評選,其本人有參與校訓制定的意向。
從表8中可以看到,52.9%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經常開展活動宣傳普及校訓,38.3%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偶爾開展,但也有8.8%的教師表示所在學校沒有開展過相關的宣傳活動或是不清楚。在問及是否在學校的宣傳欄、教學樓等顯眼處看到過校訓時,76.5%的教師明確表示有看到過,但也有8.8%的教師表示沒有看到過。由此可見,對校訓的相關宣傳,部分學校仍存在重視不足,力度不夠的問題。
從表9中可以看出,五成的教師在校訓的表述形式上傾向于形式靈活,表達自由。對于傳統上的“某言某字型”“對偶成聯,工整押韻型也均有23.5%的教師選擇。在問及校訓的表述內涵時,55.9%的教師欣賞綜合型,29.4%的教師選擇完善人格型,11.8%的教師選擇凸顯學校特色型。
二、基于結果的理論探討
通過調查可以看到,部分學校的校訓僅是由校長一人制定,或是由校級領導班子經過一兩次會議而定下,師生的參與率幾乎為零。從訪談中也得知,大部分教師愿意參與校訓的制定。這種矛盾的沖突是影響校訓認同的一種因素,學校的管理缺乏民主,決策僅是由處在領導位置的人物提出,位于組織結構中下層的普通教師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即“領導者憑借自己在特地實踐內的官職對他們的下屬行使法定的權力”。沒有經師生共同參與討論而建構出的所謂學校文化只是領導者(們)個體或小團體成員對學校制定出的目標,這種目標也僅能概括出領導者(們)的價值觀,而非全體師生的價值觀。個體有個體的價值觀、信仰,當個體與由領導者們構建出的價值觀相沖突或是個體不認同他人構建的價值觀時,它的作用發揮是受阻的。
托尼·布什在《當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中談道,人的行為是受外部環境的組織文化和內部環境的人的本身的個性特征兩種核心因素相互發生復雜強烈的作用而產生。所以,在師生認同校訓的前提下,校訓本身才會營造出一個好的組織文化環境,師生在這種氛圍環境中,將個體的價值觀念與校訓蘊含的文化觀念相結合轉化,最終影響其行為。
從調查來看,近八成的教師認為校訓會對教師本身的發展有所影響,但在談到所在學校校訓時,僅有六成的教師表示會對自己素養和價值觀的形成有所幫助,而接近兩成的教師則明確表示無影響。由此可知,教師對于學校文化(校訓)從理論層面講是認同的,持有肯定態度,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由于部分學校存在管理問題,其建構的學校文化往往是領導班子的小團體想法,違背了“組織文化,是以組織成員各具特色的個性特征為原料,經過長期互動、錘煉、凝聚而成”,就導致改革者(領導班子)和被執行者(教師)之間價值觀不統一,而造成改革失敗,即學校文化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校訓徒有虛表。
在調查中也發現,教師本身傾向于參與校訓的制定,愿意以此作為個人的價值觀,但由于學校文化的目標不夠清晰,氛圍不夠濃重而受到抑制。例如,很多學校對校訓宣傳的深度、廣度不夠,很多教師在訪談中也談到是在學校的教學樓墻壁上看到的校訓,并未通過官方宣傳活動獲知。這也是影響校訓認同的一個因素。換句話說,領導者在學校文化(校訓)的構建中未發揮正確的作用,混淆了“制定”和“建構”,也就是領導者將重點簡單地聚焦在以校訓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的“制定”,而非“建構”。“制定”表示一種結果性,具有硬性灌輸的可能;而“建構”是過程性的、延續的,意味著滲透、相互作用。“領導的文化力量的總效力是要使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員工都成為學校工作的信仰者。”從本質講,這才是建構學校文化,使組織文化成為組織成員所共有的信仰、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正如南開大學的創辦者張伯苓這樣教導他的學生:“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讓人看出你是南開的。”這說明文化的建構成否不是以環境、制度的完善為標志,而是要看其影響力,當理念扎根于組織成員的腦海中,并自覺地轉化為其行為時才可以說文化得以建構。同時,“當人們成為凝聚力很強的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就會有機會享受個人在其中的重要價值和成員感”。
對于學校文化中的重要標識之一的校訓來說,只有當教師認同校訓,校訓理論上的功能才會得以發揮。學者陳桂生講,好的校訓終將轉化為校風,引領、規范師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這也是在師生認同校訓的基礎之上。所以說,提高師生對校訓的認同度尤為重要。
本文中采用的數據來自自編問卷“中小學教師校訓認同度調查問卷”的部分調查數據。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