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王靜
幾十篇作文,教師往往花費很多時間去批閱。而批閱后的作文一旦發到學生手中,他們最關心的就只是分數或等次,優則欣喜,劣則沮喪,至于教師的評語則不太重視,這樣很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應該說學生關心自己的作文成績,渴望得優,渴望成功,教師只有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潛移默化中把他們引入成功的氛圍,使他們獲得愉快的體驗,作文教學才會有好的收獲。
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對作文教學目標的關照,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的要求,結合我校作文教改的實際情況,筆者等人采取了“二次評定”的做法??偟膩碚f,學生作文的毛病在情感不真實、選材不典型、內容不具體、語句不通順、用詞不準確和格式不正確等方面。我們根據年級段的習作要求和本次習作訓練的重點,把習作從“情感、內容、訓練重點、層次、句、字(包括錯別字、字體)、標點、格式”八個方面分項分等級制定評分標準,然后設計成表格,刻成印章,加蓋在習作后(如表1)。
教師對習作進行第一次評定:首先,仔細閱讀學生的習作,標出錯別字、不當的標點、欠妥的格式及不通順的句子,并在“一次評定”中的“減分”欄中減去相應的分數,對于好詞佳句、優美段落、工整的字體、整潔的卷面等方面可在“加分”欄中加上適當的分值;至于情感的真實與否,內容的具體程度,是否突出了訓練重點,層次是否清晰等問題可用眉批指出,并在對應欄中逐項減分或加分。其次,根據評定情況,算出第一次得分,并向學生說明,此次評定不是習作的最終成績。最后,教師在表格后寫出總批,主要指出本次習作中的優點,委婉地點出不足(如“假如你能在××方面多加注意,那么你的文章會更好!”“你能把文中的××地方修改過來嗎?”“老師相信聰明能干的你一定會把××地方修改得更好!”等等),同時用激勵性的話語催其奮進(如“努力吧,老師愿為你加油鼓勁!”“新學年,祝你有更大的進步!”“未來的作家肯定是你,只要你繼續努力!”等等)。
一次評定后,把習作發給學生,讓他們通讀全文,認真閱讀教師的批閱;然后,學生依據總批、眉批和一次計分情況,用不同顏色的筆把不當之處在原作中修改過來(錯別字既要在原文中修改,又要按序號填入表格中“錯別字”的“改正”欄內,以鞏固記憶);最后以小組為單位上交,教師視學生修改的情況,在“二次評定”對應的項目欄中加上相應的分數,作為最終的評定,并把此時的成績寫在習作的文首(此時學生的成績很可能要超過一百分)。如果學生修改得充分,還要在“進步獎”欄中加蓋“小紅花”,作為對學生的獎勵。
“二次評定”的方式隨年級的升高可靈活運用,低年級和中年級前半段可由教師操作——“師批生改”;中年級后半段教師可有扶有放——“師生同批,生生互改”;高年級可把評分標準直接印發給學生,讓他們了解并掌握這種方法,逐步做到“互批互改,自批自改”。
“二次評定”注重過程,關注情感,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的筆是一把“雙刃劍”。學生的習作在教師的筆下輕輕一畫何等容易,或優或劣,豁然紙上。作文實施一次評定,往往會留下遺憾,如有的學生發揮不好,第一次寫不出好的習作,這樣便得不到好成績,容易挫傷作文的積極性?!岸卧u定”遵循延時評定的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罢Z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岸卧u定”給了學生修改的空間和時間,給了他們再思考的機會,作文的水平會在修改中提高,作文的自信心會在修改中樹立,作文的修改習慣會在實踐中逐漸養成。
“二次評定”表面上看,教師多用了時間,負擔加重了,其實不然。在“二次評定”下,學生有了作文的興趣,修改的能力,作文質量有了保證,教師花在批閱上的精力游刃有余,不再為劣質習作而傷心動氣。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薄岸卧u定”旨在激勵上進,養成自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養成“自能作文”的習慣時,教師豈不又從繁重的作文教學中解脫出來,何談負擔?“二次評定”給了師生融融然的感受!
(作者單位:1.山東省泗水縣柘溝鎮李家村小學2.山東省泗水縣星村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
幾十篇作文,教師往往花費很多時間去批閱。而批閱后的作文一旦發到學生手中,他們最關心的就只是分數或等次,優則欣喜,劣則沮喪,至于教師的評語則不太重視,這樣很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應該說學生關心自己的作文成績,渴望得優,渴望成功,教師只有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潛移默化中把他們引入成功的氛圍,使他們獲得愉快的體驗,作文教學才會有好的收獲。
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對作文教學目標的關照,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的要求,結合我校作文教改的實際情況,筆者等人采取了“二次評定”的做法。總的來說,學生作文的毛病在情感不真實、選材不典型、內容不具體、語句不通順、用詞不準確和格式不正確等方面。我們根據年級段的習作要求和本次習作訓練的重點,把習作從“情感、內容、訓練重點、層次、句、字(包括錯別字、字體)、標點、格式”八個方面分項分等級制定評分標準,然后設計成表格,刻成印章,加蓋在習作后(如表1)。
教師對習作進行第一次評定:首先,仔細閱讀學生的習作,標出錯別字、不當的標點、欠妥的格式及不通順的句子,并在“一次評定”中的“減分”欄中減去相應的分數,對于好詞佳句、優美段落、工整的字體、整潔的卷面等方面可在“加分”欄中加上適當的分值;至于情感的真實與否,內容的具體程度,是否突出了訓練重點,層次是否清晰等問題可用眉批指出,并在對應欄中逐項減分或加分。其次,根據評定情況,算出第一次得分,并向學生說明,此次評定不是習作的最終成績。最后,教師在表格后寫出總批,主要指出本次習作中的優點,委婉地點出不足(如“假如你能在××方面多加注意,那么你的文章會更好!”“你能把文中的××地方修改過來嗎?”“老師相信聰明能干的你一定會把××地方修改得更好!”等等),同時用激勵性的話語催其奮進(如“努力吧,老師愿為你加油鼓勁!”“新學年,祝你有更大的進步!”“未來的作家肯定是你,只要你繼續努力!”等等)。
一次評定后,把習作發給學生,讓他們通讀全文,認真閱讀教師的批閱;然后,學生依據總批、眉批和一次計分情況,用不同顏色的筆把不當之處在原作中修改過來(錯別字既要在原文中修改,又要按序號填入表格中“錯別字”的“改正”欄內,以鞏固記憶);最后以小組為單位上交,教師視學生修改的情況,在“二次評定”對應的項目欄中加上相應的分數,作為最終的評定,并把此時的成績寫在習作的文首(此時學生的成績很可能要超過一百分)。如果學生修改得充分,還要在“進步獎”欄中加蓋“小紅花”,作為對學生的獎勵。
“二次評定”的方式隨年級的升高可靈活運用,低年級和中年級前半段可由教師操作——“師批生改”;中年級后半段教師可有扶有放——“師生同批,生生互改”;高年級可把評分標準直接印發給學生,讓他們了解并掌握這種方法,逐步做到“互批互改,自批自改”。
“二次評定”注重過程,關注情感,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的筆是一把“雙刃劍”。學生的習作在教師的筆下輕輕一畫何等容易,或優或劣,豁然紙上。作文實施一次評定,往往會留下遺憾,如有的學生發揮不好,第一次寫不出好的習作,這樣便得不到好成績,容易挫傷作文的積極性?!岸卧u定”遵循延時評定的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岸卧u定”給了學生修改的空間和時間,給了他們再思考的機會,作文的水平會在修改中提高,作文的自信心會在修改中樹立,作文的修改習慣會在實踐中逐漸養成。
“二次評定”表面上看,教師多用了時間,負擔加重了,其實不然。在“二次評定”下,學生有了作文的興趣,修改的能力,作文質量有了保證,教師花在批閱上的精力游刃有余,不再為劣質習作而傷心動氣。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薄岸卧u定”旨在激勵上進,養成自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養成“自能作文”的習慣時,教師豈不又從繁重的作文教學中解脫出來,何談負擔?“二次評定”給了師生融融然的感受!
(作者單位:1.山東省泗水縣柘溝鎮李家村小學2.山東省泗水縣星村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
幾十篇作文,教師往往花費很多時間去批閱。而批閱后的作文一旦發到學生手中,他們最關心的就只是分數或等次,優則欣喜,劣則沮喪,至于教師的評語則不太重視,這樣很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應該說學生關心自己的作文成績,渴望得優,渴望成功,教師只有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潛移默化中把他們引入成功的氛圍,使他們獲得愉快的體驗,作文教學才會有好的收獲。
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對作文教學目標的關照,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的要求,結合我校作文教改的實際情況,筆者等人采取了“二次評定”的做法。總的來說,學生作文的毛病在情感不真實、選材不典型、內容不具體、語句不通順、用詞不準確和格式不正確等方面。我們根據年級段的習作要求和本次習作訓練的重點,把習作從“情感、內容、訓練重點、層次、句、字(包括錯別字、字體)、標點、格式”八個方面分項分等級制定評分標準,然后設計成表格,刻成印章,加蓋在習作后(如表1)。
教師對習作進行第一次評定:首先,仔細閱讀學生的習作,標出錯別字、不當的標點、欠妥的格式及不通順的句子,并在“一次評定”中的“減分”欄中減去相應的分數,對于好詞佳句、優美段落、工整的字體、整潔的卷面等方面可在“加分”欄中加上適當的分值;至于情感的真實與否,內容的具體程度,是否突出了訓練重點,層次是否清晰等問題可用眉批指出,并在對應欄中逐項減分或加分。其次,根據評定情況,算出第一次得分,并向學生說明,此次評定不是習作的最終成績。最后,教師在表格后寫出總批,主要指出本次習作中的優點,委婉地點出不足(如“假如你能在××方面多加注意,那么你的文章會更好!”“你能把文中的××地方修改過來嗎?”“老師相信聰明能干的你一定會把××地方修改得更好!”等等),同時用激勵性的話語催其奮進(如“努力吧,老師愿為你加油鼓勁!”“新學年,祝你有更大的進步!”“未來的作家肯定是你,只要你繼續努力!”等等)。
一次評定后,把習作發給學生,讓他們通讀全文,認真閱讀教師的批閱;然后,學生依據總批、眉批和一次計分情況,用不同顏色的筆把不當之處在原作中修改過來(錯別字既要在原文中修改,又要按序號填入表格中“錯別字”的“改正”欄內,以鞏固記憶);最后以小組為單位上交,教師視學生修改的情況,在“二次評定”對應的項目欄中加上相應的分數,作為最終的評定,并把此時的成績寫在習作的文首(此時學生的成績很可能要超過一百分)。如果學生修改得充分,還要在“進步獎”欄中加蓋“小紅花”,作為對學生的獎勵。
“二次評定”的方式隨年級的升高可靈活運用,低年級和中年級前半段可由教師操作——“師批生改”;中年級后半段教師可有扶有放——“師生同批,生生互改”;高年級可把評分標準直接印發給學生,讓他們了解并掌握這種方法,逐步做到“互批互改,自批自改”。
“二次評定”注重過程,關注情感,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的筆是一把“雙刃劍”。學生的習作在教師的筆下輕輕一畫何等容易,或優或劣,豁然紙上。作文實施一次評定,往往會留下遺憾,如有的學生發揮不好,第一次寫不出好的習作,這樣便得不到好成績,容易挫傷作文的積極性。“二次評定”遵循延時評定的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岸卧u定”給了學生修改的空間和時間,給了他們再思考的機會,作文的水平會在修改中提高,作文的自信心會在修改中樹立,作文的修改習慣會在實踐中逐漸養成。
“二次評定”表面上看,教師多用了時間,負擔加重了,其實不然。在“二次評定”下,學生有了作文的興趣,修改的能力,作文質量有了保證,教師花在批閱上的精力游刃有余,不再為劣質習作而傷心動氣。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薄岸卧u定”旨在激勵上進,養成自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養成“自能作文”的習慣時,教師豈不又從繁重的作文教學中解脫出來,何談負擔?“二次評定”給了師生融融然的感受!
(作者單位:1.山東省泗水縣柘溝鎮李家村小學2.山東省泗水縣星村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