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易濰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濱水景觀的營造與構建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與關注,然而濱水景觀設計除了滿足景觀視覺需求之外,更應該維持河流廊道的生態平衡,保持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連續性。本文在對國內濱水景觀現狀分析的基礎之上,著重介紹了國內外在構建城市濱水景觀的兩個案例,為我們以后的設計開辟更好的道路。
關鍵詞:濱水景觀 生態設計 景觀格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229-01
1 當前城市濱水景觀的現狀
城市濱水區作為城市綠色空間在整個景觀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景觀設計應當從城市整體的空間結構入手,促進濱水區和內陸區域的融合。但現在的濱水景觀不僅忽視了與周邊環境的關聯,還割裂了城市河流水系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一方面,濱水區良好的區域優勢吸引了眾多開發商,導致濱水景觀的私有化大大增強,廣大市民無法享用這一天然的綠色生態服務。另一方面,濱水景觀的親水性不足主要體現在駁岸設計上,出于對防洪泄洪、蓄水排水的考慮,很多濱水區出現了臨水難見水的尷尬情景。
2 城市濱水景觀生態設計手法
2.1 城市濱水景觀的延續性
“延續性”是指濱水景點景觀之間的連續與城市濱水空間和城市整體結構的連結,人們只有在觀賞景觀時有視覺上的韻律感,才能產生長時間的吸引力。如何保證視覺景觀的延續性呢?濱水地區本身的線性特征為景觀視覺的連續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地貌環境。現代濱水景觀設計中,濱水街道的建筑高度、觀景點的視線距離、建筑與水面之間的距離、建筑底層架空處理、對橋的運用等方式都可以達到使景觀視覺延續的效果。另外,通過修建綠道,將濱水景觀綠化帶滲入城市中心,是溝通城市內陸與濱水區的良好方法。
2.2 城市濱水景觀的功能復合化
單一的功能分區并不能解決城市問題,汽車不應代替人成為城市的主角。景觀設計也是一樣,濱水景觀空間作為一個具有強烈吸引力的休憩娛樂場所,必須滿足功能復合化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系統的多樣化與復雜性。濱水景觀用地一般可用作:濱水休閑、濱水餐飲、濱水文娛、濱水居住、濱水商貿等。多功能的場地價值明顯優于單一化的功能需求,復合化的設計才能為人們提供舒適的游憩公共空間。
2.3 城市濱水景觀的親水性
如何滿足人們的親水性心理,營造可接近的濱水景觀?駁岸的形式至關重要,駁岸可分為自然性駁岸與人工化駁岸。對于景觀構建與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來說,自然駁岸優于人工駁岸。且能滿足當地鄉土野生植物在岸邊生長且不需要養護。根據剖面形態不同,駁岸還可分為垂直型駁岸,斜坡性駁岸和階梯型駁岸。垂直型駁岸主要用于河道狹窄的城市;斜坡性駁岸和階梯型駁岸主要用于河面寬廣的岸線,更有利于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讓水體和陸地有一個緩沖帶。
3 城市濱水景觀生態設計的典型案例
3.1 上海世博后灘濕地公園:“灘”的回歸
上海世博會后灘公園是上海世博園的核心景觀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園”西端,占地18公頃。該場地原為污染嚴重的浦東鋼鐵集團和船舶修理廠。后灘公園將景觀生態作為生命系統,用“灘”的回歸為主題,恢復黃埔江岸的自然形態,以倡導“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設計理念,在自然江灘的基質上,通過保留和再利用、重構了原地區作為鋼鐵廠的歷史痕跡。
方案吸取了中國千百年來的梯田智慧,設計禾苗帶梯地喚起了人們對記憶深處農業文明的回味。另外,禾苗帶梯地不僅解決了場地的高差問題,還利用灌溉過程使污水得到凈化。植被選用上海的農作物和具有凈化功能的水生植物,營造出隨季節變化的都市田園景觀,喚起都市人對鄉土文化的回味。
后灘公園保留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工業遺址,主要是貨運碼頭和工業廠房,在都市田園的基礎上,將其保留、再利用,作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工業文明回憶。貨運碼頭保留并設計為碼頭遺址——蘆笛臺,在這里能夠眺望黃浦江的濕地景觀和上海城市天際線。工業廠房則被改建為綜合服務中心——“空中花園”,作為公園的休閑娛樂場所。對原有場地的工業文明記憶表達為一種超越了形勢與功能的材料與藝術,向人們訴說著這塊土地的歷史文化故事。
后灘公園保留并改善了原有的4公頃江灘濕地,對原有的水泥駁岸和碼頭進行生態化改造,使其恢復了自然植被的生態景觀。后灘公園不僅建立起一個可被復制的生態凈化系統,還創造了一種新的公園管理模式。建成后的公園就不再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去經營維護,只需要讓自然做功,調節、凈化能和治愈大工業時代留下的污染痕跡,也為解決當下中國及世界的生態問題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板。
3.2 澳大利亞托倫斯河:從渠道到天然水域
托倫斯河位于阿德萊德郊區,面積約490平方公里。19世紀初澳大利亞人在這里定居了40年,在這段時間,托倫斯河遭到了嚴重的污染。二戰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托倫斯河被開鑿為渠道,導致了流域生態環境的極端惡化。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982年進行調查時。這次調查確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在后來的幾十年內使整個流域恢復了原貌。
這些工作包括建造一個帶狀綠地——一個近60里的濱水游憩林蔭帶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將河岸植被和改造后的水域相結合形成了動植物的天然棲息地。另外,還建立了非機動車道、游步道、洪水緩沖區、休閑娛樂區、排水設施等。因為周圍工業區的廢水會向排水道流去,所以設計者將排水道入口處的濕地劃入園內,既可以減慢排水道里水的速度,還可以過濾水體,凈化水質。
水域景觀設計將休閑區、人行道、自行車道、河道和重新建立起的自然功能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些自然功能區可以凈化水質。水體變成了淺池塘淺灘,河道兩旁重新種上了鄉土植物,而它們中絕大部分是在19世紀50至60年代的郊區開發中被砍掉的。隨著濕地排水速度減慢,沉積作用得到提高,水體的自身凈化能力大幅提高,水質慢慢的變好,動植物棲息地也發展起來了,形成了自然式生態景觀。河流健康的排水系統和擁有自凈能力的水體對植物、動物、水和人類的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使河流恢復自然的面貌可以最大限度的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4 結論
城市中的人們都有強烈的親水性,良好的濱水環境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本性。優美的自然環境可以緩解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壓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民對城市濱水公共綠地的要求會更高。因此,建設一個復合功能的濱水綠地系統迫在眉睫。
濱水區是城市自然景觀集中表現的綠色廊道,人們從中能感受到人文與自然的融合。開發建設城市濱水景觀,必須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生態資源,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塑造城市新形象。城市濱水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自然、生態也決不能只喊口號,我們要尋找合適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需要更多的案例踐行。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 王如松,周啟新.城市生態調控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