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黎明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近年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觀念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沙掷m發展觀念代表當前人類理性處理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要素之間關系的美好理想,是人類實現現在和未來的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可持續發展涉及領域廣泛,包含要素眾多,且結構復雜,功能多樣,構成了一個復雜的超巨系統[1]。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研究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和重要領域之一[1]。
1.可持續發展旅游概念產生的背景
可持續旅游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旅游領域的延伸,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隨著可持續旅游概念的形成,國際上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可持續旅游的討論。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形成,國際上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可持續旅游的討論,并形成了多個專門性文件。1990年,在加拿大舉行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旅游組行動策劃委員會會議首次提出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行動戰略草案》[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游組織于1995年4月在西班牙召開“可持續旅游發展世界會議”,通過了《可持續發展旅游憲章》,提出了18項可持續旅游發展目標和原則,同時制定了《可持續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1996年,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和地球理事會聯合制定了《旅游業21世紀議程》[3]。 1997年,聯合國第十九次特別會議首次將可持續旅游列入可持續發展議程[3]。
實施可持續旅游發展戰略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目標:旅游經濟實現持續增長,不斷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發展資金,提高地方就業率,改善地方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地區的生活質量是可持續旅游的經濟目標。保護地方文化遺產,增強當地人的文化自豪感,為不同地區和文化的人提供理解和交流機會是可持續旅游的社會目標;改進土地和資源的利用方式,從消耗性利用轉變為建設性利用是可持續旅游的環境目標。
2.可持續發展旅游概念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旅游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它被環境保護學家、政府、社區和開發商分別根據各自的需要賦予不同的含義。因此,目前對可持續發展旅游,人們還沒有普遍認可的定義方式??沙掷m發展旅游的主要目標是努力實現并維持當地居民(當地社區)、游客(旅游者)和環境之間的平衡與和諧。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旅游的中心,人們要仔細考慮這些關系,以實現效益最大化和負面影響最小化。顯而易見,可持續發展旅游并不代表“零增長”的發展政策,但它使人們認識到應當對發展進行控制,并從長遠的觀點進行環境管理。
索布魯克(1999)對可持續發展旅游的定義為:具有經濟可行性但又不破壞旅游未來所依賴的資源,尤其是不破壞當地社區的物質環境和當地社區社會結構的旅游。這一定義指出,人們有必要保持旅游者所利用的旅游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平衡[4]。
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復合而成的復雜巨系統,是一從資源和環境的角度提出的“人本”(人類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理論[5],包括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關系[6],是一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支持保障體系相互協調的綜合體。
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簡稱TSDS)是由旅游經濟系統、旅游生態系統、旅游社會文化系統、旅游支持保障系統等具有不同屬性的子系統通過旅游者的活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構成的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特定結構的開放巨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處于一種非常特殊的地位,既是該系統的劇作者,又是該系統的劇中人。人類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調節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發展與完善,另一種則是阻礙或危害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成果。
再者,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系統,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改變而發生改變[7]。它與外部其他系統之間,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內部各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不斷地發生著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8]。
從以上有關旅游可持續發展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概念可以看出:實現旅游經濟要素、生態系統要素、社會文化要素與支持保障要素之間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結構如下圖所示。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由四大部分組成,即旅游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旅游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旅游社會文化系統可持續發展和旅游支持保障系統可持續發展。經濟子系統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必要組成部分。因為旅游是一股強有力的經濟力量,能夠創造就業、外匯和稅收。對于一個城市、一個省、一個目的地來說,游客旅游的消費和乘數作用對它們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生態子系統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生態子系統包含旅游資源與環境,是旅游吸引物的基礎,是旅游活動的客體。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們不得不把環境問題擺在首位。因為旅游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行業,環境問題已成為旅游發展中必須考慮的中心問題。旅游不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因素,而且是影響環境的一個主要因素。由于未來人們將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那些在經濟上可行但在環境上不可性的旅游項目,最終會得不到大家的認同。環境是旅游產品的核心。人們逐漸認識到,旅游必須維持和保護環境及自然景觀,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旅行和確定使用限度。只有確定了使用限度,這些景觀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社會子系統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旅游是具有社會性的人為了消遣、商業和其他目的離開通常居住環境去往它處并在那里逗留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9]。一個旅游者去一個陌生或者不熟悉的地方旅行,不僅會發現地理不同,而且會發現人、社會和文化都不同。旅游者從出行到最終回到原來的居住地,一路的“吃、住、行、游、娛、購”都要與人打交道。
另外,支持保障子系統也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那些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有間接聯系,為其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作用的產業部門構成的整體[10]。由于該系統不能單獨存在,其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聯系不直接,因此它的重要性以前不為人們所重視。但是隨著旅游業的深入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沒有支持保障子系統的保護,旅游系統最終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而言,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四大要素——旅游經濟系統、旅游生態系統、旅游社會文化系統和旅游支持保障系統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特定結構的開放的復雜耦合系統,它們之間的合力作用于整個系統并推動或阻礙整個系統的發展。目前,最值得期待的目標就是促進并保持整個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良性循環與和諧發展。
如上圖所示,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如下:首先,旅游生態系統為旅游社會文化系統提供優美生態環境,為旅游經濟系統提供資源與環境保障,對旅游支持保障系統進行信息反饋。其次,旅游經濟系統適度發展,為旅游生態系統供給保護資金,旅游經濟系統不斷地向旅游支持保障系統反饋信息,同時旅游經濟系統要確實保證旅游社會文化系統的利益并與之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再次,旅游社會文化系統采用綠色消費方式,保護資源與環境,旅游社會文化系統參與,支持旅游經濟活動,而且推動旅游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旅游社會文化系統還與旅游支持保障系統保持緊密聯系并向其發出反饋信息。最后,旅游支持保障系統支持旅游社會文化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旅游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為旅游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擔當制度保障的重任。總之,旅游生態系統、經濟系統、社會文化系統與支持保障系統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構建成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復雜巨系統。
在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和支持保障的可持續發展四者關系上,旅游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層次,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動力層次,旅游支持保障可持續發展是支持層次,而旅游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是目標層次。先有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然后才有經濟、支持保障和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先有生態、經濟和支持保障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有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故旅游社會文化系統作為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最高目標,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至高境界,因為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歸宿是實現人的素質與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
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要素評價因子指標體系的確定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評價的第一步。評價指標體系應描述和表征某一時刻旅游發展的各個方面 (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支持保障體系等)的變化趨勢與變化率,通過指標體系的建立能評判一個區域現階段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支持保障體系等的發展現狀及其相互間的協調程度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對其的約定。
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要素評價因子指標體系的構建除了遵循科學性、客觀性、綜合性、有效性和力求定量性等一般原則之外,根據旅游系統的特點滿足系統性、層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遵循公平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和需求性原則。
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要素評價指標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支持保障等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緊密相關的因素。由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因此首先要對系統進行分析,根據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特征劃分子系統,進而分析每一個子系統內部各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根據層次分析法的理論進行分析,根據評價目標處理整體系統和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為避免指標設定得過多,相互雷同,故以少量最具典型性的指標反映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最大信息量,建立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和支持保障四大類一級指標,然后根據各個子系統內部各要素的重要程度設立二級指標,共計21項評估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

圖一 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構成要素圖
旅游經濟指標:(1)旅游總收入占GNP百分比,反映旅游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2)旅游總收入增長率,表示旅游總收入相對上一年的變化率;(3)旅游業貢獻率,是表現旅游業對整體國民經濟和其他相關產業的正面拉動作用的指標;(4)旅游業納稅占總財政稅收的比例,表明旅游稅收對政府財政稅收的貢獻。
旅游生態指標:(1)景區森林覆蓋率、景點保護程度、生物多樣性程度,反映景區從旅游發展中獲得的生態效益;(2)城市綠化覆蓋率,表示城市綠化水平;(3)景區大氣中SO2等有害氣體的濃度;(4)噪音污染處理率、廢水、廢氣、廢物及生活垃圾處理率和旅游承載率,反映景區處理各種污染伍的水平。
旅游社會文化指標:(1)居民對旅游者的態度,表明當地居民對旅游業的支持水平;(2)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例,反映旅游業為解決當地人就業所做的貢獻;(3)社會開放程度;(4)旅游者滿意程度,反映旅游者從旅游活動中所獲收益的大??;(5)民族文化保護程度,表明旅游業發展對當地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所起的作用。
旅游支持保障指標:(1)旅游政策法規的完善程度,從總體上反映當地政府對旅游業支持力度的大?。唬?)環境保護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旅游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表明政府對旅游業的重視程度和指導能力的強弱;(3)旅游人力資源的供給率,是反映旅游人才儲備的一個指標。

表 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評價因子指標體系
1.指標權重確定
利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分析,選取專家打分法,用系統最大效益作為標準(一級為A)給予評分值,滿分為1.0,以A(一級1.0),B(二級0.8),C(三級0.6),D(四級0.4),E(五級0.2)為基準,由專家組進行打分。求出評價因素層指標權重ωi(i=1,2.3,4),ω1j(j=1,2,3,4),ω2m(m=1,2,3……8),ω3n(n=1,2,……5),ω4k(k=1,2,3,4)后,具體指標值P1j(j=1,2,3,4),P2m(m=1,2,3……8),P3n(n=1,2,……5),P4k(k=1,2,3,4)的確定可以根據實際數據予以計算。表一中所列評價因子層指標絕大多數可以通過相關旅游統計資料(統計年鑒、景區調查資料)獲取。對于一些定性的指標,比如居民對旅游者的態度、社會開發程度、民族文化保護程度等指標,同樣可以依靠專家打分來確定或通過進行實地調查方式獲得。
2.綜合評價分值
將各項因素、因子指標權重值、得分值代入下面的公式中,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綜合評分值:

其中,Ft為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綜合評分值,ωi為評價因素層權重值,ω1j、ω2m、ω3n、ω4k為評價因子層權重值,P1j、P2m、P3n、P4k為具體評價因子指標值。 根據Ft的大小,可以判斷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程度與水平。
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并不是一個最新的概念,但是它作為一個由旅游經濟、旅游生態、旅游社會文化和旅游支持保障等具有不同屬性的子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構成的復雜巨系統。該系統涉及的具體要素紛繁復雜,本文僅就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含義、旅游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該系統要素的評價因子指標體系進行初步探討。
[1]任憲友.可持續發展系統研究[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0(2):36-38.
[2]牛亞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6):42-45.
[3]牛亞菲,王文彤.可持續旅游概念與理論研究[J].國外城市規劃,2000(3):17-21.
[4]史蒂芬·佩吉,保羅·布倫特,等著.現代旅游管理導論[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5]王關義.可持續發展六大觀點[N].人民日報,2002-02-18.
[6]熊劍平,劉承良.基于費效分析的區域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評估[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97-102.
[7]王祖偉.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4(1):19-23.
[8]曾珍香,傅惠敏,王云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分析[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0,29(3):50-54.
[9]查爾斯·R·戈爾得耐,J.R.布倫特·里奇,羅伯特·W.麥金托什著.旅游業教程[M].大連理工出版社,2003.
[10]馬勇,李璽,李娟文著.旅游規劃與開發[M].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