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勇
曾引起廣泛熱議的《教師教育標準》中要求教師必須研究教育對象(學生),杜絕“目中無人”的教育方式。本人經歷三十多年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加上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生涯中所見、所聞、所思,對這一句話感受頗深——很多教師確實在教育教學中“目中無人”。
教師對學生缺乏正確的認識,并且由于錯誤的學生觀而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一些教育現象感到迷惑。例如在小學一年級,教師們按照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備課,精心組織教學,但是學習結果卻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這一現象發生在小學中、高年級或者中學,我們很容易理解。可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時會遇到“無可救藥”的學生呢?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對教育對象——學生,這一客體在認識上存在誤區。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學生?教師應具有什么樣的學生觀?
一、尊重學生的生命活力
首先,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具有意識的社會人。他們不是一個物件或器皿,而是有思想,有認知、有個性、有智能、有差異、選擇性吸收外界信息的個體。對于這一個體的不同認識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觀,進而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
著名教育家葉瀾認為,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生命意識,發展的社會人”,這一學生觀直接催生出她的“教育生命觀”:“教育的目的或者說是教育的追求就是人的生命的發展,人的生命的延續和發展需要教育,教育成為生命存在的形式,成為生命的品性,成為生命自身的需要。”
古希臘智者普魯塔戈也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要實現教育生命觀,點燃每個孩子頭腦中的那個火把,每個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正確的“學生觀”,即能夠真正認識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要懂得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生命、需求,尊重學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讓學校成為一個直面生命、煥發活力的神圣殿堂。
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就必須轉變學生觀,真正地視學生為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學習和審美為一體的活生生的人。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首先做到“目中有人”,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不諷刺、不輕視、不體罰,看到差異,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每個孩子,學會“蹲下身子說話”。這里不是形式上“蹲下來說話”,而是從內心“蹲下來”,就像看見總統和看見乞丐心里是同樣的感受一樣,因為他們的人格是平等的,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有了這種認識就會做到“師生平等”,就會真正地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就會“目中有人”。“學生”就不再是空洞的客體,而是一群充滿活力和差異的個體。教師也就不再是一群面孔呆板、嘮嘮叨叨的老夫子,而是充滿人性魅力、洋溢生命活力的智慧之神,是每個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學習的伙伴。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每個學生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之下,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還是會基于以往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的假設。這種因文化背景的差異而造成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集中表現在:
1.知識狀況差異
有的家庭非常關注孩子的啟蒙教育,孩子兩、三歲就開始了蒙學教育,而有的家庭則倡導自然教育,孩子五、六歲還沒進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這就會造成學生知識狀況的個體差異。
2.思想狀況差異
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態度等,這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使其形成不同的思想。
3.制度文化差異
如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等差異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形成差異性。
4.家庭環境差異
千差萬別的家庭環境,造就出千差萬別的學生,他們的身上都帶有家庭的烙印。
5.教育影響的差異
不同的教育觀、師資水平、辦學條件和教育評價等都會培育出極具差異性的學生個體。
教育不是灌輸,不要無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一相情愿地用同一種方法,按照統一標準去教育千差萬別的學生個體,而要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心中有學生,才能“目中有人”,也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
三、尊重學生的不同發展道路
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的人。這里包含了兩層含義:
1.無限發展
學生能無限發展是因為:第一,每個學生之所以選擇來校學習是因為他想獲得發展。第二,每個學生身上都具有目前人類還無法認識的巨大發展潛能。被尊為“控制論之父”的維納認為,每個人,即使是做出了輝煌成就的人,在他一生中所利用大腦的潛能也還不到百億分之一。心理學家漢斯·塞耶爾在《夢中的發現》里說:“人的大腦所包容智力的能量,猶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樣巨大。”從理論上說,人的創造潛力是無限的,不可窮盡的。第三,每位教師都具有教育好孩子的主觀愿望。
2.可能性
但發展只是可能性,這是因為:第一,教師對學生、對學習等錯誤的認識觀,導致其采取了錯誤的教育行為,從而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讓學生的發展無法實現。第二,學生個體的原因使得教育無法實施,從而使得學生的發展中斷。“發展的學生觀”讓教師認識到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暫時落后的學生,但只要在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學習觀等的引導下,采取正確、有效的方法,通過師生努力,落后生就一定會迎頭趕上,甚至成長為另一個愛因斯坦。
學生首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然后是一個群體。在計劃、大一統、集中管理的今天,教師常常強調共性,重視集體,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這一點在教學中也是如此,我們的教案、計劃和評價等都只有共性的東西,缺少個性化教學的計劃、方案、設計等,就無法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讓很多學生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教師要樹立“眼中有學生,目中有人”的正確學生觀,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培養出合格的社會公民,孕育出時代的精英,教師也才能成為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要求下的合格教師。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粵華學校總校)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